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粮食市场的几点思考_粮食银行论文

关于稳定粮食市场的几点思考_粮食银行论文

关于稳定粮食市场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稳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秋粮上市,我国许多地区的粮市继1984年、1992年之后,第三次出现疲软势头,粮食价格再度倒挂。本文试图对这次粮食价格倒挂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负面效应及其对策作简要分析,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一、粮食价格再度倒挂的具体表现

粮食价格再度倒挂表现在五个方面:

1、定购议购价格倒挂。如湖北省监利县,每百斤中等质量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定购价分别为65元、72元、73元,而相应的市场价分别为55元、57元、60元。江西新干县每百斤稻谷市场价比定购价要低5—10元(均价)。

2、成本销售价格倒挂。这指国家定购粮食这一块。据有关部门测算,湖北利县定购粮中籼米每百斤要卖到140元才能保本,但物价部门核准的销售价只有125元,市场价则更低,仅100元左右。安徽全椒县杂交稻定购价格加利息、加运费等运抵销区,每百斤成本约80元,而销区市场价仅为78元。

3、产区销区价格倒挂。一般而言,销区的粮价应比产区的高。但目前从监督利县运抵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销区每百斤早籼米的成本约115元,而销区批发价不到100元,零售价也仅在110元左右。

4、国际国内价格倒挂。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小麦、玉米、大米和大豆四种粮食批发价格已分别超过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批发价格的35.3%、14.4%、20.7%和27.6%。

5、本年上年价格倒挂。这主要指议购粮食这块。湖北产粮第一镇监利县黄歇口镇,浙幅、糯谷、常优、西杂四种稻谷,1996年12月每百斤议购价分别为58元、70元、60元和61元,与上年同期比,分别下降了32元、23元、23元和22元。

二、粮食价格再度倒挂的成因及负面影响

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总的来说,在于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因,又在于政府调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目前粮食价格“五个倒挂”,我们认为有下述原因:

(一)近几年粮食价格持续刚性上扬,为粮食价格再度倒挂埋下了隐患。由于粮食局部短缺、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从1993年粮价开始上涨。1996年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定购粮的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刺激了粮食生产,保障了粮食的供需平衡。但是由于促使粮价上涨的因素中有货币的超量发行,加之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不规范,政府宏观调控不灵等因素,使粮价涨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回落,发生特定环境下的价格倒挂。

(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客观上使粮市形成了省际间的割据局面。从中国的粮食供需实际出发,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分而治之、各负其责的一种办法,实施的绩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方粮食平衡风险费用仍主要由地方财政来支付,致使“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自求平衡”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自我平衡”,造成产区和销区割据封锁、对立争利、流通渠道堵塞,影响了全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粮食在省际间的合理流通。

(三)连续两年粮食丰收,使一些地区的粮食供给相对过剩。由于实行“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各级政府加大了抓粮食生产的力度,提高粮食价格,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上较好的气候条件,全国粮食连续两年丰收,不仅使粮食供给偏紧矛盾趋于缓和,而且局部地区出现了粮食相对供给过剩。

(四)粮食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加剧了国内局部地区粮食相对过剩的矛盾。近几年国家粮食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如1995年粮食仅出口60万吨,进口粮食2030万吨,与1993年比,进出口量相抵,全国粮食供给量增加了2753万吨,约占商品性粮食消费总量的18%。大量粮食进口,无疑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

(五)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品质差,在买方市场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多年来,一些产粮区在粮食生产上普遍重数量轻质量。粮食品质差,不适应消费者需求,因而竞争力越来越弱。这次粮食价格再度倒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谷贱伤农,加快粮食生产的震荡波动;二是滞销压库,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的难度;三是占压资金,加剧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投入不足的矛盾;四是增支减收,加重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包袱。

三、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的对策

(一)尽快健全、完善政府粮食调控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保持粮食市场的相对稳定做了大量调控工作,但调控结果不如人意。今后需继续从下述方面努力:一是健全完善粮食生产价格机制。做到市场形成价格,国家调控市场。应有一个以粮食为主的中央级农产品价格决策机构,适时合理的调控粮价。二是健全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筹措、投放机制。目前粮食风险基金机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配套比例不合理。国家与地方按1∶1.5的比例配套,导致了粮食主产区的利益不合理流失。第二,资金筹措不到位。现行机制,使粮食生产区没有积极性,对粮食主销区没有约束力。第三是风险补贴不兑现。因此,要根据各地粮食调入调出实际,以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承受能力,合理地制定风险基金的筹措比例,拓宽筹措渠道,规范投放行为,加强监察督办。三是健全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机制。首先,要成立自成体系、非盈利性的官办或半官办粮食储备系统,独立地进行粮食吞吐调节。其次,要合理地调整储备布局,尽快由主产区向主销区和多灾地区转移,由分散储备向交通便利的大型粮库集并。第三,要实行分级储备,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四是健全完善粮食进出口机制。应当将粮食进出口的重从决策统归于中央,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的状态,将国际粮市波动对国内粮市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做到“四分开一并轨”:1、政企分开。国家粮食行政管理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市场建设和监测、保护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基层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要改变政企合一的格局,从具体的粮食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只负责行使粮食行政管理职能。2、经营和储备分开。政策性粮食储备组织属非盈利机构,只负责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平抑市场,其所需贷款和费用开支,列入国家银行信贷计划和中央、地方财政预算,谁储备就由谁投资。商业性粮食经营企业彻底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3、新老挂账分开。为使国有粮食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要合理地解决财政挂帐。对于老的挂帐要在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的基础上,该清偿的清偿,该注销的注销。4、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中央政府负责制定调控目标和调控规划(含粮食进出口配额和省际间粮食调拨规模),负责全国的粮食战略储备和粮市吞吐调节,负责支持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组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粮食大县发展经济,负责督查地方政府保持粮食供需平衡。地方政府负责落实粮食生产及购销任务,协助中央政府实施调控目标和调控规划。5、粮食定购价格和市场价格并轨。定购粮和储备粮都要随行就市,按市场价收购,归还粮食的商品本性,使粮食价格能体现其真实价值,合理地分配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利益,只有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才按最低保护价收购。

(三)促进粮食市场发育成熟。一是建立完整配套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中央级的批发市场,巩固规范区域性的批发市场,适度发展期货市场,放开搞活集市贸易市场,逐步和国际市场接轨,使市场真正起到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作用。二是鼓励产销区直接见面,在粮食产销区间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理顺市场秩序。加强粮食立法,如制定《粮食法》、《粮食调剂管理条例》、《粮食市场管理条例》、《粮食价格管理条例》等,以法兴粮、护粮。

(四)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在稳定、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通过粮田规模经营、多成份要素投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产前、产后各行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放在培植“龙头”企业上,推行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的经济模式。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民要靠购销契约、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互利互惠,共兴共荣,形成粮食生产外向延伸的强大合力。

(五)坚持走“两高一优”农业发展之路。一是要加速粮食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推广测土施肥、旱育抛秧等增产减耗实用技术,以及兴修水利改造粮食生产环境,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二是改进农业耕作制度。推行麦瓜稻、麦菇棉、油稻稻、早稻荸荠等优化模式,对部分低湖田推行鱼莲共生、鱼藕共生、鱼稻共生模式,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耕地的产出率,由追求粮食生产涨量转变为讲求食物生产总量。三是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地方政府要充分行使调控职能,积极倡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培育引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做到不同品种、品质的粮食生产和储备比例适当。这样,既可以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粮食的需求,又可以保证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国家抛售手中掌握的不同品种、品质的粮食,能更好地起到平抑市场的作用。

标签:;  ;  ;  ;  ;  

关于稳定粮食市场的几点思考_粮食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