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研究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64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性急诊急救护理和整体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率达84.38%,护理满意度评为(81.602.48)分,均低于实验组[100.00%、(95.652.8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救时间为(37.304.60)min,长于实验组[(19.30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极有效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对急救时间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因而该急诊护理模式值得推行应用。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科;危重症患者?
急诊危重症大多存在病情危重、发展变化迅速等特点,故此及时抢救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赢得更多有效救治时间和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而急诊急救护理水平对此则有甚为显著的干预作用,因此落实好急诊急救护理工作,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与其病情的改善尤为重要[[1,2]。既有研究已提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够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水平,使急救护理效果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中,笔者为评估该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对64例我院急诊急救的危重症患者实施了对照观察,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治疗的危重症病例中选取64例,按随机原则平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59.38%),女13例(40.63%),年龄22~80(48.85.6)岁,发病至入院开始抢救时间0.5~10.8(5.72.4)h,疾病类型:严重创伤1例(3.13%),脑血管病16例(50.00%),心血管病5例(15.63%),呼吸系统疾病10例(31.25%);实验组32例,其中男16例(50.00%),女16例(50.00%),年龄19~81(49.14.7)岁,发病至入院开始抢救时间0.47~11.0(5.92.1)h,疾病类型:脑血管病19例(59.38%),心血管病7例(21.88%),呼吸系统疾病9例(28.13%)。对上述资料进行成组比较,其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急诊急救护理,即迅速分诊、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协助急诊医生提供抢救,并做好动态生命体征监测与后续治疗护理等。实验组采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措施[3,4,5],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诊护理:
根据急诊重症患者个人实际情况提供院前急诊护理服务,急诊科护士要同赶赴现场的救护人员保持联系,以便于提前了解现场急救实况,同时在转运至医院过程中还应电话了解急救患者的基本资料,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病情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预计抵达医院时间等,做好急诊抢救准备工作,以赢得更多的临床抢救时间。
1.2.2分诊处理:
取得重症急诊患者详细信息后立即安排好急救床,快速完成推车、药品、氧气以及其他急救物品的准备工作,当患者到达后接诊护士马上检查判断病情,急诊为重症病情包括危急类、重症类两类,其中危急患者以达出血、休克、呼吸骤停和重度中毒等为主要表现,生命体征不稳,而重症类患者以严重创伤、外科急腹症以及心梗等病症为主,病情变化快,有潜在危险。仔细判断病情后由经验丰富的急诊护士根据危急重症分类标准分诊,随后根据分诊结论做好相应急救准备工作。
1.2.3临床急救辅助性护理:
当开始急救后为保呼吸畅通要马上为患者吸氧,将其静脉通路迅速地组建起来,并快速而妥当地准备好急救所需药物等,认真检查生命体征,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妥当,若有异常要立即报告给医生,同时急救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医嘱配合急救医生施救,保证无菌操作,以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1.2.4全程陪同护理:
急诊护士应先借助电话与相应的辅助检查科室取得联系,在确认该检查科室人员到位且准备好之后陪同护送患者到该科室接受检查。抢救成功后把急诊患者转送到专科病房,期间急诊科护士需要与该病房责任护士做好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即可签上各自姓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危重症患者急救成功率,同时借助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对两组急诊护理工作实施评分,其分值与患者家属满意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加以分析,为计量资料提供t检验,为计数资料提供2检验,有显著差异的黄金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危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对比
如表①所示,对照组、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84.38%(27/32)、100.00%(32/3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诊科是现代医院救治各类危重症的主要场所,鉴于危重症病患病情的危、急、重等特点,该科室对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成功救治率,减少其患者死亡,改善其预后。大量调查研究显示[6,7],急诊危重症的抢救效果直接关系到其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急诊急救各种危重症疾病患者过程当中,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要分秒必争,为争取宝贵的有效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全力以赴,一旦急诊工作中有出现纰漏,就将延迟对危重症病患的抢救时间,影响其急救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其生命造成死亡的后果。此次研究表现,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相比普通的急诊急救护理更能够改进急诊急救效果,经初步分析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急诊临床日常开展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常有科室内职责不明确、信息联系不密切以及分工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此类问题都能够影响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时间效率和最终效果。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从始至终贯穿于急诊科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全程,除必要的专业急救团队现场急救外,还尤其重视入院前的急救以及信息联系、急救准备,使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后所需要的救治措施能够更快、更及时得到实施,并且详细而高效率的分诊能够使急诊科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精确判断评估其病情,进行危急与重症分类,使建立静脉通路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均能快速落实,从而帮助急诊科医护工作者以往的被动急诊抢救工作转为主动,迅速采取争取急救措施,而这在最大限度上为危重症患者争取到了珍贵的抢救时间,降低了其死亡风险[8]。除此之外,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也对内部护理工作人员的危重症病情判断理论与专科分诊技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该模式重点强调要合理分工和明确职责,要求急诊科护士与抢救医生高效、妥善配合,促进急诊科护士集中精力、端正工作态度,从而避免在急诊科抢救工作中出现忙乱混乱甚至失误现象,切实提高急诊治疗有效率[9,10]。由此可见,整体性急诊护理模式在实施于危重症急诊后能够使急诊科急救工作实现更高精的标准化、流程化,力求避免工作失误,争夺抢救时间。在本次研究实验组实施了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后,其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救耗时量则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能够为急诊急救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急救护理工作服务,因而最终其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以,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在医院急诊科救治危重症患者工作中属于可行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能有效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工作质量,帮助急诊科医护工作者在最大限度上挽救急诊危重症病患的生命,保证其健康,使其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科室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此急诊急救护理方式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有使用价值,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 黄玲, 苏小妹, 梁琬屏,等.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17, 24(4):455-457.
[2] 田凌云. 三种预警评分对急诊危急重症患者病情预后及评估的比较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3] 苏琴, 顾琴, 黄华.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1):139-141.
[4] 韩淑鹏, 付晓丽.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20):28-29.
[5] 南丽萍. 急诊分级原则在危重病人管理中的应用[C]// 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2014.
[6] 黄燕平.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21):58-59.
[7] 刘莹莹.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5):159-160.
[8] 夏燕, 李玉凤. 全程护理在抢救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4):165-166.
[9] 苏琴, 顾琴, 黄华.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1):139-141.
[10] 顾琴, 张红, 黄华,等.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4):109-110.
论文作者:李冯艳 王斯妹 张一馨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危重症论文; 整体性论文; 急诊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病情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