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基于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功能定位、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问题和原则,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四种模式和经典案例,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平台模式建制;小镇模式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城镇化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并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一批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且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由此可见,培育特色小镇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小镇在浙江省“应运而生”并得到高度认可。
1特色小镇的发展理论探索
特色小镇发展源于19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但在发展过程中,未形成专门的特色小镇理论,通常以经济学理论中的田园城市、增长极、产业聚集、灰色区域理论等为支撑。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于特色小镇也形成了较完善、系统的认识。
1.1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E.Howard)提出,他认为建设新型城市,需在一个中心城市的周围建若干个田园城市,中心城市的人口一般为5~8万人,当周边城市人口达一定规模时,就要建新的田园城市,形成城市组群。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欧美等国建造了一批新型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的理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期的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也产生重要影响。
1.2分享空间和增长极理论
20世纪70年代D·圣海斯等人提出自中心发展理论,围绕区域资源加强小城镇内生发展机制,1979年M·桑托斯提出分享空间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中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50年法国佩鲁(francoisperroux)第一次公开增长极理论,提出经济部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该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1.3核心-边缘、产业集群、灰色区域理论
1966年,美国的弗里德曼(J.R.Friedmann)通过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研究,以及根据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理论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构成。1990年美国迈克·波特教授提出并详述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灰色区域理论是由加拿大MCGee教授提出的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道路,即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分析
2.1特色小镇运营、开发、盈利模式梳理
特色小镇建设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开发主题决定建设模式。如美国纳帕谷是经典的农业特色小镇,基于酒庄、小镇和葡萄,小镇建成为一个以葡萄酒文化、庄园文化而负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并包含品酒、餐饮、SPA、婚礼、会议、购物和各种娱乐设施的综合性度假区;瑞士达沃斯是经典的文旅小镇,依托阿尔卑斯山洁净清爽的空气、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当地康养业和酒店业发达,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型会议也在此召开;成都菁蓉镇是经典的创业小镇,依托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小镇加速聚集创新创业要素,使其从一个昔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活配套区成功转型为汇聚软件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技术(工程)服务产业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由此可见,就特色小镇建设模式而言,不同的开发主题决定了不同的运营方式,不同的运营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开发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又决定了项目的盈利模式。因此,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可从运营、开发、盈利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特色小镇的运营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建的结果。一般而言,政府提供引导,负责产业培育、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等;企业担当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行资源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公众或非政府公益性组织则参与其中,提供实时监督。但由于参与主体的差异,特色小镇在运营中又呈现出4种较典型的模式: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即通过政府掌控的绝对优势资源集中有效地定点定向投入,带动社会参与建设特色小镇。目前这种运营模式见效最快,如浙江梦想小镇、扬中新坝智慧小镇。②企业主导、政府服务模式。即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具体建设则通过引进企业加以实施。这是目前倡导的运营模式,如富阳药谷小镇、镇江香醋小镇。③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即政企通过协议达成共识,联合联动建设特色小镇。这是目前最实际的运营模式,如云栖小镇、富春硅谷小镇。④政府与高校共建模式。即政府依托高校科研、人才、文化方面的优势资源,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共建特色小镇,这是目前最独特的运营模式,如浙江紫金众创小镇、西湖艺创小镇。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不同的小镇主题存在不同的开发模式。
2.2特色小镇建设省际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特色小镇在探索实践中做得较好的有浙江、贵州、广东、四川等省市,并在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特色挖掘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小镇建设模式。比较来看,在产业发展方面,浙江模式注重新兴产业与历史经典产业的融合,专注将一个产业做特、做精、做强,着力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贵州模式重点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发展风情旅游小镇;广东模式依托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便利,大力发展专业镇;四川模式利用多元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采取“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着力培育工业型小镇、商贸型小镇和旅游型小镇。制创新方面,浙江模式采取创建制,以三年为考核期,经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和验收通过后再命名,将相关扶持政策由事先直接给予变为有条件的事后结算;贵州模式按照“大项目、大规划、大投入”的思路,通过统一招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集中建设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主题鲜明、设施配套、交通便利、适宜休闲度假的风情旅游小镇;广东模式充分发挥“三来一补”(即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茶叶或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优势,顺应大都市连绵区发展趋势,依托大量的制造业发展经济实力强劲的专业特色乡镇;四川模式大力推广PPP融资模式,引导特色小镇成立平台公司,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创新土地供给机制,优先在试点镇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同时大力推进管理权下放,提高试点镇公共服务能力。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探索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必须遵循科学的产业定位,寻求有创意的规划引领,确立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品牌,保护和塑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钱扣娥.“行为背景”设计方法在文旅类特色小镇设计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7.
[2]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J].财经界(学术版),2018(5):1-2.
[3]黄静晗.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8(8):47-51.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房地产世界》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小镇论文; 特色论文; 模式论文; 理论论文; 区域论文; 城市论文; 产业论文; 《房地产世界》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