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与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实现的理论思考_全民健身论文

体育强国建设与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实现的理论思考_全民健身论文

打造体育强国和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战略目标论文,全民健身论文,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12)03-0044-03

修回日期:2012-05-10

当前,关于我国是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认识分歧是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后的表彰大会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今后体育工作的重心:我国体育发展目标的定位,即从体育大国逐步迈向体育强国;指出了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要建立在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上,更正了之前体育界片面追求竞技发展水平、夺标和奖牌意识的狭隘认识和思想,明确了我国是体育大国的身份,从而将建设体育强国作为今后体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1月26日举行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曾经阐述过体育强国的重要特征表现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领域均在国际达到先进水平[2]。其中群众体育是第一项内容,名列竞技体育之前。可见,群众体育已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首要内容,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群众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显然是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1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关系

在当今的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流动性强、健身或健康意识薄弱、健身场馆和设施缺乏的人群应引起我们特殊重视,并成为全民健身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2010年1月31日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3],这是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传递出国家对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既无法回到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既有在农村出生长大后进城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又有在城市成长、学习,长大成人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以其庞大的群体和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难点和重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和刘鹏局长共同指出的:体育强国之“强”突出体现在体育综合实力和全民健康水平上,具体地说就是国民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健身活动开展广泛,体育设施城乡覆盖面广[4]。而新生代农民工在群体人数、健康指数、健身意识以及健身需求和实际情况等诸多问题上已经成为展开全民健身工作重点要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农民工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436万人,已经达到了2亿3千万人,短短一年的时间增长了近2%[5]。新生代农民工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涌向城市,而这一弱势群体将成为新兴的最庞大、最复杂的社会群体,其集中体现的问题将为我们提供经济社会转型期开展全民健身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范例。调查表明,城市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知识的整体知觉和记忆水平还比较低,是参与全民健身工程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又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生存境遇和经济收入所限,农民工的整体健身意识较为滞后,大多数城市农民工虽具备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表示个人对全民健身的实施和落实上力量微薄,对国家寄予了较大的希望。总体说来,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主要因素集中为以下几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外部条件严重不足,大多数单位和居住地没有设立健身设施和场地。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区体育发展尚未成熟。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子女教育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社会保障支持,无暇或无力关注健身状况的改善。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有限,基本用于日常生活和子女教育,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健身活动的展开。最重要的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人口管理制度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以自主平等的身份参与社区体育和健身活动[6]。

综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个体育范畴内的问题,更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包括社会)的通力协作,才能逐步改变现状。一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投入。二是改变文化体育服务供应方式和机制,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整体供应机制中来,不应作区别对待。三是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体育生活管理纳入到社区[7]。各级各地政府应该努力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覆盖面广的健身服务和管理体系。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开放公共健身场馆和设施,积极主动地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所属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其参与意识和竞争精神。为新生代农民工设立健康档案和健身指导,要求用人单位定期组织比赛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检查,并对用人单位形成制度化的考核机制。建立各个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组织,设立常备人员管理、建立常规的管理体系,切实有效地为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服务。

2 职工体育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职工体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涌现了大批的竞技人才,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体育大多由单位组织,以参加竞技比赛为目的,虽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但并未形成网络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并没有长期有效地建立职工健身管理体系,对职工平时的健康和健身活动进行定期的组织和督导。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职工体育一度陷入低谷[8]。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轨成功,市场经济的健康蓬勃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在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良好。企业的健康发展呼唤企业文化和企业凝聚力的构建,而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更使得企业人口成为中国人口总数中比例较大的人群。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8年中国的职工人数以平均每年0.3%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职工人数已经达到了1亿1千5百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7%[9]。在这样一种形式下,企业不仅是发展经济实力、促进国民生产总值提升的阵地,同时也成为度量和发展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平台。企业人口数的激增使得职工这一群体的健康情况以及健身活动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全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参数和杠杆。职工体育发展的好坏可以说是关乎国家大计的事情,更是关乎未来全民健康水平的大事。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占全国人口总数如此之大的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职工的健康水平显然会成为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影响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

企事业单位要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使得健身观念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个职工思想意识深处,激发其健身热情,并有效地将健身和体育活动融入到企事业文化中来,形成良性的循环。以职工体育的发展为平台,可以切实有效地带动社区体育和其他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

3 农村体育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关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农业人口达7亿1千3百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3.4%[10]。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农民进入城市,但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仍将生活在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就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农民的健康状况、健身工程的实施程度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问题,更是涉及未来人口素质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政治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都确立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地位[11],明确了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体育既是发展体育强国、增强国民人口素质、提高整体文明水平的需求,同时也是衡量体育强国的重要参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首要解决的是健康和体质问题。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体育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的南方发达省份,很多农村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健康和健身管理体系,这些经验值得学习,但鉴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不能一刀切和盲目模仿。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广大农民健身意识的提高。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场地和设施匮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健身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原因。因此,农村体育设施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场馆和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较为充足的硬件设施,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机制,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12]。

4 社区体育与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发展的战略关系

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17.5万个[13]。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形式。

社区体育是指以居民居住的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所在辖区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为基础[14],以居民的普遍健康需求和健身需要为指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以增进居民体质、增强健身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学习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区域性体育活动。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将转化为“全民健身”社会化的管理体制[15]。在这种大形势下,社区体育的功能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掘和发挥。

社区体育是与职工体育并立的一种群众体育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健身模式。它的特点是容易组织、便民利民、形式多样、自主自愿。社区体育和健身工程的另一大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它能有效地缓解医疗体系的压力,从根本上帮助控制和缓解很多老年病和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而社区的常住人口大多是老年人,通过社区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健康和健身讲座和活动,并协助社区医院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开出健身处方,既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又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其控制、监督和防止疾病。另一方面,很多由于健康理念和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慢性病和所谓“现代文明病”也可以在健康理念的渗透下逐渐改善,通过社区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打造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将成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缓解社区福利压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不二法门。

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老龄化问题、医疗问题和福利问题不仅是政府所关注和必须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同时也代表着体育工作者今后工作的指向。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改善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政府减轻压力,社区体育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在国家支持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的理念下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社区要逐步建立起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和健身活动中心,培养壮大一支有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面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使社区居民可以科学合理地逐步提高健康水平。因此,社区体育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网络化是其今后工作的重心。

5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全民健身必将成为体育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心。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同时,农民的健康和健身状况也是改善我国人口质量的工作重点。职工体育和社区体育应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开启并打造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实现体育强国的新纪元。

标签:;  ;  ;  ;  ;  ;  ;  

体育强国建设与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实现的理论思考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