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潇敏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744000
陇原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陇原,是古代诗词中频频书写的地方。古代的陇原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古代陇原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陇原风光,或反映陇原戍边的艰辛的诗作,与陇原甘肃有关的诗皆称之为陇原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人写下了大量的陇原诗。在现存的唐诗中,陇原诗有15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笔者就古代陇原诗,谈一下笔者的认识。
一、描写战争生活,征人思妇之怨。
陇原是三秦西北的天然屏障,但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小国和少数民族国家,统治者为了开拓疆土,势必发动战争,少数民族为了扩边,必然也会发动入侵战争,因而陇原大地战火纷飞。在先秦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有了文王伐密,就有了《灵台》、《皇矣》、《无衣》。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彻底击败了匈奴,就有了霍去病大战匈奴。汉有《关山月》等十八曲,其中有十一曲是写陇原战争的,其题也多为后人所沿用,五代诗人王褒《关山篇》吟咏道:“从军生陇坂,驱马度关山”。写了陇头边塞生活,表现了一种悲愤苍凉之感和要求建功立业的壮志。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战争进行了近百次,仅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征战就达24次之多。著名诗人卢照邻、王维、高适、岑参、张籍、杜牧等从军作战,或在陇原各地作官。诗人们一进入陇原就被壮阔的山水,苍凉的荒原和险要的关隘所吸引。陇山、祁连山、黄河、长城、阳关、玉门关等都成了诗人们描写的对象。王昌龄《从军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更是充满胜利的自豪,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描写边塞苦寒和诗人愿意为国效劳,消灭敌人。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弱、边疆内缩、经济凋敝、军事处于劣势,唐代诗人的诗歌气势也随着唐王朝的没落而失去了盛唐时的雄壮豪迈。此时的陇原诗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哀婉的基调。张籍在《泾州塞》里沉痛吟咏:“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到了宋元明清,作者队伍不断扩大,除镇边将帅外,还有幕僚,更有遗戍被贬之士,甚至帝王。这些军旅生活无不在诗中得到反映。唐代诗人充满了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纷纷投笔从戎,于戎马倥偬之余援笔为诗,形成雄浑豪放,悲壮慷慨的诗风。清时陇原诗又枯木逢春,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景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歌颂大统一的题材,张问陶的《西征曲》中有:“更闻猛将趋康卫,神箭人人说海侯。”思妇诗从另外一个角度以复杂的心情深沉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情绪。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最为沉痛,不只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还因为作者将现实中的白骨与梦境中鲜活的人作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数阵亡将士的哀悼和对其妻子的同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代征人呐喊。
二、抒发爱国之情,思乡故土之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白《塞下曲》中有:“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朝庭向北出兵,因为胡马欲向南入侵,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爱国战。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功业未立不能回家之情。在古代,陇原是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的区域,对于以中原文明为根本的汉民族而言,进入陇原地界,家乡即在身后,在此登高望远,思乡之情顿生。因此就有了陇头流水之歌的悲切,也有了对未知之途的惧怕之好奇。中原人到了陇原,也就等于站在家乡与异乡的分水岭上,因而陇原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背井离乡的文化含义。陇原又是周人、秦人祖先生息之地。热爱乡土,看重乡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
三、歌颂边地风光,民族风俗之现。
陇原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描写陇原奇特的风光与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陇原诗不同于边塞诗的地方。在《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相一致的《公刘》、《灵台》等,描写了祖先开垦陇原的历史,这是陇原诗的源头。到了汉唐,陇原景物,常常入诗,诗人使用了像“剑锋”、“杀气”、“风尘”、“关塞”、“烽烟”、“戍楼”、“秋月”等等,让人们感受到边塞景物的险峭以及战争的残酷,杀气腾腾和铁骨铮铮,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清代吴镇《戏题王又舆》:“蹁跹鹤氅涉河湟,羌女随车看玉郎。”在诗中我们看到的是西北大自然的壮美,以及“羌女随车看玉郎”的独特动人情景,而不是离别的忧伤。
四、抨击穷兵黩武,盼望和平之愿。
陇原诗在歌颂战争、赞美英雄的同时,也毫不隐瞒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战争表现了厌恶甚至反对的态度。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借行人之口表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伤感。表达了诗人反战的思想。在诗人笔下,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边地的荒寒,还是将士从军征战的艰辛、久役远戍的悲凉,或是统治者的赏罚不公、边策失当,军中的腐败,诗人内心对时局的忧虑等,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生动展现了当时祖国边地丰富复杂的现实斗争生活画面。另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唐·王维)让阳关成了送别的代名词。“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边塞词》清·杨昌浚)歌颂了左宗棠为陇原人民所做的一件好事。
陇原诗中所表现出的保国安民、英雄主义、忧患意识、雄浑的美学追求等民族心理和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抵御“边患”的斗争环境中形成的。在审美趣尚方面,陇原诗的作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雄浑的美学境界。
论文作者:韩潇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诗人论文; 战争论文; 原诗论文; 边塞论文; 古代论文; 这是论文; 边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