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鸭琴 泰兴市襟江教育集团济川校区 225300
【摘要】小学教育担负着推进民族振兴、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原有的小学德育体制和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小学德育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从多方面指出了其中所显现的问题,深入探索小学德育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可行性策略方案,以促进小学德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07-01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优秀德育教师紧缺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担任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目前,由于学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德育课专业教师很少,有些教师甚至身兼数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短板明显,教学成果不高。2.教学模式单一化,缺少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有限,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将陪伴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巨大的影响,若不给予小学生真正实际的体验机会,他们将不会真正领会课本上的理论,这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3.教材不规范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教材的好坏对教学内容、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来看,大部分的德育教材都不规范。其中一些内容过于理论化,没能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没能对小学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更没能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加之教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就更加困难了。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离不开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家长们的义务。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培养优良的品质。同时,家长也应当重视对小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学校应该积极致力于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好学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统一。
2.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能对课本上纯粹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大多数小学生都能从课本上学习到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但如果不给他们具体的实践机会,他们是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有很多,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等。这些实践活动跟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相比会让学生收获更多。
3.重视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社交、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电脑、手机等社交工具。但网络信息量大,且覆盖范围广、内容繁杂,各种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暴力游戏对于理解力和判断力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考验。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做到文明上网,避免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游戏。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做懂法、依法、守法的好学生。另外,政府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学习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4.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5.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总结
诚实勇敢、正直善良、艰苦朴素这些反映个人内涵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离不开学校德育教育的积极开展。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学校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针对目前小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弥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以实现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军.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4):19.
[2]邹洪元.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6(1):158.
[3]黄子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2016(35):00252.
论文作者:陆鸭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