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重症护理体会论文_陆青

对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重症护理体会论文_陆青

陆青

(云南省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澜沧 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救治及重症护理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重症医学科在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患者,经过医务人员的积极治疗及护理人员的精心的护理,其中119例病情稳定好转,治疗总有效率94.44%,死亡6例,死亡率5.5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是较常见的内科疾病,医护人员的处理、观察及护理是否及时恰当,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186-02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这时护理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本院重症医学科在2005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梗患者12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重症医学科于在2005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6例,其中,男70例,女56例,平均年龄56.5岁。心电图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前壁46例,下壁42例,前壁合并下壁14例,前间壁24例。合并心律失常6例,心衰8例。

1.2 临床症状及诊断

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1~2天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胸骨后疼痛,无原因的疲乏无力、气短等前驱症状,心前区剧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易用硝酸甘油缓解,病人伴有紧张,焦虑等精神症状,心电图检查,即可确定诊断。

1.3 急症处理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给氧,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胸痛等变化。及时有效的止痛 及镇静,以缓解疼痛,纠正心功能不全及休克,防治心律失常,保护缺血性心肌,给予增加氧和能量的供应,减少心肌耗氧量的相应治疗,减轻缺血损伤及缩小梗死范围;积极治疗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迅速安置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翻动,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日常活动均由护理人员协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谢绝探视,护理人员耐心说服前来探视的亲友探望,避免患者因心情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心律失常。避免精神紧张,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梗阻范围扩大。

2.2 严密监测,准确评估,积极救治

病人入住重症医学科后,首先护士要仔细观察病人,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神志、精神、性格、心理、皮肤等状况。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塞24h之内,是急性心梗致死原因之一,所以给予连续心电监测,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警惕急性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临时起搏器等一切抢救物品[1]。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按医嘱做好相应的治疗工作,主动积极配合医生诊治,给予患者镇静止痛治疗;出现频发室早者,给予利多卡因静滴滴注;对出现心源性休克者,在止痛、纠酸的同时,予多巴胺静滴;室颤者或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除颤、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及药物应用的心肺复苏抢救。

2.3 立即给氧

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即发生心肌损伤。所以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的持续性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养,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在吸氧期间,做好患者鼻腔的清洁护理工作,每天更换、消毒鼻导管及湿化瓶。

2.4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2.5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发病时,病人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极度不适,产生濒死感;另外,患者入住CCU后,又无儿女及家属陪伴,看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以及身处陌生的、充满仪器的环境,常出现紧张恐惧、烦躁、悲观等心理;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好心里疏导工作,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的想法,了解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让患者学会放松,消除恐惧心理,让病人知道家人都在外面,都非常牵挂他(她),愿早日康复;告诉病人治疗、护理的目的,增加安全感,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6 出院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烟酒,合理饮食,防止便秘;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定期心电图复查;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简易应急措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适当锻炼,减少应激因素,从而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结果

126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精心的护理,病情稳定好转119例,治疗总有效率94.44%,其中,转内科治疗68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43例,出院8例。死亡7例,死亡率5.56%。

3.讨论

对心肌梗死病人,在采取相应治疗的同时,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即使梗塞面积较大,有并发症,只要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加上精心护理,病人仍可痊愈。否则,如护理不当会产生相反效果,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心肌梗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护理对心肌梗塞患者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要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护理,只有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痛苦,给患者一个安全的感觉,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有效提高病患获救率。

【参考文献】

[1] 李淑荣.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中华护理杂志,2001:667-668.

[2] 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9-11.

[3] 范颖英,杨玉新.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1,169-170.

论文作者:陆青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对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重症护理体会论文_陆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