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的国际化_农业论文

论中国农业的国际化_农业论文

试论中国农业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时代潮。中国经济也在加速国际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业也面临国际化的重大选择。对于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国内学术界存在尖锐的观点对立和意见分歧。笔者认为,考虑中国农业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国实际,还必须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出发。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正确选择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真正把中国农业搞好搞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依靠国际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大选择

农业国际化是对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上的转换,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并据此重整和组合国内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以实现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提高国家总体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这一双重目标。中国农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

第一、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对农产品尤其粮食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至1997年末,全国总人口已达到12.36亿。建国以来,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时高时低,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3‰,70 年代平均为17.37‰,80年代下降到14.48‰,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才明显放慢,1990—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2.03‰。 可喜的是,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10.55‰,1997年更下降到10.06‰。这一切说明,我国自70年代开始实施的全国性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由于人们的旧生育观的影响,因此要求短期内就把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降下来尚有困难。而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低,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也十分惊人,目前每年大约为1200—1300万人。全国城乡人口逐步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尚需时日。从短期看,全国总人口每年增长1000多万的趋势不会变。新增人口对农产品尤其粮食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特点是经济增长出现了由投资需求带动的重工业主导方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证明,经济增长一旦进入到由投资需求带动的“重型”增长方式阶段,就是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国民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投资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在高水平。随着经济在高水平持续增长,人们的收入必然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自然也会逐步提高,对肉、蛋、奶、水产品、饮料和酒以及蔬菜、水果等消费种类的需求将有较大增加。这必然导致对农产品尤其粮食的需求也将有较大增加。这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动物性食品、饮料和酒等消费种类的增加,可以部分起到替代口粮的作用,但是,动物性食品、饮料和酒等消费种类的增加,将会导致饲料用粮,饮料和酒用粮等随之增加,尤其饲料用粮将会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从80年代中后期,伴随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在经历了建国以来由慢渐快和高速增长两个阶段之后,开始明显趋缓。目前在达到温饱水平的最高点之后已相对稳定。但是,这一时期我国饲料用粮、饮料和酒用粮和其他方面用粮(副食酿造用粮、纯工业用粮等)开始逐步增加。其中,人均饲料用粮已由1981年的51.6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81.8公斤。当然,我国目前尚未出现饲料用粮等大幅增加的情况。一方面,我国居民目前人均消费的动物性食品、饮料和酒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广大农村饲养方式仍然以分散的家庭喂养为主,这种饲养方式饲料用粮消费比发达国家集中的工厂化喂养方式低很多(家庭喂养往往用谷糠、秸杆、青草等代替部分粮食用作饲料)。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从小康逐步迈向富裕,居民消费的动物性食品、饮料和酒等将有较大增长。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会逐渐发生饲养方式由小规模家庭喂养向大规模工厂化喂养的转变。我国饲料用粮等的消费迟早会发生大幅增加的变化。这个变化对农产品尤其粮食需求将会造成重大影响。目前我国人均360—390公斤粮食能基本满足每个人的直接粮食和其他动物性食品等的消费需求。但是,一旦出现饲料用粮、饮料和酒用粮食等大幅增加的情况,那时人均360—390公斤粮食恐怕难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对农产品尤其粮食需求的压力。

第二、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投资不足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直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耕地面积比美国、俄罗斯,甚至比印度都要小得多。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无法可比。进入90年代,我国的耕地面积只能维持在13.5亿亩左右。(注: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大于这个数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仍将有一些耕地被占用。当然,我国尚有宜农荒地5.25亿亩,其中可以开垦为耕地的约有2.205亿亩。(注:《经济研究资料》,1998(1),3页。)我国政府将在加强对现有耕地保护的同时, 加快宜农荒地的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并且,通过发展间作套种和开发南方冬季农业,可以使复种指数在目前155%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 所有这些可以弥补一些耕地的减少,但大量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另外,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呈现日益短缺的趋势。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一。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还将降至1800立方米。(注:《经济日报》1996年10月26日,第3版。 )为了在有限的农业资源基础上满足庞大人口不断增加的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国农业很早就走上了强制使用农业资源、依靠提高单产保持农业产出增长的道路。目前,我国的谷物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位,超过上述几个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就是说,我国的农产品尤其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1980年,我国的粮食单产为每亩183公斤,到1996年提高到290公斤。应该说,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创造了粮食基本自给的世界奇迹。当然,与国外粮食单产较高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在国外,1993年粮食单产较高的国家:荷兰516.2公斤、法国435公斤、英国424.8 公斤。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我国的粮食单产必定还能有一定提高。其有利因素是:(1)全国有9亿亩中低产田,可以将其逐步改造为高产田。(2)全国耕地面积的50%是旱地,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改造为灌溉田。(3 )目前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仅为35%,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必将会越来越多,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但是,应当指出,首先,今后我国农业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难度自然会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和越过其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就会变得强烈起来。其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比较利益已明显下降,农业资源大量外流,使它已经难以与其他行业在资源利用上进行竞争。因此,尽管我国农田的大部分是中低产田和一半是旱地,但在农业比较利益下降、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恐怕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和劳动力对这些中低产田和旱地进行大面积改造。再次,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不可否认,制度创新在农村改革初期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技术进步的作用丝毫也不逊色。事实上,1984年以后,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自1985年以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实际是逐年下降或停滞不前的。农业科技缺乏重大创新,这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必将造成重大的影响。最后,我国农业发展至今仍停留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阶段,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农村改革后广泛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是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现代社会化大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分散的农户经营规模比较狭小,不能有效利用先进农业科技和手段,使得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如果说在低生产率基础上,没有建立高投入农业的基础,我国农业今后就难以在依靠增加投入,提高单产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

第三、我国农业将越来越受到国际上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压力。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一些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欧共体、日本和韩国等,都相继在修改自己的农业政策或粮食进出口政策,都在朝着农业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方向迈步。这对正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我国农业,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有关农产品贸易规定已对农业保护提出一系列限制措施。如果我国今后继续封闭农产品市场,这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原则有明显矛盾。这显然是世界各国所不赞同和允许的。它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也是不相符合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通过近20年的迅速上调,已经接近和赶上了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已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此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如何比较经济地配置资源,并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难题。显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放弃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我国今后日益扩大的粮食供求缺口,成为我们不得不采取的合理选择。否则,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较低的条件下不去加以利用,而非要自己进行大量的投入,以换取一点昂贵的产出,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一国经济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多用于农业的发展,必然损害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农业效益大大低于非农产业效益的情况下,就会影响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此举等于放慢国家总体经济的非农化过程,放慢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大量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不出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根本提高,结果反过来也会从根本上损害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延缓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总之,一方面我国面临越来越强烈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有诸多限制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加之国际上要求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中国农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因此,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依靠国际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避免的重大选择。

二、农业的国际化,不会危及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失业,盲目排斥甚至否定中国农业国际化的主张是不足取的

农业的国际化,对于克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不足,提高农业综合能力,进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和怀疑。然而,人们也普遍担心,农业的国际化将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失业,因此,对中国农业的国际化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排斥甚至根本否定。

1.农业的国际化,不会危及中国粮食安全 农产品尤其粮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物品,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因此每一个国家都应把粮食安全——即粮食的稳定与长期供给作为基本国策。事实上,即使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也没有因为拥有了很高的粮食安全而放弃对粮食安全的警惕。当然,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与环境的特殊性,粮食安全的具体政策应当有所不同。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未来峰值超过16亿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自然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很显然,在我国,粮食的稳定与长期供给完全或主要依靠进口解决,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养活自己”,整个世界也会感到恐慌的。1994和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两次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指出随着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和供给日趋萎缩,到2030年我国将“缺3.7亿吨粮食”。 由此他提出了“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将要饿死全世界”的警告。布朗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国际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国内学术界也对其观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一片讨伐声中,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都强调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中国人当然应该自己养活自己,但是,自己养活自己是否就等于不利用国际市场?是否就非要用自己种出的粮食而不能用自己挣的钱买来的粮食养活自己?我们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按照我国目前主流的观点,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实现粮食自产自给,或者至少是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所以如此,据说是因为如果走农业国际化的道路,那我国就必须放弃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因为我国农业基础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国内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越来越少。我国对国际农产品尤其粮食市场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大。这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世界上有没有足够的后备耕地资源可为我国稳定、长期地提供粮食?二是假定遭遇经济封锁的情况怎么办?三是我国有无能力取得用于支付大量粮食购买的外汇储备?这三个问题似乎都没有肯定的把握。如此,我国政府显然不能把自己的粮食安全建立在没有可靠供给和肯定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花大力气自己搞农业,努力实现粮食自产自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应当说,强调、重视我国粮食安全是正确的。上述观点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但是,把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国际化对立起来,甚至似乎发誓中国人坚决不吃进口粮,却是片面的、不足取的。首先,农业保护并不能带来粮食安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历表明,在封闭的国内市场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程度远不及在较大范围内的全球市场条件下的粮食安全程度。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粮食缺口。同时,由于自然地理、气候和耕作制度等原因,农业丰欠和粮食品种余缺的现象也会时常发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地区间粮食不平衡的矛盾也会有所发展。显然,在较大的国际市场上调节粮食生产和供求要比在较小的、封闭的国内市场上容易得多。而且,高水平的农产品自给,也可能是与环境破坏的较大风险相联的。因而,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带来较高水平的粮食安全的。其次,担心或怀疑世界粮食供给能力没有根据。未来我国对粮食需求可能有比较大的增加,现在一般人都是拿过去世界粮食产量的趋势或现在世界粮食主产国所提供的绝对量来考虑粮食供给问题,从而得出世界粮食危机和中国要饿死全世界的结论。这实际上是把供给和需求割裂开了。在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供给也会随之变化。过去几十年世界粮食市场一直处于买方市场,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今后我国增加对粮食的进口可能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升。这反过来会促使世界粮食供给增加。目前,世界后备耕地资源仍然十分丰富,北美、拉美、澳洲等尚有大片土地荒芜。如果拿我国江南粮食主产区作为样本,世界各国土地利用率都比较偏低,原因无非是一个比较利益问题,现在不愿意开发。一旦发生所谓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价格将会上升,全世界可利用的农业资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果考虑科技发展对农业潜在的巨大促进作用,那就更无理由担心和怀疑世界粮食供给能力问题。其实,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粮食一直在乐观和悲观两种粮食观之间摆来摆去,两种粮食观交替性登场和退场。但最终都被世界粮食发展的事实所抛弃。再次,担心或害怕遭遇经济封锁没有必要。历史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外交、甚至经济目的,时常对别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中国、前苏联和古巴等国家都遭遇过这种情况。但是,研究证明,西方国家的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成功。(注:卢峰:“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见《中国社会科学》,1998(2))更重要的是, 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就更加如此。同时,粮食生产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万一真正遭遇经济封锁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把非粮食作物改种粮食,甚至可以把一些工业用地退回来改种粮食。而且,在农业生产政策和粮食贸易方式上,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分散因可能遭遇经济封锁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或害怕遭遇经济封锁会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粮食的问题。最后,我国在国外市场上面临诸多限制,我们的出口市场没有保障,因而能否挣到充足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这是我们面临的真正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单面对农业,其他产业也同样存在需要大量外汇以满足进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靠我国政府创造条件,抓紧谈判,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二靠我国企业苦练内功,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上力争取得较大进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应该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作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7年底,我国已跻身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外汇储备高达1399亿多美元。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我国一定能够为农业的国际化提供稳定可靠的外汇储备。

2.农业的国际化不会危及中国农民失业 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一定程度上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在短期内可能会冲击本国农业发展,影响本国农民利益和就业。但是,它不会从根本上危及农民失业。首先,现代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粮食与其他商品一样,有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可能为世界市场提供更多的粮食;有的国家则可能要更多地依赖世界市场的粮食。这是很自然的。搞农业保护,通过人为地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扭曲国内贸易条件,虽然在短期内会保护农民利益和就业,但它也会妨碍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使资源从更有效的利用方式中流出。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国民财富总产出的减少。同时,减少居民收入和就业,这自然包括农民的收入和就业。其次,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想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增长的势头,必须利用、依靠和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显然不存在于农业。从总体上看也不存在于高技术密集产业,而是存在于建立在低劳动成本基础上的加工工业。如果我国与世界经济结为一体,通过生机勃勃的劳动密集加工工业不断发展,大力拓展对外出口,我国经济就可能保持另一个10年甚至20年的持续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自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包括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反之,搞农业保护,不断使粮食价格提高。我们的比较优势很快就会失去(因为粮食是构成劳动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粮价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很快也会减弱。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劳动力包括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再次,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可能并不具备西方国家农业保护政策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目前大多数农民不仅从事农业,也从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中获取收入。农业保护会增加农业收入和就业,却会抑制非农产业收入和就业的增加。最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产业保护,实质上都是保护落后。农业保护也不例外。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上,中国农民永远也解决不了贫穷与就业问题。农业保护的时间越长,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时间就越长,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就更加困难。当前,我国农村大量农民集中于有限的土地上争饭吃,掩盖了广大农民“隐性失业”的实质。其实,有限度地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适度进口部分粮食,会使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农产品价格趋于一致。当国内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时,我国各级政府和农民自然会有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也才真正有动机大力发展农业。这样,不仅现存的耕地会得到充分利用,届时我国潜在的2 亿多亩可开垦荒地也才有可能真正变为可以耕种的良田。农业得以发展,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就业也就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国际化对国际、国内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必须有效引导、调控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国际化对国际、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这就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国际化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必须有效引导,调控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1.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前已述及,过去几十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一直处于买方市场,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如果我国今后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较大幅度增加农产品尤其粮食的进口,这样将会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比如,1992—1994年,我国由于南方水稻主产区耕种面积减少,加之遭遇自然灾害,结果使稻谷产量1994年比1990年下降7.1%, 大米供求关系陡然紧张。 因此, 从1993年到1995年,我国较大幅度增加了对大米的进口。由于我国大量进口大米,引起国际市场米价大幅上涨。1994年上升了25%,1995年又上升了50%。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莱斯特·布朗博士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当然,由于我国政府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1995年以后,我国水稻耕种面积恢复、产量增加,大米稀缺状况得以缓解。从1996年开始我国又减少了对大米的进口,结果国际市场米价逐渐平稳。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对于供给国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发展中国家类似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他们就会遭受很大影响。他们是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却又可能没有我国那么雄厚的外汇实力,来用那么高的价格买粮食。这样就会造成这些国家的困难和抱怨。这就属于国家关系上的决策,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粮食问题了。所以,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对国际政治关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较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进口,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够支付大量农产品购买的外汇储备。这就要求扩大我国非农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出口额只占世界的2.5%。 如果未来我国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有较大增加,将必然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这自然会影响我国与这些国家尤其是和我国一样拥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摆在中国农业国际化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2.农业的国际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从长远看,农业的国际化,无疑会推动或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条件差,从根本上讲,目前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阶段,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因此,农业国际化对我国这种落后农业的冲击在短期内也将是巨大的。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相当接近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通过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已行之无效。因为走农业的国际化道路,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事实上会构成国内价格运动的上限。而且,我国现在的财政收支状况也已无力对农业进行这种“转移支付”或“价格补贴”。解决我国农业的问题,除了需要政府从根本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外,最关键的是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尽快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从而彻底改变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的状况。然而,如何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这就需要我国非农产业的大力发展。而非农产业发展本身又要求农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分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显然,农业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会冲击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我国农业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一定意义上又依赖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这是一个矛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处理。

3.农业的国际化对我国农民就业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农业的国际化,虽然不会从根本上危及我国农民失业,从长远看,反而有利于农民就业。但从短期看,走农业国际化的道路,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放弃部分农产品的生产,一方面必然迫使部分农民脱离农业,另一方面我国城乡非农产业的发展又可能一下子无法容纳这些从农业分离出来的人口,从而导致部分农民暂时失业。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众多,大约有1.2 亿人等待着“就业”。这些劳动大军向何处去?我们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都还没有给他们找到理想的出路。如果走农业国际化的道路,过早过快地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任由国际上廉价农产品进入国内对农业进行无情地冲击,那还将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加入这支大军等待安排。假如我们不能为这些农民及时寻找就业出路解决生存问题,那么我国面临的就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了。很明显,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反过来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农业国际化的进程。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中国农业的国际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