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实验学校语文组 绵竹 61820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白话小说的课文,不仅给学生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都是以白话小说为主。它们题材各异,风格各别。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雅,有的俗。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是每位语文老师所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杨修之死》为例,试着对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杨修之死》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初三的学生已对小说的基本知识非常熟悉,也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外,本文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但作为古典小说中的名篇,用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能让初三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几个重要的文言句意;
2、梳理情节,能简要概括出文中的七件事;
3、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4、总结“如何品读一篇文学作品”。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第一步:导入课文
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读小说,最喜欢读里面的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情节”、“人物”等等。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小说,是不是只读这些呢?”让学生带着思考、疑问,走进今天的课文。既吸引他们的兴趣,又暗示了他们,我们可以把小说读得再深刻一点。
第二步:检查预习
用提问、抢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和字词的预习情况,特别是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对文学常识的考查,特别要强调“《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这个环节,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为后一环节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第三步:探究文本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杨修之死》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悬念,容易激起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当侦探去抽丝剥茧,找寻真相。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杨修是自杀还是他杀?凶器是什么?如果是他杀,凶手是谁?死因是什么?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很快找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为后面的深入研讨开了一个好头。
2、抓住关键性语句,梳理情节
小说的阅读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引领全文的效果,如果能引导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很快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抓住“数”这个字,再回到文本中去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曹操的态度怎样?要求学生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在书中找出并做归纳。最后再用5分钟的时间做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件事:改建园门、分食“一盒酥”、点破“梦中杀人”、密告曹丕、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每个事件都对应了曹操对杨修的态度:从“心甚忌之” 、“心恶之”到最后的“杀修之心”。通过这一环节的完成,学生既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也梳理出了故事的情节,为深入文本解读做好铺垫。,
3、抓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再精彩的情节都是因人而设的,而这些情节恰好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在分食“一盒酥”这个情节中,“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这一“竟”和“讫”字,展现出了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自大。“密告曹丕”事件中的“径”字,又将杨修的轻率大意,不计后果刻画得入木三分。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中,“虽”、“而”这些连词的运用,又把曹操的虚伪、阴险展现的淋漓精致。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些关键字,不仅更深一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也教给了学生深层次阅读小说的方法。
通过以上六个事件中,可以归纳出二人的性格特点: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曹操嫉贤妒能、虚伪多疑。
4、由表及里,鉴赏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探究杨修被杀的原因。从曹操的心理变化中不难发现,两人由生活中智力游戏的对抗到军政大事的冲突,矛盾在逐步的激化,最终曹操借军法斩了杨修。当代历史学家易中天在他的《品人录》里有过这样的评价:“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但又不太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资料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杨修的确聪明,有才能,但他的才能是不能堪以重任的。
5、由内到外、拓展延伸
找到了杨修的死因,文本的分析是不是就到此结束了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我用杨修的死因作为切口,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杨修,你该如何与曹操相处?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批判。引导学生思考“才”与“智”的关系,“才能”与“个性”的关系。从课内读到课外,从小说读到生活。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浅层次阅读到深层次阅读,也许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杨修之死》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读小说,不仅可以读里面的情节、人物,还可以读作者,读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希望通过这一课的探索,学生能收获到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卿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杨修论文; 学生论文; 小说论文; 情节论文; 之死论文; 课文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