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论文_邓娟

邓娟

(安康市中心血站办公室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风险因素,总结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名输血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输血科进行现场调查,调取8231例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报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结果:HbsAg阳性487例(5.92%),抗-HCV阳性97例(1.18%),梅毒抗体阳性49例(0.60%);护士认为风险评分前三位因素为:与患者及其家属配合不默契、护理任务重、复杂成分输血。结论:输血风险事件可能发生于输血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输血风险事件影响因素较多;加强临床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监控与管理非常必要。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护理;监控;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275-02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技术,已成功挽救了数以亿计患者生命。输血本身是一种替代疗法,同时具有侵入性,存在使用风险。输血风险与疾病、治疗有关,但也可能与护理操作、医院环境有关,许多输血相关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本次研究就某院临床输血护理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分析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内科、血液科、外科,25名有输血经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34岁,平均(24.2±1.4)岁,参与输血护理均在100次以上。调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8231次输血报告,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外科、内科、血液科输血现场进行调查。对25名被调查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同时调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8231例入院并申请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取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报告,输血前感染系列检测内容包括HBsAg、抗-HCV、甲肝抗体、HIV。

1.3 评价标准

风险等级体系:①风险可能性,1-5分分别表示极少发生、不太可能、可能发生、很可能发生、确定发生;②风险危害等级:1-5分分别较轻、较小、中等、较大、最大;③风险等级:可能性等级评分×危害等级评分,≤5分为低风险、6~15分为中等风险、>15分为高风险。

2.结果

2.1 输血前患者感染指标阳性率

HbsAg阳性487例(5.92%),抗-HCV阳性97例(1.18%),梅毒抗体阳性49例(0.60%)。

2.2 输血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51例,发生率0.6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7例,非溶血性过敏反应14例(皮疹9例,喉头水肿5例)。未发生输血相关疾病如肝炎,未发生临床输血误差。

2.4 护士关于输血护理风险认知

护士认为风险评分前三位因素为与患者及其家属配合不默契、护理任务重、复杂成分输血(见表1)。

3.讨论

3.1当前输血护理风险

输血总体而言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但仍不可避免可能发生风险事件。风险事件主要可分为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疾病、临床输血误差,不同类型风险事件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2]。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生理、病理甚至心理状态、环境因素、操作等因素有关,如常见体温降低多与输血速度过快、输血过程中保暖措施效果不到位、解冻不合格有关。

输血风险危害可大可小,如低体温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受,而病毒性肝炎等输血相关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长远预后,输血风险管理也是医院质量管理关注重点重点。输血科现有的规章制度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疾病筛查为例,本次研究中,输血前患者HbsAg阳性率5.92%、抗-HCV阳性率1.18%、梅毒抗体阳性0.60%,感染一定程度影响输血治疗效果,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感染检测有助于保障输血安全,同时还有助于避免输血后发生纠纷。输血科护理管理制度已基本成熟,国内因输血所致疾病发生率极低,已达到理想水平,护理管理的重点逐渐向保障输血顺利实施、缩短输血过程转变。

当下,输血科护士护理矛盾主要集中在:①完成检查与输血急救时间紧迫、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意识不佳与不依从之间的矛盾;②完成各项审核与输血护理效率之间的矛盾;③输血效率与安全之间的矛盾;④自身精力与繁重的任务量、输血患者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之间的矛盾。

3.2 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1)输血前:①做好信息管理,做好标本质控,将标本与输血单一同送至输血科,严格落实交接制度;②落实1人、1次、1管原则,不省事偷懒;③严格落实《输血查验核对制度》,取血时逐条核对,确保血液质量、信息一致,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轻拿轻放;④做好心理护理,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纠正错误认知,减轻患者对血液质量的疑虑。

(2)输血中:①由两位护士反复通过照片比对、唤名等方式确认身份;②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由交班护士、家属核对;②输血时,严格遵照规范操作,严禁添加药物,输注前以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③严密监护,控制输血速度,先慢后快,若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血速度,若年老体弱者可适当放缓输血速度,红细胞悬液常温下4h内输完,若气温过高,可适当加快速度。

(3)输血后:①掌握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应急处置方法;②重点关注输血后30min内患者临床表现,若见水肿、呼吸困难、疼痛、尿色改变,立即停止输血,通报医师处置,以生理盐水维持通路;保存标签、单据、输血器等物品;③关注高风险人群,对于年资较低护士,护士长应做好巡视、指导;节假日、夜间、午间,由骨干护士巡视,若集中输血、倒床、交接、抢救,应安排年资较高护士,若存在不规则抗体、输血频次较高、输血成分较复杂者,应延长监护时间。

3.小结

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均存在风险要素,应做好全程监控与管理,协调护理资源,做好制度建设、落实,这样才能将输血风险将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杨军,赵爱先,张会英.输血科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6):851-853.

[2]方南英,于宝江,蔡雪如.无过错输血感染纠纷之处理对医务人员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0,10(8):99-100.

论文作者:邓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4

标签:;  ;  ;  ;  ;  ;  ;  ;  

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论文_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