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预警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介绍IMF有关金融危机预警指标问题的看法,包括易受危机伤害指标的选择、危机前后宏观经济变量的表现,以及货币危机预警信号。
一、易受伤害指标的选择
IMF认为,为预测和防范金融危机,应当找出一些经济变量,作为危机的预警指标。尽管目前关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体系有很多,但多数都不成功,有些指标体系能够预测到某次危机,但要预测所有的危机却很困难。
从理论上说,要想设计出一套指标,准确无误地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金融危机,是不可能的。一旦这种指标被确认,它们就可能会丧失作用,因为经济活动主体会预先作出反应,使危机提前到来,决策者也会采取措施制止危机的发生。尽管如此,找出与易受危机伤害有关的变量还是有用的,利用这种易受伤害指标可以确认一个国家是否面临金融危机的袭击。
建立预警体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找出一组变量,这些变量在危机到来前的表现与正常时期不同,通过密切观察这些变量,就可以发现与过去危机出现前相似的行为模式。困难在于如何找出那些需要观察的变量,这些变量应当能够准确地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危机,而不是发出错误的信号。
可以作为易受伤害指标的变量有很多,如何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们对危机原因和决定因素的理解。例如,如果认定货币危机主要是由财政问题引起的,那么财政赤字、政府消费、银行对公共部门的贷款就将成为主要指标。如果认为金融部门不健全是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就需要选取私人部门信贷的增长、金融自由化措施、银行系统的短期外债水平、国内利率结构、资产价格变化、用不良贷款来衡量的银行资产质量来作为指标。同样,如果认为对外部门是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就需要选取实际汇率、经常项目、贸易条件的变化、国内外利率的差异、外资规模和结构等变量作为指标。一些实际经济部门的变量,如产量、失业率,以及制度和结构因素、政局的变化等也可以用来作为预测危机的指标。
当货币危机发生时,外汇储备、利率、汇率等指标变动明显,危机易于发现。相比之下,对银行业的问题缺乏合适的指标,因而难以发现潜在的危机。银行业的危机只能靠“事件”来发现,如金融机构的倒闭、接管、资不抵债等事件。因此,银行业危机的发现要么太晚,要么太早,前者是指早在银行倒闭之前,金融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后者是指银行业危机的顶点一般到来较晚。尽管如此,分析危机前后有关变量的特征对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也是有用的。
选择危机指标时,往往是假设持续的经济繁荣之后,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和负债率的上升,银行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时,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坏消息就会使银行的净资产突然下降。比如,出口价格或房地产价格下跌,会导致偿债困难;利率上升,货币贬值,会导致经济成本增加等。再有,金融体系自身健康与否也是危机能否被发现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反,银行的运行也有赖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当经济下滑时,投资数量下降,反过来会影响银行贷款质量。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特别是对资本大量流入的国家来说,如果监管措施跟不上金融自由化的步伐,金融部门就会越来越大地受到投资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因此,影响借款人未来前景及偿还能力的宏观经济指标,如产量、价格、通货膨胀、利率、汇率、贸易条件、资本流入,以及衡量银行健康水平的指标,如信贷额、存贷比、货币乘数、以及衡量金融自由化的其它措施,都可以用来衡量银行业易受伤害的程度。
由于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原因常常类似,如货币政策放松、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等,衡量二者的指标也常常是相同的。
二、危机前后宏观经济变量的特征
研究表明,在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在危机发生前的若干个月里会表现出不同于正常时期的特征。危机发生前,本币的实际价值往往要高于正常时期的平均水平。在危机发生前的24个月左右,实际汇率一般要高于正常水平的7%。危机前3个月左右,随着名义汇率下降压力的增大,实际汇率开始下降。当然,也有些国家在危机前没有发生明显的货币高估现象。危机过后,高估的货币开始贬值,直至过后一年左右降到正常时期的7%以下。因此,可以用实际汇率的波动来确认危机。
在危机前货币升值的同时,出口状况会恶化,但危机发生后,货币开始贬值,出口又会急剧增加。相比之下,进口在危机前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危机发生后,进口会明显收缩。同样,贸易状况在危机前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在危机临爆发前有些恶化。
随着危机的爆发,以美元计值的外汇储备会出现突然的下降。尽管在危机发生前,贸易条件会突然出现某种程度的恶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但在此前的几个月内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贸易条件恶化可以是危机爆发前的一个征兆。
在危机爆发前后两年里,通货膨胀往往比平时高很多。但危机前15个月左右,通货膨胀会有所缓和,其原因可能是政府采取了措施,制止汇率的上扬,对经济进行了降温。随着危机的来临,通货膨胀在以后的12-18个月里急剧上升,本币的贬值开始反映在国内价格上。危机爆发后的18个月左右,通货膨胀开始放慢。
在多数危机中,都会出现资本外逃现象。有时,人们希望将本币换成外币。因此,银行顶住压力的能力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外币支撑,这个能力可以用国内负债与外币储备的比例来反映。该比例在危机前后不一样,在危机前的24个月里,该比例逐渐增加,危机过后几个月,该比例急剧下降,两年以后即处于正常水平。在严重危机和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的危机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
货币危机爆发前两年,货币供给也会明显增加,危机前18个月达到高点,此后稳步下降。其中广义货币(M2)要一直降到危机爆发前,狭义货币(M1)一直要降到危机爆发后的9个月。之后,货币供给又重新增加。信贷总量的增长也具有相同的特征。总之,危机前货币总量超速增长的现象在各国和各种类型的危机中都存在。
在货币危机中通常要出现资产价格的上涨。例如,在这次东亚危机中,几乎所有国家的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在90年代初都大幅上升,而1996年中期以后又开始急剧下跌。与此相反,在历次危机中,股票价格在危机爆发前6-12个月开始大幅下滑,到前6个月左右开始停止,危机过后不久,又开始下滑,低于正常时期水平25个百分点。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资产价格涨跌的特征不很典型。例如,在恢复期较短的危机中,资产价格略高于正常时期的水平。同样,在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而货币没有出现重大贬值的危机中,资产价格也不会出现下降。一般说来,危机高点一年以后,股票价格就开始回升。
最后,实际经济活动(用工业生产—年期间内的变化来衡量)在危机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危机过后一般会出现急剧下滑现象。但通常一年内就会开始恢复,18个月后就会高于正常水平。
研究发现,财政和经常项目状况在货币危机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危机前一年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与正常时期相比变化不大,而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重则大大高于正常时期。这表明,经常项目赤字是货币危机前经济过热的原因之一,而财政赤字对危机的贡献不大。
上述分析表明,在危机发生前,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现象,如通货膨胀较高,本币高估,出口受到影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国内信贷膨胀;金融部门易受伤害程度增加,银行没有外汇储备支撑的负债增加,资产价格下降等。
同货币危机类似,在银行业发生危机之前,国内信贷增长迅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行,银行系统的压力增大,广义货币对狭义货币的比例上升。金融自由化还导致存款增加,实际利率上升,二者在危机爆发时达到最高点。高利率也可能是货币当局的一种手段,即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信贷,实行经济软着陆。在有些情况下,银行业危机之前还会出现大量短期资本流入现象。危机前一年左右,股票市场开始降温,实际经济活动呈下滑趋势。危机爆发时,产量大大低于正常时期水平,股票价格大幅回落,在很多国家里,股票价格下滑的同时,房地产价格也大幅回落。
上述指标的变化预示着银行业危机的到来。简单说,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信贷迅速增加、短期货币流入高于正常时期,同时出现金融自由化浪潮。接下来会出现突然性的震荡,如实际经济活动下降、资本流入放缓、贸易条件恶化,资产价格急剧下滑,下此同时,全球利率的上升削弱了过度扩张的金融体系。
金融部门制度缺陷和监管失控是银行体系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这方面的数据不易获得,但事实证明,在很多遭受银行业危机打击的国家里,银行体系受政府影响过多,或者没有建立足够的监管措施就匆忙推行自由化。例如,90年代初斯里兰卡银行业危机前,国有银行的比重占70%,其不良贷款比重达35%。在哥斯达黎加,80年代中期银行业危机前,国有银行贷款比重占90%,30%的贷款收不回来。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的哥伦比亚危机、1994-1995年的委内瑞拉危机、80年代初的西班牙危机,以及1983-1987年的泰国危机、1985-1988年的马来西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前,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货币危机预警信号
将危机前的宏观经济指标与正常时期进行对比很说明问题,但它们不能成为危机预警指标。这是因为,首先,缺乏分析这种差异的统计基础。其次,预警指标应当在危机发生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就发出信号,而上述指标只是在危机即将发生时才给出信号。最后,在很多情况下,关于经济变量的信息要在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因而很难将它们作为预测危机的先行指标。
考虑到上述情况,预测货币危机的变量只能有少数几个。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变量多次成功地预测了危机的到来,并在危机发生前较长一段时间就发出了预警信号。这些变量是:实际汇率、信贷增长、M2与外汇储备的比例。利用这几个指标就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货币危机。如果某个国家这些变量持续高于正常时期的水平,那么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如国际市场利率上扬,或出现其它动摇投资者信心的事件),危机就会发生。
实际汇率的高估是危机发生前最早出现且最具有持续性的信号。危机发生前13个月,实际汇率将高于此前两年的平均水平,这种信号要一直持续到危机发生。国内信贷的增长和M2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两个指标有类似的特征。只有在工业化国家里,股价的下滑才预示着货币危机的到来。低利率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在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发生前8个月左右,贸易条件会出现恶化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国际市场利率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只是在临近危机时才显示出它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危机可能会通过贸易或金融等渠道波及其它国家,如果是这样,上述变量对受波及的国家就不是最有用的指标了,此时最有用的指标就是该国与危机国的联系程度和两国经济结构的相似程度,如果两国联系程度密切,经济结构相似,受波及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当然,上述指标对分析受波及国的抗风险能力也是有用的。在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中,尽管有传播效应的作用,但受危机波及的国家在宏观经济指标方面也有其脆弱性。
将实际汇率、国内信贷和M2与外汇储备的比例组成一个指数,可以用来确认易受危机伤害程度。当然,该指数的恶化并不意味着危机一定会发生,如果采取某些政策行动或改变经济条件,可以化解危机风险。还应看到,即使该指数没有发生变化,由于受传播效应的影响,危机也有可能发生。
根据该指数,1997年初,东亚一些国家(泰国、马亚西亚、印尼、韩国)的易受伤害程度明显增大,这些国家后来果然爆发了危机。继宏观经济持续失衡后,这些国家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上升,预示着货币危机的爆发,这一点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尤为明显,在墨西哥危机中也有所体现,而在成功地抵御了东亚危机传播效应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里,就不存在上述情况。例如,在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和新加坡,易受伤害的迹象很小。
此外,还应看到,导致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易受伤害程度与经济形势、政治事件,以及投资者对危机的反应都有关,这不是一个指数所能解决的。除易受伤害指数外,还应分析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看出该国抵御货币危机的真实能力。
标签:货币危机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银行业论文; 实际汇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