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辉煌--纪念中国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创业论文

探索与辉煌--纪念中国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创业论文

探索与辉煌——纪念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创业15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中国论文,科技实业论文,辉煌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续上期)

四、焦点话题:产权明晰,过去它似不存在,今天解决它亦难。需要“万马奔腾”,更要“大兵团作战”

当社会的聚焦对准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时候,放大镜和显微镜似乎同时发现其“黑洞”:副总经理与总经理分手,总工离总裁而去,董事会撤掉总裁,机构越办越多,产业规模却不相称,消费“早熟”、创业精神退减,打江山坐江山,“农民——皇帝”……似乎在折射出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勿庸讳言,企业是社会的主体细胞,必然依存于社会。发展是永恒的,那么利益流呢?一个不应回避的焦点突兀在人们面前——产权,所谓产权,是指使本人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最好的产权制度总是最好地把正效益和负效益定格于个人。15年前,当民营科技企业初始创业的时候,不曾有这个词汇。未曾意识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它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规模的扩大,收益的增多,存量资产的增加,产权关系格外突出:(1)创业者的利益如何明确;(2)职工的利益,年资、责任、贡献大小、人才价值需待确定;(3)企业集体财产部分也要找到实现形式,所有者要到位。因为在初始阶段,人们关注的只是企业所有制性质(当时大多数民办科技企业注册“集体”,只是为便于开业),具体微观上产权关系不明晰被潜掩,所以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迅速发展起来之后,产权载体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民营科技企业中种种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盖源于此。

产权与产权制度的优劣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是经济结构最基本的东西。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预言,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南美,因其资源丰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战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尽管这些国家资源贫乏,但由于产权制度合理、清晰,产权运用得当,经济高速发展。由此得出结论,产权问题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产权决定利益机制,产权影响市场竞争力和宏观调控力。马克思所设想的财产公有形态,是指全民自由地在经济与政治上参与财产的使用、管理和决策。民营科技企业以不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造了区别于国有全民所有制,也区别于传统集体所有制的财产公有形态,应当说产权关系是清晰的。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既不是国家计划投资,也不是某个人投资,表现出以自筹为基本特征的多渠道投资形式;其财产既不是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也不是任何一个人所有(个体、私营科技企业例外),表现出任何人无权分割的共享所有,所创造的财富又充分体现社会财富性质。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明确的内涵、各种经济关系与行为的存在,具备产权人格化的先决条件。经济学家提出“站在建立新文化经济基础的角度讲所有制改革”,“所有制实际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彻底清除官本位,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谁投资就应归谁所有,谁创造价值谁就应享有价值回报。只有当资产与所有者个人收入之间有对称关系,且所有者对资产能够自由支配,产权才明确。四通是民办民营科技企业,11年前几名科技人员自筹借款两万元创业,如今已拥有自有资产数亿元,产权应当说是清楚的。企业搞不好创业者要负责任,企业搞好搞大了却没有“说法”。对于此,民营科技企业对产权明晰有自己的看法:一是部分存量资产合法合理的量化到个人;二是明确创业者的利益;三是民办民营科技企业不应存在国家股。这三个基本观点无疑有利于产权明晰和优化产权制度的建立。但它被某些部门以种种理由阻割了。一个绕不开命题,民办民营民有,过去它似不存在,今天解决它很难。但毕竟从认识和实践上有了新的起点,问题伴着矛盾,机遇连着希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民营科技企业这个具有深刻理论与实际意义的难点,终究要在深化改革中突破。

人们企慕四通、联想,把它们作为发展民营科技产业的两面旗帜。这不仅仅是由于是四通、联想在揽用人才、科技开发、拳头产品、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堪称楷模,更重要的在于具有举足轻重的实力,在于率先成为产业规模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000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85亿元,位居全国首位。但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机构的总量与产业规模形成强烈的反差。1994年,四通、联想、北大方正、京海等4家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计114亿元,即占万分之四的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61%。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民营科技需要涓滴汇海,需要此起彼伏的万马奔腾。需要以小见长,需要“小小”联合,需要迅速上产业规模,实现能级式跃迁。同时也需要涌现一大批大兵团作战的规模化企业,更多的“四通”、“联想”。北京民营科技产业大格局中如果能涌现出更多的“科技之光”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优秀产品,造就出更多个“经济二十强”、“十小创新企业”、“十大优势拳头产品”,民营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将更加强大。建立强大的民营科技产业体系将伴随21世纪的到来崛起于京华,揭开历史的新篇章。

五、民营科技企业家扬起“二次创业”的旗帜,崭新的人才群体正在形成,年轻一代托起希望

正确的理论是引导民营科技实业到达高层真实境界的灯烛。15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两个方面都作出难能可贵的探索:科技人员主体创业,“二不四自原则”、“技工贸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体系……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通、联想、时代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领导者是具有超前的思维、激越的创业情怀、宏远的国际发展战略眼光的科技企业家。十余年来,他们一直立于改革的涛头,将科技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把产品打入国际国内市场。所以,当四通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率先提出“二次创业”这个富有创业激情、饱含历史责任感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口号时,很快不胫而走,进而成为民营科技乃至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群体战略。

“二次创业”是“一次创业”的延续。两者内涵不同、理念不同,目标不同。“二次创业”更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恢宏气魄。综合众多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实践,其内涵主要包括:产业规模化、产权清晰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运营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管理现代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产业规模化是“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内在需求;缺乏规模,没有整体效应,就造不出大势,成功不了大产业。产权清晰化是“二次创业”的动力机制,否则企业很难发展,直接影响创业目标的实现。技术创新化是企业持续攻坚力、强大的竞争力、长盛不衰的源泉。融资多元化是加速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资本是“二次创业”的血脉,多渠道多元融资,解决资金上的“瓶颈”,特别是向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外资是“二次创业”的新选择。运营国际化是“二次创业”的重要目标,它具有高难度、高层次运作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市场开拓国际化和运作国际标准化;它集中体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按照国际惯例重构民营科技企业,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走出一条高起点、快捷径发展的路子,是运营国际化的关键。组织集团化是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及保障形式;它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调动生产力资源,最佳选择、配置生产要素,组织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联动民营科技企业优化组合,发挥群体优势。管理现代化即管理科学化是企业的内功,是制度保证,科学的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是企业成功之梯,管理是资源,也是效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软件”,它注重于人的育教,着眼于新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的培养。寓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一体的企业文化具有当代主流文化的特征,是企业的管理之魂。“二次创业”经纬交织,环环相联,其创业位势高峻,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家选定了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大思维,向跨国经营,全方位联动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家更加睿智与成熟。

人才,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人才,作为物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主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哺育了民营科技企业家这个崭新的人才群体。15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史也是民营科技企业家成长史。从深层含义上说,民营科技是一个造就人才的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出现为企业家作了实践示范与理论上的准备。北京民营科技创业者们率先在科技创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将自己锤炼成为具有良好科技与文化素质、通晓市场经济、善经营、会管理、融求是与创新为一体的风险创业家、科技企业家。我国经济的振兴,改革的成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这样的科技风险创业家、科技企业家。在北京著名的科技企业家中就有段永基、柳传志、王洪德、陈庆振、张玉峰、戴焕忠、王永民、彭伟民、纪世瀛、王殿儒、何鲁敏、石山麟等,他们不但是北京而且也是中国科技产业人才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在连续四届八年全国科技企业家一直独领风骚,金奖获得者占全国的30%。段永基被评为“中国500名企业家创业奖”、授予“全国民营企业家十佳”称号,柳传志被评为“全国改革风云人物”。北京市首次评出102名民营科技企业家为“优秀科技企业家奖”。站在历史的高台上,透视民营科技企业家的作用,他们不愧为改体改革的中子流,不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与实践者,不愧为第一生产力的先进代表者。对于这样的人才群体和人才财富,政府和全社会应当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民营科技企业家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员的参与,青年一代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崛起。朝气蓬勃的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民营科技企业家将成为大时代的骄子。八十年代初,一批不甘寂寞的中年科技人员启开了民营科技创业的先河。当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民营科技人才群体呈“枣核状”,两头小中间大,集中在40岁至50岁的年龄段。30岁左右的科技青年很少,20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进入九十年代,民营科技人员主体创业现象在中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和人才凝聚力,创业与从业者的人才结构、年龄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年仅20岁、30岁左右的民营科技企业家。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从踏上社会之路,就把自己的生命之舟泊入民营科技创业航道,在闯与创中追求人才的价值和第一生产力价值的实现,终究造就成年轻一代科技企业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业理念、价值取向更具有现代意识,对技术机会和经济机会有敏锐的捕捉力,对市场预测有超前的判断力及抗风险力,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如北京的徐荣祥、王文京、吴妙琳、韩晓清,南京的薛频,珠海的史玉柱……不论在北京还是全国,在出类拔萃的民营科技企业中都有一个共同点,60%以上的人才骨干是年轻人。民营科技产业中已初步形成梯次配置、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青年一代将托起明天和希望。跨世纪的呼唤需要一大批青年一代科技开发专家、生产力转化专家、经营管理专家。他们是21世纪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将才、帅才。当科技家与企业家结合得越紧密、越成功之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大腾飞之日,民营科技无疑是培育青年科技企业家的一片沃土。

结束语

民营科技创业是一条没有终极的路。路在脚下,没有退路。人类已进入第一个以千年纪元的最后的5年,21世纪接踵而来。民营科技企业用了15年的时间,建树和影响了中国科技产业;再过15年呢?是谁展现科技大变革时代的风华?又是谁铸就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辉煌?

人们期待着。

标签:;  ;  ;  ;  ;  

探索与辉煌--纪念中国民营科技产业创业15周年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