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 100029)
【摘 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并与自行来到医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院前治疗组入院后死亡率为2.22%,而非治疗组死亡率为6.67%,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8.33%,明显高于非治疗组 7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是十分重要的,普及急救知识,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加强规范救治,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干预措施;探索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181-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 引起相应心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坏死。其发病机制是相关冠状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出现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发生长时间闭塞,相应部位心肌出现持续性的严重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并且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不可逆的心肌损害越广泛。临床上表现为剧烈且持久的胸闷胸痛,心电图会呈现进行性变化,心肌酶活性会大幅提高,会出现休克和心脏功能衰竭的情况,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患病原因复杂,诱发原因也有很多种,是目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1]。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制定相关临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 2012年1月-2014 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2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42例,女 98例,年龄 39~84岁,平均(64.73±10.3)岁。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从 20~75 min 不等,其中180 例获得急救人员进行的院前急救措施,作为观察组;另外80例为自行来到医院治疗,作为对照组。240例患者均按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行诊治,两组患者在籍贯、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措施
1.2.1 一般处理
当医护人员抵达患者发病现场时,保证患者处于平卧位,对病史加以询问的同时,对患者血压水平、意识反应、心跳、呼吸频率等进行观察,依据心电图和临床特点对病情初步做出判断,有心脏骤停的患者需即刻开展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按压,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复苏药物配合应用,必要时电击除颤等。指导患者放松心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2]。
1.2.2 院前急救用药
由于剧烈的胸部疼痛,患者会出现各类激烈情绪变化,这些都会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加剧疼痛感和心脏负荷,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可以利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症状,例如硝酸甘油等。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增加以及休克等情况,就可以视病情程度为患者使用吗啡、杜冷丁等药物[3]。
1.2.3 院前并发症处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有多种并发症,例如心律失常、心脏功能衰竭以及休克等,因此医护人员对这类并发症要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4]。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心率、心律情况对其进行静脉药物抢救。如果患者出现休克可使用升压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心脏功能衰竭现象,则应该让患者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对其采用30%~50% 的气化酒精配合氧气吸入,并遵照医嘱使用利尿剂。
1.2.4 安全转运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之后就要采取安全转运措施,因为越早为患者灌注心肌,越早为患者进行溶栓或支架治疗就能够越好的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成功性。因此安全转运工作就成为了确保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首先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并知晓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然后紧急送往就近的医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满意度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由一名调查者全程负责,患者本人或家属填写问卷,遇到理解有问题的选项由调查者解释;对于文化程度特别低的患者,调查者在家属的协助下,逐一向其提问完成问卷,解释过程不可诱导。问卷调查内容:(1)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付费方式、起病时间、地点、初发症状、就诊途径;(2)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以及相关用药史;(3)从发病至就医的时间间隔,包括呼叫急救系统的等待时间;(4)患者学历、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和子女状况;(5)对整个治疗过程是否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2 结果
对240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式分析发现,采取院前急救的 180 例患者中有 1 例因病情过重在现场死亡(0.56%),入院后有 3 例抢救无效死亡(1.67%),死亡率为(2.22)%,而对照组则有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8.33%,明显高于治疗组;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
3 讨论
临床院前急救常见疾病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占有较高发生比例,病情危重,患者病发至院前急救的时间为抢救心脏骤停是否成功的关键,院前急救开展的时间越早,救治效果越理想。
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鉴别诊断,由于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症状为胸闷胸痛,因此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下列病症应于与心肌梗死的相鉴别鉴别[3-4]。
①心绞痛:心绞痛发病时也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心率不齐等,但心绞痛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最长也不会超过十几分钟。当患者出现类似情况时,如果口服硝酸甘油能够让症状得到缓解,说明患者所得病症为心绞痛,反之则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另外,心绞痛在发病时没有心肌坏死的情况,因此患者并不会伴有发热等症状[5]。
②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也会引发持久性、剧烈性的胸痛,但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一般情况下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其胸痛和发热症状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没有休克和心脏功能衰竭的现象,心电图没有异常Q波[6]。
③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经常出现胸痛、咯血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也会引发休克现象,如果是左侧肺叶出现栓塞的情况,则会引发左侧胸痛症状,在临床上可能与心肌梗死弄混。但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会表现出咳血的情况,同时除非患者患有心脏功能衰竭,否则患者也不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另外,肺动脉栓塞常常会导致人体右心室出现过度负荷的情况,在心电图检测时,心电图会出现肺性p波,心电图还会出现顺时针转位。
④急腹症:急腹症包括胰腺炎、肠道溃疡、胃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均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严重时能够引发休克现象。在患者发病初期,这种疾病很容易和急性心肌梗死混淆,因炎症反应也会出现身体发热等症状。对这类患者需要询问既往病史,需要配合心电图来辅助鉴别。
接求救电话后需迅速到达现场,缩短应急时间。政府部门对医疗资源配置要加以优化,使服务范围缩短,并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和知识,提高目击者或家属有效救助水平,可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年龄为影响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抢救成功率在年龄越大时,呈越低水平,故需以预防为主,加强老年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特别是高血压病、心绞痛、冠心病者,需定期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救技能和知识,家中需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
从本次分析中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患者病发至院前急救的时间为抢救心脏骤停是否成功的关键,院前急救开展的时间越早,救治效果越为理想。院前急救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情痛苦,还能够缓解并发症的出现,为后续急救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时,医护人员就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这样就可以为患者入院后节省检查时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时,还会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在治疗时的依从性,让患者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7]。最重要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病情,为后续抢救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增加患者抢救成功的砝码,进一步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较高,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武秀昆.对院前急救患者转送原则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1036-1037.
[2]曹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老年患者的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与相关因素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15-17.
[3]杨宏.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鉴别[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128-129.
[4]黎娜,罗荷,柯元南.腹痛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5):314-315.
[5]李旭东,胡秋桃.AMI 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7.
[6]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5-146.
[7]朱福君,陈清秀,杜平.7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5):427-428.
作者简介:
陈玄祖(1979-)男,硕士,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陈玄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措施论文; 心肌论文; 胸痛论文; 心绞痛论文; 心电图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