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摘要:在当前时代发展中,科技与经济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大多高职院校对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逐渐重视起来。那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采取怎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体现办学特色,本文通过对国外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我国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的比较,对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积极的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校企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种"订单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企业结合自身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订单,然后学校再根据企业的要求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定制关于人才的教学培养计划,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教学方案。企业应该积极关注并参与到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从根本上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在我国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获得一定的培养成效。例如在2005年,该高职院校与中海渤海烟大轮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根据协议的要求为该公司培养相关的人才,时期成为该公司需要的员工。因此通过运用"订单式"进行人才培养,该公司在员工考察上以及培养上都大大节约了时间,一方面减少公司对人力方面的投资成本,最主要的是减少企业在生产期间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学院方面不仅仅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培养教育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还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发展上的共赢。
2."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
所谓"产学合作式",就是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通过进驻学校或者为学校提供教学上相关的设备,学校结合企业的生产设备等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到企业在生产上的实际工作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应用"产学合作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SESS)进行合作,共同创建教学模式培养人才,该企业向学院捐赠当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半导体生产行业中需要使用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也是当前在该企业在生产线上一直在使用的相关设备,以供在校学生学习教学使用,使其通过设备能够及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另外学院还向该企业提供专业教师为企业在职和新员工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尽快走上工作岗位,这有利于解决企业当下的"用工荒"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这种校企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共同办学协议,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可以实习的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山东商业职业学院,就是通过借助企业的优势之处,将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中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实行准员工"2+1"顶岗实习,即两年校内理论教学和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校内实践培训,完成学生转变为企业职员的过程,然后在经过一年的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逐渐有准员工转变为职业人才,有效实现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 "无缝"对接。
4. "专业冠名班式"培养模式
所谓冠名就是指用人企业与培养单位之间共同签订用人协议,培养单位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以及秉承学生自愿原则,然后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组成冠以企业名称的班级,针对冠名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案,将双方之间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按照最开始在协议中要求为学生安排就业,例如常州信息学院就是采用这种培养人才,坚持多年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开设更多惯有企业名称的班级进行教学,例如:海力士,上海合盛等等,也有上千名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成功进入企业工作。
5.结论
通过以上几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介绍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保证高职院校不断蓬勃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以上列举的几所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虽然合作模式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但双方的合作开展的比较深入、比较成功这得益于地域优势、院校自身的实力与企业的积极参与。然而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院校的合作还是大多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的状态,企业参与度不高,这受到办学观念、政策、办学水平、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了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状态。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增强校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使校企合作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在其中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君庆.王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J].2010(11)
[2] 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中国高等教育[J].2011(3)
[3] 朱振岳.浙江职教形成多种校企合作模式[EB/OL]
[4] 刘克勤.转型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与思考.教育与职业[J].2007(17)
论文作者:高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校企论文; 企业论文; 三星论文; 学校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模式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