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梁法全

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梁法全

广东建星建造集团有限公司 519015

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技术不断更新。高层建筑的发展采用了箱基、筏基等混凝土的一般堆积。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强大规模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对建筑业的发展和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结合工程实例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旨在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摘一、大体积混凝土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最小的断面尺寸至少在lm以上,在施工时必须采用对应的技术手段,来有效完善由于水化热而导致的混凝土温度不均匀的现象,合理处理这类温差的现象并且控制好存在的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这样的大体积混凝土都存在着以下特点:①这类结构的混凝土的体积都非常大,在浇筑过程和完成浇筑工作后就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这些热量不容易散发而一般会聚集在内部,这样就导致形成内外的温差,并进而产生出相对的温差应力;②需要比较高的整体性才能对这类混凝土进行施工,且在此过程中不会允许预留施工的间隙,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不问断的浇筑,这类大体积的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应用中更加普遍和广泛,一般这么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存在于高层建筑筏板的基础、桩基的厚大承台和箱型的基础等基础性的工程里,这些工程都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参与的痕迹。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混凝土的浇筑

(1)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分层连续浇筑,其二是推移式连续浇筑,如图1所示,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混凝土浇筑方法,都应按照图中所示序号依次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应遵循以下规范在实际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浇筑混凝土路面厚度的确定在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振动器的作用深度也应合理考虑混凝土及其易感性。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层间的间隔,并改变相相邻层之间的间隔时间控制在混凝土凝固时间内,以确保上层在凝结前应该完成子层的构造。对于混凝土层,浇注间隔超过凝固时间在实际情况下,应根据施工接缝对混凝土层进行处理。

图1(a)分层连续浇筑,(b)推移式浇筑

目前在建筑工程领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多采用混凝土的分层连续浇筑工艺,这种混凝土浇筑方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采用分层连续浇筑便于混凝土振捣,能够确保混凝土的浇筑量满足需要;其二是有利于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施工时的温升情况。对于工程量较大或者混凝土浇筑面积大、且浇筑能力有限的施工工程混凝土的浇筑通常使用推移式连续浇筑法。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振捣

一般采用6台插入式振捣器来振捣混凝土,振捣遵循快插慢拔,其插入点的布置一定要均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振捣过程中,振动棒应该轻轻的上下抽动,为了使振动向上和向下都很均匀。分层浇筑混凝土,振动棒长的1.25倍以内是每层混凝土厚度所限制的范围;为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应在下层中5cm左右也进行插入,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刚刚凝固之前,对上层混凝土进行。一般每个点振捣20-30s,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有气泡出现,有灰浆泛出,且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呈水平状态为标准。振捣也不可过度,以振捣器1.5倍的作用半径作为其移动间距。在进行下一层的浇筑工作之前,必须要完成每层混凝土振捣工作。

(三)混凝土试块留置及养护

浇筑混凝土时必须按照规范严格操作,按照每个台班取样制作三组试块,按照每200m3取样为一组标样,二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基础养护。对浇筑完毕的底板混凝土要振实且均匀,要在混凝土没有凝固之前用木抹子进行找平,一米范围内允许的表面高差要在8mm以内,表面的正负公差不允许超过10mm。为了表面保湿和保温,要在表面整平之后用草袋子和塑料薄膜进行覆盖,防止混凝土因内外的温差过大而造成裂缝。为确保其质量要在现场有专人进行保湿保温的看护工作,使混凝土始终保持在25℃以内的内外温差。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实例

(一)工程概况

建筑工程的基础是木筏基础,板厚1.9米,2.0米,部分电梯基座。矿坑厚度为2.7米、2.9米、3.1米、3.7米,是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混凝土工程能力约21000m3,木筏大小约77m×37m,凝结土体强度等级c35s8,分四个阶段浇筑,其中最大的施工段要求为c35s3连续铸造约7000立方米。这种大型混凝土地板结构具有较高的水化热,收缩大,易开裂等特点,故以地板质量混凝土浇铸为应用重点和难点要认真对待。大规模混凝土施工的重点是温度尽量减少应力的不利影响,防止和减少裂缝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考虑采取如下施工措施。

(二)配合比的设计

配合比的设计首先考虑采用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但结合本地区混凝土市场整体情况和现场进度要求,决定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粗骨料采用5-40mm的碎石,细骨料采用级配为Ⅱ区的优质中砂,外加剂采用银桥生产YQ-H防水剂,在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2%,初凝时间控制在10~12h。掺入Ⅰ级粉煤灰,以替代部分水泥用量,推迟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采用R60=35N/mm2代替R28=35N/mm2,从而减少水泥水化热的不利影响。掺量应通过混凝土公司试验室确定。

(三)温度控制

为控制好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5℃,施工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尽量降低混凝土入模浇筑温度,必要时用湿润麻袋遮盖泵管。(2)为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和表面脱水,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和干缩而产生裂缝,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养护时间根据测温控制,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相同时,可缓缓撤掉保温养护层。保湿养护不得少于14d;保湿保温养护措施:混凝土表面采用一层湿麻袋+一层塑料薄膜+二层麻袋+一层塑料薄膜+一层麻袋,确保保温厚度达50mm;混凝土侧面采用18mm厚模板+一层湿麻袋+塑料薄膜;筏板内集水坑和电梯基坑采用灌满水保温(坑内侧模板不拆除)。

(四)混凝土浇筑方案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筏板砼施工按后浇带分四个阶段顺序进行,施工顺序为底板、筏板Ⅳ→Ⅲ→Ⅱ→Ⅰ。本工程地下室底板、筏板尺寸较大,为防止冷缝出现,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时采取斜面分层、依次推进、整体浇筑的方法,使每次叠合层面的浇筑间隔时间不得大于8h,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论文作者:梁法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  ;  ;  ;  ;  ;  ;  ;  

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梁法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