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责任论文_刘宝华

浅谈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责任论文_刘宝华

江西省乐平市 口中心小学 3333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讨论,学生的语言运用、精神分享也离不开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拱手让权给学生,相反,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以下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师有组织维护讨论团体的责任

首先,组织讨论团体。好的讨论团体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加讨论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的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讨论小组,按学习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性别差异搭配,性别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知识组成的差异、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讨论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讨论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通过讨论,认识不同成员个性中的优点,帮助成员纠正自己个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可因时、因地、因人和主题采取一种或多种讨论团体形式的方法。

其次,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教师除了形成恰当的讨论团体外,还要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位成员参与的机会均等。对于那些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成员,教师要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会表现为发言过于冗长,不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于这种成员,教师要扼制他的表现欲,当这些成员尚未表现出上述行为时,要及时地予以一定的言语或身体暗示。这样既有利于维持讨论团体,同时还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师有引导团体讨论的责任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虽有既定的讨论问题、讨论目标,但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讨论目标,因此在实际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些现象:讨论团体的目标一开始就偏离教师所设想的目标;随着讨论团体的兴趣发生变化,讨论目标也发生变化;团体中个别学生的发言触及目标之外的学习内容,导致群体成员注意力转移,团体目标发生变化等。这时就需要教师纠正讨论团体的目标,详细解释和重复说明团体的任务与目标,把学生的讨论集中在当前目标上或预定目标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绕开与目标无关的主题,同时还不能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最后,做好应急处理。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些突发事件会干扰讨论的正常进行,那么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往往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去消除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有重要意义,如学生对某一术语的理解产生分歧,教师则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

总之,有效的讨论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它往往需要教师平衡两种目标: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

三、教师促进课堂讨论严谨思维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选好讨论题目。问题不能太容易,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才能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其次,示范。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从事个体的严谨思维活动,不知如何理解和监控彼此的发言以维持群体的严谨思维,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示范工作。可通过出声思维法呈现专家个体思维,如“因为……所以……”、“如果……则……”等,通过播放录像或模拟团体讨论来呈现专家理解发言时的行为,如“你的意思是……”、“对于你的观点,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等,呈现专家监控发言时的行为,如“你能否澄清你的观点”、“你的依据何在”等。通过这两种方式把个体思维、理解、监控策略显性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行为,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监控策略。

论文作者:刘宝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浅谈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责任论文_刘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