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瑾[1]2016年在《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德瀛是清末民初岭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位词人,他受乾嘉考据思想影响较大,身上带有明显的常州词派烙印。张德瀛尊词体,重寄托;其词充分体现了当时动荡时代中的社会剧变对知识分子心灵的冲击,家国之忧与行旅之感是张词的重要构成,以岭南风物与岭南民俗为主的地域特色是张词风格的底色,词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则使张词具有词画交叉的别样美感。张词深婉雅健,张德瀛作词主张“意内言外”,重考据,重音律,重技法,表现出了对词学传统的守望与坚持。张德瀛论词词史意识浓厚,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意识与实践精神,在品藻同时代词家方面尤其表现出色,由点到面地勾勒出了晚清粤词词坛的基本风貌。《词征》对词集版本与词调音律的考证颇有文献价值。随着西学的传入以及时代的发展,新的词学研究方式也开始萌芽并日渐成熟,所以站在时代路口的张德瀛以其对词学传统的守望,应当被定位为最后一批传统词学家的代表之一。
朱惠国[2]2003年在《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最近的二百多年,词的创作呈现一种超稳定状态,但词学思想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转换的过程大体可分叁阶段:一、传统词学的辉煌期。以张惠言、周济、谭献为代表的常州派词论家创建了一套中国词学史上最严密又相对系统的词学理论。这是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这时期乾嘉学派的烦琐学风开始暴露弊端,宋学被重新提起,以后形成重“经世致用”思潮,常州派产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同时常州派的创始人与主要成员又与经学关系密切,有的本身就是着名的经学大家,如张惠言、宋翔凤等。本时期的词学受经学的影响极大。二、传统词学的蜕变期。王国维、梁启超的词学观是传统词学的延续,但已开始蜕变,更多地融入了时代色彩,表现出中西文化既冲突又互补的一面。两人的词学研究表现出词学从传统到现代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梁启超的词学观基本是一种社会批评的方法,这与传统的诗教有关,与他社会活动家与政治家及学者叁位一体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当时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文学倾向有关。在词学研究方法上,他推崇培根,强调实证,将传统的方法引导到科学的路上。王国维的词学研究既继承传统,如采用词话的形式,不强调系统,却又明显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影响。他是中国词学由传统到现代转换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叁、现代词学的确立期。“五四”新文化思潮使中国文坛发生质变。尽管词学创作固守着传统,但词学研究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词学研究呈现出叁种基本走向:固守传统的词学家,尽管他们的词学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从词学发展的角度看,毕竟是支流;“新文化”阵营的人兼治词学,如胡适,他将传统的词学放到新文化视野中考察,并注重以实证方法治词;传统词学的升华,完成传统到现代的基本转换,如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他们所代表的现代词人标志着现代主流词学的正式形成。
林增云[3]2016年在《陈衍词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衍是清末民初闽词人代表之一,其词学是一个近乎崭新的研究领域,学界目前尚无专文、专着论述。本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和接受美学等方法,力图拓宽闽词研究,丰富词史内容。陈衍的词学理论研究分两类,一是词学文献,重在目录学,有功于闽地词学的整理和保存。二是词学批评,以比较批评、摘句批评、源流批评等方法论述了词体、词史、创作和鉴赏。陈衍词学思想的形成带有“常州词派”色彩,论及词学批评史上的热点,其中对苏轼、辛弃疾、吴文英诸家词的评价,“宗北宋”之见,对“涩”“意内言外”“骚雅”等评说辨证而全面,体现了宽容性,能纠正词史成说。追求“真”是贯穿其词学思想的一条脉络,可药救词坛流弊。但受时代环境和自身认识限制,未能突破浙、常二派的樊笼,创新不足。陈衍词作数量不多,受个人际遇影响,内容多反映离闽别家的心情。多样艺术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学人的身份,对南北宋及清名家词的兼容,对入声韵的择用尤为突出。陈衍的词学和诗学异中有同,在接受史上诗名远胜词名。
吴贤璋[4]2011年在《沈祥龙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祥龙为晚清时期的词论家,其主要词学论着为《论词随笔》。其词学思想主要包括:追溯词的源头至诗经、楚辞和古乐府,用传统的诗教理论阐释词,努力推尊词体;主张以《离骚》之旨作为词旨,推崇词作思想的雅正;注重词的言志和讽谏作用,极力提高词的社会功能。强调词之意内言外、含蓄蕴藉,主张采用比兴寄托之法;坚持词体独立性,注重词的题材选择及与风格的匹配,尊重词体音乐性,强调词声韵调的运用;讲求词的创作方法,提倡浑成动荡、虚实变化的章法,精炼洒脱、曲折层深的句法,新隽自然、坚凝妥溜的字法;重视运用词学范畴,将“清空”一词分而论之,重视词之“清”。又提出“幽涩”、“皱瘦”,以纠正词浅滑之弊。崇尚韵味和意趣,以“气韵”、“趣味”作为词的审美境界;以自然为尚,欣赏自然淡雅的词作风格。崇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倡言情贵真的词品观念。沈祥龙的词学思想继承了诸多前人的诗学和词学理论。沈祥龙词学批评富于辩证思想,具有中庸和系统的特点。
徐安琪[5]2005年在《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文中指出唐五代北宋词学理论批评是词学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乃在于这个时期的词学观念与审美理想主要蕴含于创作实践之中,具有理论形态的词论为数甚少。本文将词学理论、词学批评与词学创作结合起来考察,将词学理论批评研究转化为词学思想史的研究。全文以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并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词学思想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清晰地勾勒出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发生、发展与嬗变的历史,细腻地分析了发展诸阶段的具体状况。论文展示了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词体特性论、词体功能论、创作主体论、创作论以及词学审美理想。在此基础上,阐幽发微,论证了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与概念:诸如缘题所赋、本色当行、诗词一体、变旧声作新声、屯田蹊径、富贵气象、以诗为词、自有一种风格、别是一家、闲雅、清绝、韵、清真等。本文主要将词学创作、词学批评与词学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还采用了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运用与理论分析的统一、微观分析与宏观统摄的结合,从而初步建构了原生形态的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体系。
陈泽森[6]2017年在《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饶宗颐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词体创作与词学研究是其成就卓着的领域之一。饶宗颐承袭了晚清民国的治学门径,于师法上博取宋、清词家之所长,在推崇清真、白石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名家。对于浙西词派、阳羡词派与常州词派的词学主张也各有取舍。其词学缘起与师法取向,既有家学的熏陶,也有民国词家的影响,更有时代环境的作用。从创作心态与作品数量变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饶宗颐的词作大致划分为1939—1969年、1970—1979年、1980年至21世纪叁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词作内蕴都是词人心路历程的表征。饶宗颐精通词调、重视音律,其词作在形式上以和韵为主,在技法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上多使用“雪”与“梅”两种意象,词风清雅,是学人之词的典型代表。“选堂词”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体系而自成一家,在二十世纪词坛上别具一格,倡导“幽敻”,指出“向上一路”,是对当代词学思想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代词的创作与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赵维江, 谷卿[7]2013年在《粤词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词是中国词坛一个重要板块,自晚清以来,粤词的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收获,但还远未完成,作者生平研究也不够充分;有关宋至清中叶的粤词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崔与之和屈大均的创作上,陈澧的词作及其词学也颇受关注;而近代以来粤词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特别是梁启超词作及其词学一直是论者关注的热点,民国词人陈洵、詹安泰、饶宗颐等的创作及其词论也得到了较充分讨论。总之,粤词研究已积累一定基础,但研究视野不甚开阔,系统性和整体性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吴芳芳[8]2012年在《谢章铤论唐宋词》文中研究说明谢章铤从“诗词同源”观念出发,论述了唐宋词史、唐宋名家词,以及唐宋词对明清词的影响。关于词的起源,谢章铤认为词源于古乐府及《诗叁百》;在论述唐宋词风格时,他肯定晚唐五代的婉丽词风,主张南北宋并重,并提出了宋词四派说。在论述唐宋名家词时,谢章铤具体论述了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及其词作,其中尤为重视苏、辛两家。他从词派和词风两个方面论述了唐宋词在明清时期的影响,并评价了云间词派、阳羡词派以及浙西词派的论词主张;他探讨了唐宋词咏物重寄托、重情语轻绮语、崇尚艳词、词宜雅趣等特征对清词产生的深远影响。谢章铤的唐宋词论有叁个重要的理论特色:主张以诗史论词史;以诗人论词人;婉约和豪放并重。
周春艳[9]2016年在《近代岭南词人陈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洵(1870—1942)是晚清近代广东新会籍词人,有词集《海绡词》及词论着作《海绡说词》传世。陈洵治词学梦窗,词学理论上承常州词派及临桂词派,下开岭南风气,引导和影响着岭南词学的创作,在近代岭南词坛占有一席之位。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陈洵《海绡词》、《海绡说词》的细读,深入分析陈洵的词创作及其词学思想。同时,论文还考察了陈洵弟子朱庸斋对其词学传承及后世对《海绡词》和《海绡说词》的评价,全面评估陈洵对近代岭南词坛的影响。第一章,运用心理学分析方法解释了陈洵遗民情结的成因。对于陈洵的交游,重点考察他与黎国廉、朱祖谋和李雪芳之交往,认为此叁人乃陈洵词学生涯中尤为关键的人物。同时,对《海绡词》及《海绡说词》的成书和流播进行梳理。第二章,将《海绡词》分为忧时念乱、缱绻恋姬、友朋赠答、节序时令和咏物寄怀五大题材,对其中代表作进行文本细读,剖析了《海绡词》蕴含的复杂情感,认为此乃时代背景和陈洵自身性格使然。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海绡词》与梦窗词、清真词进行比较,对《海绡词》秾艳绵密和清旷疏朗之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认为陈洵既有对周、吴二家的继承,又有个人的创新。第叁章,以《海绡说词》为中心,阐释了陈洵主要的词学思想,并将其归纳为正变论、尊体论、创作论和寄托论四个方面。同时,对陈洵论周、吴二家词之章法结构和论梦窗词的“比兴寄托”进行了分析,认为他采用逐段逐句、条分缕析的方式评说周、吴词,能“金针度人”,对指导后辈学词大有裨益。但是,在论说梦窗词的“比兴寄托”时则有穿凿附会之弊。第四章,陈洵作为近代岭南词坛一位重要的词人,其词学思想对岭南词学的影响,在其弟子朱庸斋的身上尤为显着。因此,本文主要以《分春馆词》及《分春馆词话》为中心,分析了朱庸斋对陈洵词学思想的传承。同时,还考察了后世对《海绡词》以及《海绡说词》的评价,全面评估陈洵对近代岭南词坛的影响。
李大鹏[10]2016年在《陆辅之词学思想的形成及内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金元词学研究的升温,对元代词论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和新的发现:或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或者将其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进行介绍,或针对其一个观点进行阐释。同时已经一定程度上注意到陆辅之词学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关系。本文试图将陆辅之的词学思想进行纵向的研究和横向的把握。在元代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同时代的文人心态和词体流变关系;将其作为清雅词派的理论余绪和总结,阐述其在词学史上的作用与地位。试图梳理出关于陆辅之词学思想的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陆辅之的词学思想的形成与构成与同时代的诗论、词体流变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词学思想有主要体现在《词旨》一书中。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元代的大的社会和文学语境对元代文人心态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陆辅之由开始抱着亦士亦隐心态到追求返归自然,这种变化促成了其“务要自然”思想的形成。“务要自然”也成了其词学思想的纲领。第二部分将陆辅之和《词旨》纳入到请雅词派的体系中来,将其创作视为清雅派在元代的延续,将其理论视为清雅派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对于传统儒家诗论和清雅派词论继承,也使得陆辅之更加注重词创作的技巧。第叁部分分析陆辅之词学思想的内涵,即其以“自然论”为纲领以立意、用字、炼字、锻句和谋篇布局理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陆辅之的词学思想既不是像张炎词学理论一样,既能够从作词角度、乐理的角度全面追求词的“清空”、“雅正”;也不像沈义父《乐府指迷》能结合作词方法品评词人得失的“高大上”理论,而是真正“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创作论。
参考文献:
[1]. 张德瀛词与词学思想研究[D]. 杨雪瑾. 暨南大学. 2016
[2]. 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 陈衍词学研究[D]. 林增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4]. 沈祥龙词学思想研究[D]. 吴贤璋. 暨南大学. 2011
[5]. 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D]. 徐安琪.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6]. 饶宗颐词及词学思想研究[D]. 陈泽森. 暨南大学. 2017
[7]. 粤词研究的学术史回顾[J]. 赵维江, 谷卿. 学术研究. 2013
[8]. 谢章铤论唐宋词[D]. 吴芳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9]. 近代岭南词人陈洵研究[D]. 周春艳. 贵州大学. 2016
[10]. 陆辅之词学思想的形成及内涵研究[D]. 李大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