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红
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 陕西 宝鸡722405
摘要:诸葛亮军事思想的实质,是以弱制强。其战争观、建军思想、战争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无不围绕着这一要求而展开。诸葛亮军事思想,基本上成为刘备集团军事上的指导思想,并在三分天下和治军上取得巨大成功,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又由于他在北伐上连遭挫折,也引起后人深入探讨的兴趣,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其影响都比较深远。
关键词:诸葛亮 军事思想 刘备战略战术
前言: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战争实践、社会实践包括战争实践本来不被东汉以家尚经学为传统的儒生所重视,但是自从群雄蜂起酿成末世之祸以后,这些稽古的儒生便被看成是不达时务的俗士。这时出现了一批关心时局的士人。风气逐渐改变为谈世事喜说纵横,识时务者誉为俊杰,诸葛亮便是在这一风气变化中涌现出来的俊杰,是新派中的佼佼者。他在荆州学派影响下,养成简明求实、重视时务、淡泊宁静、身体力行的学风。在探讨刘备集团如何发展力量,战胜中国最强大势力曹魏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在战争和治军的谋划上,制订并实施卓有远见的谋略,他为此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集团的斗争,处在以弱小力量同强大的曹魏作战的条件下,始终面临着能否生存和能否取胜的问题。诸葛亮的战争观,指出了取胜的依据为刘备集团的以弱胜强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4年),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卓越的军事家。诸葛亮童年时期正是东汉末年,战争颇多,社会极其动荡,帝王昏庸,官宦弄权,民不聊生,广大农民被迫反抗,各地纷纷起义,一时间“八州并起,烟炎绛天”。东汉统治者倾全力镇压起义,自己也走向了穷途末路。在镇压起义中起家的军阀亦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拼搏厮杀旷日持久。刘备就是一支力量较弱的势力。由于父母早逝,诸葛亮无法在家乡生活,十五岁时诸葛亮随其父诸葛玄到了南昌,尔后又转投荆州刘表。后期叔父去世后他定居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在这里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广交名士,以其丰富的知识和聪明的才干博得人们的好评,人颂雅号“卧龙”。
二、诸葛亮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1、刘备集团进行的战争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争刘备集团应当从寄寓荆州的处境中摆脱出来,过度到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战争,“亲贤臣,远小人”依靠“志虑忠纯的贞良死节之臣”,争取魏国内部押汉势力和敌境百姓,“箪食壶浆”的支持,去赢得战争。
2、刘备集团只有夺取、建立、经营自己的根据地,才有条件转向直接同曹魏作战。刘备寄寓在荆州时,兵微将寡,而曹操力量极为强盛。刘备主要任务虽然是消灭曹操,但是现阶段的任务是避开曹操,壮大实力、转弱为强,向曹操势力达不到的地方夺取根据地。荆.益正是这样的地区,它们对刘备崛起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军事地理上,荆州北据汉水,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险塞隔绝;经济上,荆州利尽南海,益州沃野千里是天府之上。刘备夺取荆、益根据地后,应该向大力经营方向转变,固守险要,积极整军备战,建立和巩固政权结合起来,使根据地成为兴复汉室的战略基地使自己转弱为强,为直接进攻曹魏的战争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
3.、军事斗争应当辅以外交斗争,通过形成有利的外交关系,获得“犄角之援”的重大战略利益。第一,在对魏作战中通过争取东吴出兵,迫使曹魏两线作战,估计在北伐魏国时,孙权最积极的反应是出兵占领魏地,分裂魏国;低度的反应,是掠夺魏国人口,拓展边境,向国内显示武力,要积极争取吴国“以同盟之义命将北伐,共靖中原,同框汉室”。第二,即使孙权不出兵配合,东吴也分散了魏国兵势,使魏军“河南之众不得尽西。”第三,消减蜀吴边境驻军,使“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即使在第二第三种情况下,联吴带来的战略利益也够大的了,因此必须千方百计保持这一联盟,保持联盟的困难是处理同东吴的矛盾。其所以成功,是由于坚持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的原则。同时魏国建立后,拥汉势力消失,北伐只能力取,无法借势,诸葛亮所能作的只有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已,这是在隆中时始料不及的。
三、谨慎用兵和攻心为上的战略战术思想
诸葛亮战略战术思想视情况不同,具有不同特色。在敌强己弱条件下,如北伐魏国时,其特色是用兵十分谨慎。首先,他不肯冒险,他以兴复汉室为总目标,采取攻势战略,这些是很大胆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具体战略战术上他深知现有14万蜀军是全部希望所寄,在攻击数倍于己的大国时,不得不稳扎稳打,尽可能减少风险,所以魏延出奇兵直取长安的计划尽管诱人,他也宁愿“安从坦道,十全必克。”事实上由于街亭之败,连“十全必克”也没有兑现,足见不肯冒险是出自对敌我对比和能作到事情的清醒认识。
其次,行动多疑求稳。第一次北伐时,由于是他首进攻魏国,在处理陇右三郡响应蜀军时,反应慎重当时人袁准评论道:诸葛亮鉴于“蜀兵轻锐,良将少,未知中国强弱,”所以初次出兵时行动缓慢,屯营重重迭迭。虽然诸葛亮勇而能斗,但还是心怀疑虑而试着进兵,在三郡响应时,“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足见他之谨慎。
再次,通过夺取主动权,减少损失。在作战指导上,他精心挑选魏军无备或东下的良机出兵。通过转换每次的攻击方向夺取战场主动权。战场有利就打,战场失利或粮尽就退兵回国,不陷入被动。在进攻中以阵地战和平野战相结合。其阵地战的任务,是夺取陈仓等要点或保卫渭滨等屯田重地,其平野战的任务,是打破魏军固守不战,诱其来攻,以便消灭魏军于被动中,他交替使用这两种作战形式。在进攻陈仓城受挫后,就转变为以野战为主,他精心组织每一次的退却,在山地伏击追兵,以保障退兵安全。诸葛亮谨慎用兵思想,保证北伐即使失利,也没有出现关羽在江陵和刘备在夷陵那样的覆灭性的失败。但是缺点与优点是同在的,由于谨慎,用兵不够大胆,出奇制胜更少,虽无大败,也无大胜。以致连年幼众,未能有克。在这个意义上,陈寿评论他“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在己强敌弱的条件下,如南征时,其战略战术思想特色是主张攻心为上,南征中他采纳马谡建议,发布教令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从南征实践看,诸葛亮攻心为上思想包含如下认识:首先,攻心比攻城更重要把精神上瓦解敌人摆在首位,是诸葛亮战略上的需要。因为南中一些大族、渠首恃其地险路远不服,今天蜀国平定叛乱,明天他们又反,蜀国正准备倾国北伐,他们知道国势内虚,再次反叛将更快,为了保障南征后全力投入北伐,和当地不留兵,不留粮,使南中成为北伐的可靠后方,诸葛亮对于南中不仅需要军事征服,更需要使其大姓,渠首政治上心服,因此在南征中,攻心不能不是最高的作战原则。诸葛亮主张采用攻心,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中国最早的一些兵书,就有攻心的论述。如《军志》:“先人有夺人之心”。《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今秦之所恃为死者,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言空辞,必以实力回其心,所谓攻其心也。”他心战为上思想是上述“夺心”、“攻心”思想的直接继承。
其次,心战和兵战相互配合。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双管齐下,以兵战为心战创造条件。诸葛亮在南征前试图招抚叛乱势力,但仅凭善意争取无效。南征中俘获高定妻子儿女后,企图利用高定走投无路的困境对其招降,不料高定纠集残部决心死战。诸葛亮惊讶“邈蛮心异”攻心又不成,直到以得胜之师有能力消灭孟获叛军时,攻心才获得成功。
再次,明确传达己方善意,才能收到“服其心”的目的,诸葛亮在完全可以消灭孟获时,出人意料地对其七纵,向叛乱势力显示他的绝对优势,和愿与合作的真诚愿望,从而取得孟获“南人不复反矣”的允诺。诸葛亮把攻心提到战略高度,实践中运用攻心作战获得重大成果,验证了攻心理论的正确和威力,这使得他的攻心思想脍炙人口,影响超过前人。
四、总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官至丞相,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吉林大学[D]2006.04.25;
[2]商金龙, 诸葛亮智谋全集[M]. 京华出版社 , 2007;
[3]陈金凤,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2)
[4]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J]. 汤洁娟,杜芳明.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论文作者:曹雅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刘备论文; 魏国论文; 思想论文; 荆州论文; 战争论文; 作战论文; 战略战术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