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倦怠与个体效能的提高_职业倦怠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倦怠与个体效能的提高_职业倦怠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个体效能感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效能论文,语文教师论文,个体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由于工作导致的心理疾病,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学科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投入与成效比低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他们中的很多人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工作积极主动少了,应付拖沓多了;教学激情少了,怠惰敷衍多了;改革创新少了,墨守成规多了。该问题的普遍存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危害性,如何缓解语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提升教师个体效能感是解决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据研究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和知识枯竭四个维度上。

1.情感衰竭

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社会和学生家长对中学语文教师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他们不但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责任。因此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常常受到社会的指责和非议。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其成绩却远不如其他学科提高迅速,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轻视。语文教师体验到的不仅是劳累,更有不理解。有付出但是没有等值回报。职业倦怠的语文教师经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

2.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又称为人格解体,它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很多职业倦怠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挖苦,谩骂,甚至体罚学生。他们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他人接触,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

3.个人成就感低

个人成就感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忙碌的教学生活却似乎看不见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希望学生掌握好语文的期待往往难以短期内实现。学校管理层面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衡量体系,也无法体现语文教师在工作中的投入与努力。而自身的发展要求也常常得不到实现,不满足感和较低的成就感使得语文教师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在教学情感上,教学激情丧失,教学满意度下降,离职意愿强烈;对传道解惑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尊严感淡漠。职业倦怠的教师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性无助”,并失去工作动机。

4.知识枯竭

知识枯竭是指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的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现今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四个层次:本体性知识,即所谓的语文知识,指的是语文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知识等;背景性知识,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其本体性知识之外所应具备的涉及政治、经济、哲学、自然、历史、地理、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等三个方面;实践性知识,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应该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难以驾驭语文教学。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和复杂,知识面更宽广,不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超出了老师已有的知识范围。教师不学习,就难以提高教学水平。但许多语文教师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也由于自身的惰性,再提高的动力不足,从教后疏于接受继续教育。因而,面对学生不断更新的知识,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语文教师就难以驾驭语文教学,必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压力感、冲突感,这种感觉得不到释放,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和无助的情绪,长此以往,职业倦怠难免产生。

二、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语文教师外部因素和语文教师内部因素。

1.语文教师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会的高期望值与教育投入和产出间的矛盾等都增加了语文教师的精神压力。

现今社会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评判有失公允。近几年,由于“国学”的盛行,有人误认为语文很好学,只要能诵读经典就能学好语文,殊不知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海纳百川,容量极大。“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处延相等”。语文老师难当,在业内已基本上达成共识。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求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与其他学科老师相比,语文教师当前所要承受的要求和压力是难以想像的。另外,学生家长普遍重理轻文,重英语轻汉语,更是让语文老师无所适从,如履薄冰。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重在平时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不知搜集了多少课外的知识资料,几乎涵盖了各门学科,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但学生掌握的知识再多,语文素养再好,在那份决定学生命运的试卷上却很难体现出来。几篇陌生的阅读理解文章,一些连语文专家都很难答对的、活得不能再活的题目,一篇给多少分都有道理的作文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中考、高考时,数理化英语能考满分,语文能考到满分吗?于是,有人便认为语文考的最差。语文的投入与产出比明显低于其他学科,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能不职业倦怠吗?

(2)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制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试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异往往也会导致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尽管我国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十年,但在中考、高考指挥棒高悬头顶的情境下,多数学校依旧走的是传统应试教育的老路,不少学校依然采用“家长式”、“一言堂”的管理制度,沿袭着陈旧的评价体制,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是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不是看教师是否能够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能否因材施教,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是凭考试定成败,仅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绩。试想将语文教师与数理化英语教师放在一起横向比较成绩,语文教师如何比得过。而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又都与成绩挂钩,这就使语文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领导过于迷信考试,一味地强调业绩,却忽视了对教师适时的支持和鼓励,语文教师的许多隐性付出得不到肯定。例如,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除作文外,每个星期几乎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批阅两三篇周记和一些摘抄材料,这些长期付出的心血,在一些学校根本就得不到承认。那些“严”、“细”有余,“人性”、“弹性”不足的制度与体制,可能会导致语文教师失去对学校的归属感,渐渐出现职业倦怠。

2.语文教师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相比,语文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更为关键。作为语文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语文教师的自身因素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有些语文教师职业情感消退,职业态度缺失,不热爱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精力投入,难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有些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课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归因时却把工作失误归咎于运气不好,不思进取;有些语文教师缺少改革和创新精神,就像一个摆渡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已有的教法和内容。如果只会简单重复,不会改革创新,必将导致工作单调感,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有些语文教师缺少学术研究,得过且过,每天把课上完就万事大吉,什么教育理想、科研课题都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工作热情减退,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与其他教师的业务水准差距越来越大。有些语文教师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上网、打麻将等,这些也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状态,影响积极的精神状态。在这样内部因素的作用下,语文教师往往会对自身职业的存在感和满足感产生怀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三、消除职业倦怠,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体效能感

据调查,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普遍存在,但具体到不同的学校或个人,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表现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改善社会大环境、优化学校内部人文环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同时,语文教师本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个体效能感的提高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1.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对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去除职业倦怠的良方。语文教师必须要爱语文教育事业,要对语文教育怀有崇高的信念,在语文教学中应倾注自己美好的情感,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语文学家。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甘于寂寞,勇于奉献,并能充分享受由奉献而产生的幸福感,从而悦纳自我。能从学生的点滴成绩中去体验欢乐,从学生跃动的青春里汲取生命的活力。就像叶澜先生所说:“作为教师应该看到教育的深沉和神圣,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与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

2.相信自我,进行正确归因与反思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克服不足。应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成功和失败有正确的归因,以便发挥优势,释放潜能。语文教师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就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并进一步产生后续的行为努力程度,获得更大的成功;若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能激起进一步的努力,也会增强成功的机会,提高个体效能感。语文教师还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训练,即培养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认知能力,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获得成就体验,进而提高其效能感。

3.改变不良人格特征,明确角色定位

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正确处理社会大众的期望,协调定位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客观评定职业所创造的价值的回报效应。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如自我怀疑、心胸狭窄、自尊心过高(低)、情绪化、敌视他人等等。因此,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的根本途径。心理学研究证明,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将会积极地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内部冲突,并对外部世界产生同等接受的态度。所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一是要有信心、耐心与恒心;二是要循序渐进;三是要制定具体的校正措施;四是要进行自我激励。

4.自我减压,快乐教学

每位语文教师都会遭遇特殊的教师压力,解除压力和职业倦怠不仅仅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内发的精神力量的修炼。因此语文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为了重新唤起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力,引领自己走出职业倦怠,语文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变压力为动力。

实践证明,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一是适当运用心境迁移的方法,如旅游、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等,把注意力迁移到其他方面,以此来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二是学会倾诉,不要把消极的情绪郁结于心中,要找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或者通过日记的形式把心中的苦闷宣泄、倾诉出来;三是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把身心的紧张释放出来。上述措施都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缓解压力。

5.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力量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成功学家卡耐基说,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85%。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和建立,通过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从一个自我中心的人转变成为一个有能力对别人施加影响和进行调节的人,在对别人关注、爱护、安慰、鼓励、赞赏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相应的关注、爱护、安慰、鼓励、赞赏,使心理健康发展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消除职业倦怠心理的消极影响。

标签:;  

中学语文教师工作倦怠与个体效能的提高_职业倦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