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0)04-0041-0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正确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所作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在我党历史上是首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首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也丰富了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图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其基本意思是说,我国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但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初所设想的那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即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如果把前种社会主义称作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话,可以把后种社会主义称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形成发达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之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生产力水平的不同。由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已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发生直接冲突、而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时,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说道:“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否定,而产生这种否定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导致的生产社会化,即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必须将生产资料全部集中起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一系列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进一步设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

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很落后,甚至还存在着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的情况下,由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阶段的革命而建立的,它不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要求,相反,即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和生产不发达的结果。俄国社会主义是这样,中国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历史表明,不仅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达会要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生产社会化不能进展也会要求社会主义。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生产社会化不能进展也会要求社会主义呢?一般地说,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素。在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发展比较顺利的地方,也是封建制度及其残余比较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封建统治比较薄弱,再加上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资本主义能够比较顺利地发展,资产阶级能够得以不断地壮大,最终在反封建的农民阶级的支持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在东方国家,封建制度异常坚固,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东方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革之际,资产阶级的力量总的来说是非常弱小的,他们无力挣脱封建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长期不能得到发展,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得不历史性地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农民阶级身上。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除了严重的封建统治以外,还有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无产阶级除了联合农民阶级以外,还必须团结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大小资产阶级,一道进行革命(大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总是在革命中途叛变革命,倒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终成为民主革命的对象)。这种革命,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则既有民主革命,也有民族革命,叫作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东方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国家,只有这种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制度及一切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因素。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俄国)或“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的国家,通过土地革命和打倒半封建性质的官僚垄断资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

但是,在这种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是否像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当时那种完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传统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一样,可以自由发展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无产阶级不仅不会允许资本主义自由发展,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实际掌握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一个深受私有制剥削制度之苦的阶级,是一个要铲除一切剥削制度的阶级,其之所以许诺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并不是认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制度,而完全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因此,在其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之时,总是要将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俄国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中国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都是采取这种政策。在俄国,按照列宁的设想,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实行这种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下允许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发展的政策。在中国,按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的设想,也将在一个长期内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但是,实际情况是,俄国在斯大林领导下,从1929年就开始背离列宁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开始向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所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过渡,中国也是至1956年就宣布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为什么无论在俄国还是中国,原先都曾设想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发展,后来又都放弃了这种设想,而迅速进入完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了呢?在这里,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无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利用资本主义,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这又是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目标相矛盾的。俄国新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态和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都是一种混合经济形态,并存着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小生产三种成份,其中社会主义经济起领导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小生产。小生产的自由发展必然会导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资本主义成份的迅速增长。日益增长的资本主义必然会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重新陷入被剥削受奴役的状态。对这一问题的忧虑不能不说是无产阶级领导人主张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原因。无产阶级必然在利用资本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历史表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无产阶级领导人一直没有找到这个合适的点,而且,在找不到这个合适的点的时候,往往总是向“左”的方面(限制资本主义)倾斜,最终发展为彻底消灭资本主义。俄国和中国急于向完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过渡,其问题的根源也就在这里,其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处于迟滞的状态。众所周知,这个合适的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的。这个合适的点就是作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无产阶级为消灭剥削制度、摆脱被奴役地位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无产阶级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利用资本主义,但如果任由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反而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重新陷于挫折。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模式,把资本主义限制在社会主义主体范围之内,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有效方法。

为什么说任由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运动来推动的。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由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所带动的建立和扩大工业生产部门的经济运动,而社会对工业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则依赖于社会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社会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导致社会对工业品消费需求的增长的过程就是国内市场扩大的过程。在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为了能使工业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国内市场,就不允许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因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必然会导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必然会使社会财产从大部分人之手转入少部分人之手。社会生产的低下本来就使得社会上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而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则会使社会大多数人愈来愈贫穷,甚至连基本的工业品也消费不起,从而使工业化的国内市场愈来愈狭窄,工业化走进死胡同。旧中国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旧中国的两极分化程度实际上在世界上也是最大者之一。在旧中国,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所集中的财富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而占旧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贫苦农民的贫穷程度除非洲以外,在世界上也少见的,连基本的工业品也买不起。由于社会80%以上的人口对工业品基本没有需求,致使中国工业化的国内市场严重缺乏,工业化的速度十分缓慢。官僚资本虽然集中着全国的主要财富,但却由于国内市场的狭窄而不能转化为工业资本。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倒了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并通过土地改革使占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启动了他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使得工业化得以重新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但工业化本身却迫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会使工业化重新陷于挫折。前面说过,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由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三种经济合成的混合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经济是领导力量,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小生产。在农村,小生产经济是由土地改革形成的。如果允许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小生产又会因两极分化而形成地主与贫苦农民这样对立的两极(从而使地主制得以复活),社会的大多数人口又会重新陷入贫困之中。在城市,两极分化也必将使财产日益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形成大资产阶级,而大部分居民则陷入贫困之中。这样,中国的工业化复又会陷入困境,旧中国的景像又会在新社会中重演。邓小平说得好: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不能摆脱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 ]大部分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能形成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呢?怎么能形成工业化的国内市场呢?工业化怎么能获得发展呢?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引导下向社会主义发展,即对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所存在的只是速度和模式的问题。俄国和中国开始时都是直接向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化、消费资料全部按劳分配和经济活动全盘计划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过渡。这种模式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积累的运动规律对未来社会主义具体架构的推定,是一种建立在通过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而实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是发达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将这种社会主义结构模式套用到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俄国和中国,虽然在短期内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但由于这种模式下的工业化在本质上是脱离和牺牲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完全排斥市场经济的,因而经历一个长时期以后,必然会因消费需求不足而使工业化缺乏内在的动力而停滞下来。于是,通过改革来探索新的适合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实际状况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便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苏联由于在这种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使社会主义彻底崩溃了。相反,中国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终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符合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实际状况、适合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认识到在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里,虽然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能套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适用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结构模式。应当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不能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而应当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调节作用,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不能完全排斥资本主义,而应当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利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模式中,由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有效地防止了两极分化,实现了社会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原则,也因此保证了工业化的国内市场能够不断扩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利用包括外国资本和本国私人资本的私人资本主义本身的一切有利方面,而且还要利用由资本主义首先发明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这些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利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充分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有利方面,同时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把私有制和剥削现象限定在社会主义制度所许可的范围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利用资本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最适合的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什么采取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能发展生产力,而只有允许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模式并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发展生产力呢?难道公有制就不能发展生产力吗?对此,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以前,所有社会主义者都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但都是一种理想,并不明白怎样才能实现公有制,所以都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之后,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即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个人性愈来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愈来愈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化,愈来愈要求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成了发展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完全的公有制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它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如果在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简单地采取完全公有制,就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在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只能采取相对分散的、允许资本主义私有制甚至是个体小生产的存在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在各个分散的生产者之间,只能通过市场、通过价值规律来加以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前苏联也曾长期采用的苏联型社会主义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通过将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适用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结构模式简单地套用于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现实社会而形成的,而前者则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在后者的情况下,由于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有利方面,反而限制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偏离了走向发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后者的情况下,由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社会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原则,从而防止了因日益增长的两极分化而使工业化陷于挫折的情况,同时充分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的一切有利方面,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态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后者是以国有经济为领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在后者的情况下,占主体地位的是个体经济,代表公有制的国营经济只是领导力量,但在量上不占主导地位。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转变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实行完全公有制和全盘计划经济,整个经济结构就会演变为苏联型社会主义体制。相反,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全后,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就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先为苏联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下的社会走向发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唯一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和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石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不仅要充分地利用资本主义本身的一切有利方面,而且还要大胆利用股份制等由资本主义首先发明的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一切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以帮助我们扩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用股份制来扩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根源决定了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4]并且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而建立和巩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突破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国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一种模式、通向共产主义只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一条途径的历史发展图式,而确立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时进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然后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最后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历史发展图式。后一种历史发展图式是前一种历史发展图式的变异。历史发展图式的这种变异,并不破坏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反,它进一步丰富了这种规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5]

收稿日期:2000-02-29

标签:;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