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三重制度机制建设论文

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三重制度机制建设论文

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三重制度机制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杨志强

201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指出:“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着重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他提出号召:“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学习宣传劳动模范,发挥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进行了动员,也为新时代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劳动观念,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深厚劳动情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一、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代表会上就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提出“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号召。我们党历来重视劳动模范这一闪光的工人阶级群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2013年4月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重。”“长期以来,广大劳动模范以高度的主人公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向劳动模范学习,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育人、劳模精神育人教育作用,是党和国家的政策。2010年,教育部就向全国教育系统专门发文通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的重要指示号召,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青少年学生,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青少年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到201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再次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依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托起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理念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学习宣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发挥劳动模范与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模精神育人教育三重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劳模精神,实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起以制度管理机制、引领价值机制、文化氛围机制的三重制度机制。只有从机制建设中确立了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才能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好尊敬劳动模范、发挥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才能让劳模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展示出社会效益、呈现出优秀成果,才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努力与更大贡献。

2.实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其次是要建立起引领价值机制。 建立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引领价值机制,表现在理论引领、榜样引领、教育引领。第一是劳模精神的理论引领。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在工作中的劳动价值思想理论、价值情怀在精神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深刻地展示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劳动异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消灭私有制,从而确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劳动成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力和体育相结合,他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模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实践,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竞赛的高尚品质、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与生动诠释,也是通向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的实践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第二是劳模精神的榜样引领。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贡献铭刻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丰碑上。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贡献出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无穷力量,被社会以尊敬以敬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力量。用劳模精神激励新时代社会劳动者奋发作为,以劳动者榜样引领新青年为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用劳动托起新时代中国梦。第三是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教育引领。向劳动模范学习,就是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集中体现。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中的先锋群体,得到了党和国家政府的最高褒奖。向劳动模范学习,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在更广泛的领域,让劳模精神成为劳动的主旋律,用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于人、引领于人、辐射于人,用劳模精神塑造新一代劳动者、引领新一代劳动者、影响新一代劳动者,为社会培养造就更强更优更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在新疆同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特别是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1.实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首先是要确立制度管理机制。 这里有三个层面的制度。第一个层面是国家政策制度。劳动模范评选国家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评选与表彰劳动模范的政策制度。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看,评选劳动模范、表彰劳动模范的政策制度,可以追溯到193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在1982年,“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条文被写入宪法,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国家制度、特色制度。第二层面是指教育部的教育管理落实制度。“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文件通知,从政策制度上确立了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价值。在2010年,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文件通知》文件,到201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是对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制度机制再次确立。由教育部发文通知,再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两家部委联合发文,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并推动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机制作用的更大发挥。第三层面是指教育单位的教学制度。即各级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结合教育部政策与学校实际,制定的教育单位(包括学校、部门等)在落实劳模精神教与学的制度机制确立。如何将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活动落实在教学秩序环节需要有制度来执行,是采取定期课程教育安排制,还是学分必修课程制,或是专题讲座学分选修制,以及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制等,都需要由教学秩序制度来完成。只有每个单位或每所学校有了规范性教学安排的制度,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才能落实落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意义才能长期执行、获得长期的效益、硕果累累。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2.22%,对照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之后,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特别注重冬奥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申办城市进行场地规模建设,对规范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场馆建设标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确保冰雪项目的有效开展,还能满足人们对冰雪运动场馆的需求,从而增强人们的体魄,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3.实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还要建立起文化氛围机制。 以弘扬劳模精神的文化育人是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价值所在,就要构建起“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的社会文化氛围,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社会引领。第一要建立起展示劳模精神物质文化的制度机制。每位劳动模范是鲜活显性的劳模精神践行者,建立起展现劳动模范、体现劳模精神的物质具象显性文化承载体,是弘扬劳模精神的物质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劳模精神育人教育功能,就要从物质文化显性构件建设上,确立一批批具有典型示范人物事迹、展览物、纪念馆等,将劳动模范劳模精神以具象显性的物质文化氛围呈现,让学习者对劳动模范劳动实践的客观认知认同、理性世界思想理论的趋同共识。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劳动价值主旋律,劳动贡献正能量。第二是要建立起劳模精神精神文明宣传的制度机制。首先是要从劳动的思想理论、教育学科的建设上,加强对劳动模范与劳模精神的研究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实现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劳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术思想成果,编著一批劳动模范、劳模精神的理论思想教材。其次是要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让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育人教育在“三尺讲台”的教育平台入耳入脑入心,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再次是要建设好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宣传文化氛围,营造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社会文化效果,讲好劳动模范、编著好劳模历史、开播好劳模电台电视传播频道、宣传好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要以新时代的融媒体为抓手,学习宣传好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办好新时代融媒体下的劳模故事会、劳模研讨会、劳模精神交流会,用新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劳动模范、劳模精神的发扬光大。最后,要建设好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数字网络化平台基地。发挥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效益,线上线下凝心聚力,传播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宝库、立志成才的主旋律、健康发展的正能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网络宣传重要载体,时时宣传劳动精神,处处弘扬劳模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人人热爱劳动,人人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在社会中蔚然成风。

同时,笔者提出以下设想:(1)加强试题库建设,尤其是从临床一线搜集护生发生的真实差错事故案例。(2)完善教学方案,建立案例教学小组。引进本学科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学专家、临床工作一线具备丰富带教经验的护士、法律专业人员,共同组成案例审核、分析、制定小组。(3)单独开设护理风险教育课程,完善教学方法。(4)制定护理风险教育课程评价考核方法。通过临床情景案例考核的方式,安排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是否有风险评估意识、是否熟悉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是否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是否了解相关操作中病人和护士的权利与义务、是否明确护生的法律身份等[4]。

标签:;  ;  ;  ;  ;  

劳模精神育人教育的三重制度机制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