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_谭志洁,魏少晶,崔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_谭志洁,魏少晶,崔健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250022

【摘要】 目的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itis , EG)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EG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本组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3例,腹胀3例,恶心、呕吐3例,肠梗阻1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内科保守治疗7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均治愈。结论 重视血常规检测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对EG的治疗效果肯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胃炎;结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itis,EG)是以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嗜酸细胞浸润消化道壁,导致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由于该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易误诊或漏诊,故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年龄<30岁2例,30~50岁4例,>50岁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4例为阵发性绞痛,2例为胀痛,2例为隐痛;疼痛位于上腹部5例,下腹部3例;腹胀3例;腹泻3例,每日排便3~6次,粘液便2例,稀便1例;肠梗阻1例;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明确诱因的2例,进食牛肉1例,进食“咸水鸭”1例;2例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例有皮肤湿疹病史。

1.3 医技检查

查血白细胞(5.3~18.2)×109/L, 嗜酸细胞0.02~0.28;嗜酸细胞计数(1.1~7.8)×109/L,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大便常规:示有红细胞或白细胞的3例,潜血阳性2例。8例均行胃镜检查时:胃粘膜未见明显改变2例,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3例,十二指肠球炎粘膜充血、水肿1例,霜斑样溃疡1例,胃窦部多发散在的疣状隆起1例。8例均行快速尿素酶法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其中6例阳性。行结肠检查5例,结肠镜下未见明显异常2例,示横结肠、降结肠粘膜充血水肿1例,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僵硬,形成结节性息肉样肿块致管腔狭窄1例,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1例。8例患者消化道内镜下多点(6点以上)活检示受累胃肠粘膜有嗜酸细胞浸润7例,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均示回肠肌层见嗜酸细胞浸润,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伴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均确诊为EG。

1.4 治疗及预后

行内科保守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予以波尼松30~40mg (每日1次口服) 治疗2周,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mg),减至每日5~10mg维持2~4周后停药。1例患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存在服用波尼松的禁忌症,故应用色甘酸二钠治疗,每次200mg,每日3次,治疗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6周后完全缓解,8周后逐渐减量停用。上述病人随访0.5~1年,均未复发。

2 讨论及文献复习

2.1 流行病学

EG的发病率约为1-20/10万〔1〕,由于许多病人没能明确诊断或未经报道,导致实际发病率难以估计。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已知病例中从出生25天的婴儿到77岁的老人均有报道,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2〕。

2.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EG的发病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引起的机体过敏有关,但就有20%~50%的患者既往有过敏史,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的胃肠道粘膜IgE〔3〕升高

2.3 诊断与临床分型

确诊EG需要符合以下标准〔4〕:存在胃肠道症状;病理活检证实胃肠道一个或多个部位存在嗜酸细胞浸润;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有嗜酸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EG分3型:①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道粘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② 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火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和肠梗阻;③Ⅲ型:以浆膜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症、腹膜炎。

2.4 预防与治疗

预防本病应避免食用引起胃肠过敏的食物。糖皮质激素对EG的效果肯定,本组资料中因1例存在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而改用色苷酸二钠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色苷酸二钠是否对该病有确定的疗效尚缺乏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证实。有梗阻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解除梗阻,术后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距相关文献报道,1/3的患者可反复发作EG,复发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效〔5〕。

3 结论

综上所述EG的临床发病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嗜酸细胞在胃肠壁浸润的层次〔6〕,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就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经规范抗生素、抑酸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无效的胃炎,要考虑到EG的可能,应进一步详细询问有无特殊食物史,并尽早行消化内镜检查以助诊断。此外,应重视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对血常规检查中嗜酸细胞计数与百分比增高的病例既要考虑到EG的可能,又要注意与寄生虫感染、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笔者认为,目前随着环境因素及食品安全因素的影响,人群中接触各种过敏源的机会逐渐增多,该病的发病率也会增高。胃肠道粘膜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同时重视血常规检查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Persic M,Stimac D,et al. Eosinophilic colitis:a rare entity.2001,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ntr,32:325-326

〔2〕Sleisenger MH,FordtranJS.Gastroinestinal disease: patyophys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Saunders, Philadelphia,1993, p2v(xxx,2136,cxiii,2121)

〔3〕刘懿.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M〕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上册. 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2-1914

〔4〕唐兵.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0):78

〔5〕Baig MA,Qadir A,Rasheed J. A review of eosino philic gastronenteritis 〔J〕.J Natl Med Assoc,2006,98(10):1616-1619

〔6〕张修振,战淑惠,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胸腹腔积液误诊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4):25

论文作者:谭志洁,魏少晶,崔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_谭志洁,魏少晶,崔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