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框架_科技论文

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框架论文,指标论文,区域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与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指标作为描述、分析和评价科技活动的手段,历来为各界所关注。但是有关科技指标的文献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指标的研究均是以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而研究区域科技指标的文献寥若晨星。这一状况与区域在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趋势极不相称。而区域科技指标的建立又由于显然无法照搬国家科技指标而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状况在发展中国家里则更为突出。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不仅由于在国家层次的各方面均有着显著区别而使国家科技指标显现出多种差异,而且由于其受到区域化在国家内部、外部的影响更为强烈,而使其更应重点考察特殊的区域科技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范围的不同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指标的框架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二)差异:中国与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上的差异将构成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的重要前提。我们拟通过对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1993年)”、“俄罗斯科学与技术1994年”(以下简称“美俄指标”)和“中国科技指标(1994年)”(以下简称“中国指标”)的统计分析,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的目标、重点、原则等方面的区别进行初步研究。

1.目标差异。

根据对美俄指标的分析,在其总共各7章的论述中(见表1),设计者力求全面描述两国科技发展的全貌。而对中国指标的分析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更关心的是技术的开发能力和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一点已在表2中得以清晰体现。 上述差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目标上的区别。这一区别可表述为: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全面描述科技发展状况;而发展中国家的目标则是深入分析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科技状况。

表1美国指标、俄罗斯指标与中国指标的章节分布

中国指标:美国指标俄罗斯指标:

第一章 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趋势 第一章 初等、中等科学与数学教育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部署 第二章 科学与工程的高等教育 第二章 高等教育

第三章 科技人力资源

第三章 科学工程人力资源 第三章 人员

第四章 科技经费

第四章 研究与开发经费

第四章 经费

第五章 科技活动机构

第五章 学术研究与开发

第五章 固定资产

第六章 政府属R&D机构的科技活动 第六章 技术开发与竞争 第六章 产出

第七章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 第七章 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态度 第七章 国际指标

第八章 高校科技活动

第九章 科协科技活动

第十章 科技成果

第十一章 技术贸易与高技术产品出口

第十二章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公众对科技的理解与态度

2.重点差异。

由目标差异导致的重点差异在美俄指标与中国指标的比较中表现得很突出。例如美国指标用将近1/3 的篇幅来描述从初等到高等的科技教育,对学术研究的经费、人力、产出等也列有专门章节;而在中国指标中,描述技术开发、竞争等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见表2)。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上的重点差异,即发达国家注重科技潜力及科技本身的描述,而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现实状况。

表2

美国指标、俄罗斯指标与中国指标内容分布

总章节其中

科技教育 学术研究

技术开发、竞争、贸易

美国指标 72 11

俄罗斯指标71 无专门章节

无专门章节

中国指标 13 0.25 无专门章节

7

注:美国指标与中国指标在章节设置上不尽相同,因此在本表设计中将相应内容做了归类处理。

3.原则差异。

将美俄指标与中国指标相比较,我们亦可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原则上的差异:发达国家遵循的是共同性与均衡性原则,即描述科技自身特点及全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则是奉行个性及非均衡性原则,即根据各自情况着重描述科技全过程中的一些阶段。

4.致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指标设计目标、重点、原则等方面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的事实使得人们对于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抱有较高预期,因此对于评价这种能力的指标的需求也随之高涨。而在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成为常识,因此人们的需求在科技从教育到开发的全过程中分布较为均衡,这当然也体现在科技指标设计的均衡性上。

(三)区别:国家与区域。

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差异一样,国家和区域在对待经济应有的作用等方面的态度不同也构成了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的前提之一。

国家作为地理概念,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内涵。而区域则不同,它至少可分为大于一国(如东北亚地区)或小于一国(如中国西北地区)两类。小至一个村庄,大至数十个国家,地理边界的多元化为以区域为描述对象的区域科技指标的设计增加了特殊难度。为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应对国家和区域在科技的作用上的不同理解进行分析,因为这一理解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指标设计框架。

以国家而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会产生差异,但就总体而言,国家一般会注重科技的全面发展。因为作为最敏感的政治学概念的国家主权,由于国际竞争等需要,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至许多非直接经济因素(例如国家荣誉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认为科技既应当为经济的现实发展做出贡献,又应当为增加经济潜力以至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科技排序服务。这使得国家科技指标的设计虽然会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但都会相对全面地评价科技的全貌。

与国家相比,无论其地理范围如何,区域的政治敏感度要弱得多。相比之下,在区域,由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科技的经济价值更受重视。由于科技的长远发展、科技的政治功能等均由国家负责,因此,区域自身的发展及对科技作用的预期就成为区域科技度量的首要需要。例如在东北亚地区,与该地区科技发展的潜力及学术研究实力相比,人们更关心科技对该地区发展的影响。这使得区域科技指标的设计会更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那些方面。

尽管与国家的概念相比,区域地理范围的大小对于区域科技指标设计的影响只有量的不同,不存在质的区别,但是就区域本身而言,不同地理范围的区域科技状况不可能运用于同一种指标来衡量。我们无法想象一套能描述东北亚区域科技发展的指标能同样评价中国一个县城的科技情况。在这里,地理范围的重要性就突出了。

综上所述,从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国家与区域的两层比较中,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的设计应与发达国家的相应指标设计存在明显区别,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指标应用的地理范围应当成为其设计的前提。

二、总体思路

根据第一节提出的设计前提,我们拟从目标、原则、重点等方面提出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设计目标。

从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自身特点出发,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的设计目标应当是“评价区域科技实力”。在这一目标之下还应设定若干分目标,例如有关区域科技产业实力、科技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区域科技投入、区域技术贸易与竞争等的测度。上述目标的设计,对于各类区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适应性。

(二)设计原则。

发展中国家及区域的经济、科技状况因经济发展水平及所考察的地理范围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因此,“多样性”应成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具有以下要点:

1.确立部分指标的规范化。这部分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及一部分在各类区域研究中具有共性的三级指标。确立这类指标的规范化将能使区域间科技状况的评价具有可比性。

2.保持部分指标的弹性化。这部分指标包括部分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它们将可随区域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以确保科技指标能运用于各类区域。

3.突出二级指标间的可拆性。区域科技指标与国家科技指标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常常并不追求全面,而有时更侧重对区域的某个方面科技状况的评价。因此,相应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应加强,以保证指标的应用范围。

(三)设计重点。

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与区域的不同,以及对科技指标要求上的差异,我们认为区域科技指标应将“评价科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贡献”作为区域科技指标的设计重点。描述这一重点的指标包括区域科技产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区域技术贸易及竞争等。这些指标应当在有关权重的研究中予以加强。

三、基本框架

(一)体系框架。

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的基本框架可用图一所示的指标体系来表达。关于这一指标体系,有以下几点说明:

1.二级指标的权重将因应用区域不同而异,其中科技产业、贡献、贸易等应视为重点,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优先的状况及区域更注重增长的现实所决定的。

2.区域科技产业的实力是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的规模不仅决定着区域的实力,而且对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关于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的评价是区域科技指标的重要内容。这一评价不仅应包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评价,而且应包括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及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评价。

4.根据区域的特殊性,对区域技术贸易与竞争的度量除了应对区内技术贸易作出描述外,还应对本区域与外界的技术贸易状况做出评价。除此之外,还应专门就高技术贸易的状况进行描述,这样才可获得对区域技术贸易状况的较完整信息。

5.由区域的特点导致的对区域间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评价也应成为区域科技指标的一个部分。

6.对区域科技潜力的描述应当将地理优势等加以评价,因为地理位置及其优劣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二)可能的变化方向。

由于区域状况的千变万化,上述区域科技指标在应用于不同区域时可作适当调整。较为典型的有:

1.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可对区域科技实力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并加强对科技潜力的测度;

2.对传统工业基地,则可将技术贸易、科技潜力等指标做适当调整和弱化,加强对科技产业、贡献的分析;

3.对工业基础较薄弱地区,可调整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等指标。

总之,灵活增删有关指标,使指标体系能运用于各种案例,是指标应用成功的保证。

四、案例分析

在区域发展研究项目中,我们已采用图1 所示的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的有关科技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例如应用这一指标对广东增城的科技状况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其他区域进行了比较。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简单介绍应用图1 所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亚技术转移的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东北亚地区是由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日本组成的跨国区域,这一地区近年来由于其组成部分之间极强的经济互补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东北亚地区的技术转移状况究竟如何,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它能否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技术圈等,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应用图1 中有关技术贸易的指标,对东北亚地区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近10年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说明,东北亚区域内技术贸易额小于与区域外界的技术贸易额,而且这一现象有持续下去的趋势,这说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放性及形成封闭的经济技术圈的可能性不大;

2.分析表明在东北亚技术贸易中高技术贸易的比例不大,这说明东北亚整体经济目前还处在资源开发型阶段,高技术含量不高;

3.对东北亚技术贸易与竞争的加权比较分析表明,该地区技术贸易的总体实力低于北美的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近期内很难成为后两者的竞争对手。

标签:;  ;  ;  ;  ;  ;  

发展中国家区域科技指标设计框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