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人民医院,海南省 临高县571800)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溶栓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51例,分别给予其尿激酶与r-tpA,两种溶栓药物应用,并观察其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6.86%、76.47%,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3d后,乙组PT、APTT与TT、FIB、DD各项血凝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尿激酶相比,r-tpA溶栓效果更显著,并发症也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AMI;溶栓药物;r-tpA;血管再通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章标识码】A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是因冠状动脉侵蚀或破裂致使血栓形成,继而阻塞心外膜冠状动脉造成的,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为AMI的重要病因。基于此,及时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帮助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心肌细胞,有效改善预后,就成为了病症治疗的关键所在了。在此,文章抽选我院收治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探讨不同溶栓药物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60例,女42例,年龄均在44~70岁间,平均年龄为(58.4±3.5)岁。纳入标准:起病时间<12h;年龄<70岁;心电图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或病史提示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无显著溶栓禁忌证。排除标准:2周内出现活动性出血、外伤史或出血性脑卒中,或是半年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有出血倾向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血压控制不满意者;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51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被给予一般治疗,即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预防并治疗尿路感染与呼吸道感染;预防肺栓塞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保持营养均衡,纠正电解质失衡,并于早期展开康复治疗,有效控制血糖与血压。同时,两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给予常规心电图观察,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与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以及血糖、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并查明血型配血备用[1]。其中,甲组给予尿激酶应用,即给予患者300mg肠溶阿司匹林嚼碎服用,1次/d,服3d后改为100mg,1次/d;静脉静滴150万U尿激酶+100ml 0.9%氯化钠溶液,并于30~60min内静滴完;溶栓结束后12h给予其7500~10000U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让APTT保持在50~70s间,2次/d,持续3~5d。而乙组则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用,即先选用15mgr-tpA静推,后于30min内静滴35mg,另将50mgr-tpA于60min内静滴完成;同时,给予患者应用300mg阿司匹林,并于r-tpA静滴完成后静注6250U肝素,并结合患者血APTT或ACT水平合理调整肝素剂量,持续2~5d[2]。
1.3观察指标
血管再通判定标准:①于溶栓开始2h内胸痛缓解≥70%;②于溶栓开始2h内抬高最明显的ST段迅速回降>50%;③于溶栓开始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酶CK-MB峰值前移至距发病14h内,CK峰值前移至16h内,若4项满足2项或2项以上考虑再通,但若仅满足①③则不可判为再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d后PT、APTT与TT、FIB、DD各项血凝指标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溶栓4周内并发症(再闭塞、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出血、心源性休克等)发生情况与5周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6.86%、76.47%,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在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所谓“血栓”,其实就是基于患者血管原有病变,由血液有形成分同纤维蛋白构成的一种凝块状物,而溶栓药物,则是通过激活机体纤溶系统,让血栓内交联成网的纤维蛋白能够被溶解,而完整的血栓也可被分解为碎片。故对临床AMI患者,给予其早期溶栓治疗,则可缩小其梗死面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病死率,需引起高度重视。
尿激酶,属一种外源性的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剂,属于酶类溶血栓药,可直接作用于血块表面纤维酶原,并借由激活患者体内纤溶酶原来生成纤溶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凝块、前凝血子V和VIII、纤维蛋白原得以降解,而冠脉内血栓得以溶解[4]。而且部分药物也可通过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原而实现全身溶栓,或是通过渗入到血栓内部,来使得血栓中纤溶酶原得以激活,发挥局部溶栓效果。而r-tpA作为一种特异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选择性的激活患者血栓中同纤维蛋白结合的纤维酶原,较少影响到患者全身纤溶活性,不存在抗原性。
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均被给予r-tpA溶栓药物应用,结果显示该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达76.47%,显著高于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甲组的56.86%,且该组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甲组,血凝指标水平也同甲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见,r-tpA在临床A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死亡率,改善血凝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整体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但是也需注意r-tpA溶栓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故对于出血并发症易发人群,在应用r-tpA药物时,需动态观察,还是发现出血情况,及时处理,以此来提高溶栓效果,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薛瑞璐.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01):65-66.
[2]艾力.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03):236-237.
[3]李娜,王显超,荣根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173-174.
[4]张兰芳,陈春红,贾新未,等.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5-6.
论文作者:苏小柳 陈传靖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溶栓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尿激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血栓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