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是否已进入“过剩经济”:一个新的假设_买方市场论文

论中国是否已进入“过剩经济”:一个新的假设_买方市场论文

论我国是否进入了“过剩经济”:一个新假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一般表现

从宏观经济的表象看,当前的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价持续下跌。1992年新一轮改革启动, 社会的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有所上升。但自1993年进行宏观调控以来,物价连续下跌。1993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3.2%,1994年上涨21.7%,1995年降至14.8%,1996年物价又进一步降至6%;1997、1998 年后的物价继续下跌,全年的物价甚至已为负增长,为-2.6%;1999年物价继续低迷。至今,物价仍未呈全面回升之势。

2、市场商品全面供大于求。自1989年下半年起, 我国的消费需求就开始下降,并出现全局性的市场疲软;但直到1995年,消费需求都一直低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更明显低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1996 年可能是出于对1994年来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或是高经济增长率的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一度超过GDP的增幅,为12.5%;但是,1997 年又开始回落,为10.2%,这可能是由于对物价的稳定具有信心;1998年后继续回落。据国家经贸委国内贸易局调查,1996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的水平占93.8%,1997年进一步扩大到98.4%,1998年则达到100%。 又据国家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1998年下半年610 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的调查表明,供求平衡的商品403种,占总数的66.1%, 供过于求的商品有206种,而供不应求的只有棕榈油一种。商品的供过于求,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的大规模积压。另据统计,我国目前工业品中,每增产10%就有1%的积压。

3、生产能力闲置。纺织、电子、 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不断加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四成以上闲置。另外,汽车的生产利用率为68%,彩电生产利用率为57%,洗衣机为54%,冰箱为67%,住房空间的利用率为65%。

二、关于经济形态的性质之争

关于当前经济形态的性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从市场上产品积压的状况来判断从1996年起甚至更早,我国就已开始步入了经济过剩时代,上面所列举的现象也似乎表明了这一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一般都将经济过剩当成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即使到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社会主义是“需求略大于供给”还是“供给略大于需求”好的争论。撇开这些争论不说,我们现在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形态究竟是“过剩”还是“短缺”?这种经济形态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为了将中国目前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区别开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来解释目前的经济性质。如刘诗百(1999)教授提出了过剩运行的概念,并将过剩运行概念和过剩经济区分开来。他称的过剩运行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势态,它出现在经济发展某一时期内,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体制的完善、机制的转化、政策的调整而转为正常。过剩经济则是指某种经济形态长期固有的制度性特征。我国当前的过剩,不是起因于制度性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而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势态。刘诗百教授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中国“过剩经济”的内在特点,它是暂时的、体制性的。

另有一些学者则提出用“买方市场”这一概念来描述当前的经济状态。有的学者(王元、赵中杰,1999)还进一步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作了比较,并归纳出以下几点不同点:

1、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需求压抑型买方市场, 而西方的买方市场则是相对过剩性买方市场。因为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很低,储蓄增长迅速,而西方国家的需求已相对饱和,储蓄也增长缓慢。

2、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非稳定型买方市场,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则是相对稳定性买方市场。我国目前从总体上看是买方市场,但在某些局部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卖方市场,从而呈现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相互交织的状态。西方许多产品的数量需求都达到了饱和,他们追求的已经开始由数量向质量等方面转化。如美国的钢产量于1973年就达到了1.5亿吨的高峰,此后便持续下降,目前, 每年仅维持在 7—8千吨的水平上。日本的钢产量也于1973年达到1.2亿吨的高峰,现在维持在9千万吨左右。其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3、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结构失衡型买方市场, 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是结构均衡型买方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拉大。这种收入分布状况造成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而买得起的人则需求已经饱和,不需要购买,或者他们的需求已不是面向国内产品,而是国外产品,有的消费档次令国外富豪也为之咋舌。西方国家则形成了一种均衡递升的消费品结构,是一个逐步高级化、协调化和均衡化的过程。

4、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属于低层次的买方市场, 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是高层次的买方市场,我国目前过剩的产品基本都是低档产品,而西方则是各个档次的产品相对全面过剩。

上面四点对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买方市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较清晰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形态的特点。用“买方市场”这个概念来描述当前的经济形态固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毕竟能比较清晰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形态与以前经济形态的差异。但是,上面的各种观点不论是买方市场,还是经济的过剩运行,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认为,中国目前确实是已经供过于求了,物价的持续下降原因就在于供过于求。果真如此吗?

三、T型买方市场假说的提出

目前我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与以往比较来说,已有逐步增多并有过剩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明显的过剩,更不要说已经开始步入过剩经济时期。我国目前所谓的经济过剩实际上反映了结构性的失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已经消除了短缺;甚至,我国目前的经济只是以前短缺的继续,是以前普遍分摊的短缺的集中化(集中到高档产品上),是变了形的短缺,或是失衡的短缺,可将之称为T型买方市场。

之所以称之为T型买方市场, 是因为“买方市场”能较好地反映近年来我国经济形态表象的变化,也是目前学术界的一般称法;同时,可以防止由于顾名思义的原因或西方已有的先入为主的涵义而对它的内涵产生误解。所谓T型买方市场,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转型期出现的买方市场;二是指变了形的买方市场,甚至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过剩经济的买方市场。

首先,从一国市场的商品供给的国别来源看。一国市场的商品供给=国内生产商品供给+国外进口商品供给。试问:如果一个国家仍要大量进口商品,我们能说它自身已供给过剩了吗?当然,我们表面上每年仍有大量的出超,似乎表明我们的供给仍是过剩的。但是,想一想,我国每年有多少的走私?有多少的资本外流?而这些财富的购买力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如果将这些都算上,又怎能说我国是出超呢?如果这些购买力用在国内的话,又怎会供过于求呢? 如仅1995 年全国查获走私案件17717起,案值突破100亿元。如果按查获率10—15%左右计算,全国走私货物总值高达1000多亿元。走私的惊人程度可见一斑。

附表:1996年1—6月日本向中国出口及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数量 单位:辆

日本向中国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

1月2365 338

2月2489 2848

3月5047 2613

4月2911 501

5月3347 1664

6月3840 1020

备注 不含散件 含散件在内

其次,从一国市场的商品的档次构成来看。一国市场上全部商品供给=低档商品供给+中、高档商品供给。我们知道,国内生产的商品大多属于低档商品,而恰是在这方面有了相对过剩。至于中、高档的商品则很少见到国内厂商的影子。试问目前过剩最大的纺织品,在中、高档商品的市场上,有多少是国内厂商生产的?以一国的实力去生产只占价值很少的一部分的低档品,不过剩才是怪事。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就价值量而言,低档商品的价值总和是远小于一国全部商品需求的价值的,因此,就这点而言,我国目前的经济还远不能说已经过剩了。

进一步说,即使是“三资”企业生产的中、高档产品,由于其产品价值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利润为外国生产要素所得,而这些收入不在国内形成需求。如果全部收入在国内形成需求的话,显然不可能形成目前这种貌似的过剩。即使是外国投资的流入,也往往是伴随着对外国机器、设备的进口。

其三,即使就人们的消费水准而言,也远不能说是供过于求了。许多发达国家,人均的每种家电就有好几样,如一个人就同时拥有几个不同波段的收音机,但中国呢?人家的衣服多的可以一月内穿着不重复,我们呢?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一直在60%上下波动。如“六五”期间为66.5%,“七五”期间为62.4%,“八五”期间为59 %, 1997年为59.9%。而据IMF和世界银行的统计, 世界的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为83.7%,印度也达78%。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1978—1996年间,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长,储蓄增长的总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至1998年4月的4.8万亿元。 居民储蓄存款占GN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7%上升到1996年的56.82%(与GDP相比)。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存款却增长缓慢, 一般低于已实现的购买力的增长。如美国1989—1994年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率约4.8%,而同期的居民消费指数年均增长率为5%,略高于居民储蓄增长率。1952—1994年,美、英、法居民的储蓄率平均分别为7%、8.2%、12.5%,远低于我国的40%的水平。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我们还太穷,有效需求还绝对不足。因此,只能是低消费水平。显然,如果我国人民的消费倾向提高的话,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甚至还是处在“短缺经济”状态。

其四,从供求的总量来看,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得不到支持。如1993年按支持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4501亿元, 按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4634亿元,供求差率为0.38%;1994年供需差率为0.75%;1995年供需差率为0.16%;1996年供需差率为0.13%。显然供求的失衡性是不大的,应该说是在正常的市场调节范围内。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走私、资金外流等造成的需求转移,我们甚至可以说,目前中国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报道说我国的资金外流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出的。

那为什么市场上有如此多的滞销商品呢?就在于商品的供给结构出了问题,以至于一方面在中、高档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在低档商品市场上大量积压。

其五,从全国角度来看,供过于求的观点也得不到支持。我国的经济形态在各地区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商品大量堆积,但有的地区却是供不应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流通环节不畅通,市场需求信息不完全;另一方面也有体制因素,地区间人为的条块分割,整个国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如外地人来上海就常叹上海的服装便宜,在上海打折的一些服装,甚至是高档的毛料、皮装在边远地区(如甘肃)即使价格翻番也会销售一空。

最后,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买方市场也是极不稳定的。因为,目前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甚至只是由于结构或心理造成的表面的过剩,如果将目前一些制约消费的关系理顺了,那么目前这种过剩将会很快消失,买方市场也很有可能转化为卖方市场。因为,毕竟我国人均拥有的消费品还是相当低的,潜在的需求也相当的大。对于8 亿多农村人口组成的2.1亿多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而我国目前, 农村的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普及率只有10%,可见潜在市场的巨大。再如目前只要住房贷款等再方便一些,那么将会有极大的需求,目前只是需求的一段“休眠期”,举个最显然的例子,由于福利分房的取消,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住房的潜在需求者,他们之所以目前不去买,主要在于毕业后工作没多久,还没有首期付款费,有的还在继续等待期望房价再下跌一些。但是这种等待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方面,工作稍长后,积蓄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面临结婚或小孩渐长等,这些都是促使需求增加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出现的现象并不是真正的经济过剩,而是一种被扭曲的表象。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T 型买方市场主要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1)低档过剩型;(2)结构失衡型;(3 )过剩和短缺交织型;(4)有效需求的绝对不足型。T型买方市场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过剩。

四、T型买方市场的政策含义

T型买方市场表明,目前中国的所谓过剩并不是真正的过剩, 而是一种供求的扭曲;它不是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而是有效需求的绝对不足。因此,利用利率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是难以根本改变这种供求失衡的,反而有可能会加大重复建设的规模,造成进一步扩大了的供求平衡。它同样表明,要根本解决供求失衡问题,就要从解决有效需求的绝对不足和提高产品的结构入手。当前形成有效需求的绝对不足的原因和产品结构难以升级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内市场的不统一和长期依赖的教育短缺。

标签:;  ;  ;  ;  ;  ;  ;  

论中国是否已进入“过剩经济”:一个新的假设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