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团青关系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志愿者论文,重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青团的青年政治组织身份决定了由其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政治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政治性体现为,共青团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成功地寻求到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行动逻辑,从而为构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团青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社会性体现为,共青团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多元社会对公益、利他等精神的需求。青年志愿者行动政治性的实现必须以其社会性为基础,而其社会性的具体实现形式却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其政治性的实现形式也应随之变化。另外,共青团处于中国政治体系空间内,其行动逻辑和创新举措不仅受自身发展逻辑所决定,而且还受到党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决定就是共青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内的推动性力量和合法性基础。由于社会管理创新精神与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的自身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使这一决定成为共青团通过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以重构团青关系的一次良好的契机。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思路。
一、团青关系重构与共青团行动逻辑转换: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政治功能
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判断: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后来的实践也充分展示出其内在的政治功能,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使共青团行动逻辑发生了转换,从而为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下青年生存形态的团青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青年生存形态与共青团行动逻辑:团青关系构建的内在机理
中国共青团是在党团关系与团青关系两个权力关系维度中生存与发展的。其中,党团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存续必要,团青关系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实现方式。在党团关系中,党组织是决定因素;而在团青关系中,青年是决定因素。对于团青关系来说,青年的生存形态又是青年因素中的关键。青年生存形态变化将导致青年行动逻辑发生变化,甚至对与各类社会组织或政治组织之间关系的态度也将发生变化。对于共青团来说,如果青年生存形态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曾经与之相适应的共青团组织形态变得不适应,从而使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关系在认同度和密切度上都可能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根据青年生存形态的差异性,调整自身行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组织形态。
1949年青年团重建之后,党团关系就得到完全理顺并得以牢固确立,解决了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存续问题。但是,建国之后,团青关系问题却不断被提出,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青年生存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具体来说,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使青年先后经历了单位化、原子化和自组织化的生存形态,特别是21世纪以来,这三种青年生存形态还同时并存,这就意味着青年生存形态不仅先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当前整个青年生存形态还十分复杂。为了维护团青关系,共青团就必须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使自身行动逻辑能够跟上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学雷锋活动与共青团行动逻辑:计划经济时期团青关系的本质规定
如果对团青关系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一权力关系实际上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权力主体内容,权力主体相对分量,权力运行方向和权力主体之间的认同状态等。如果青年生存形态发生变化,那么,团青关系中上述所涉及的四方面内容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维系并推动关系的紧密化,作为权力主体另一方的共青团也应该就这四方面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为新的关系内容形成奠定基础。我们将在权力关系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某一方权力主体在关系内容要素中所体现的相应特点,称为权力主体的行动逻辑。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由青年生存形态变化而引起青年行动逻辑调整时,为了使团青关系得以维系,共青团的行动逻辑也应该发生变化。青年处于某一种生存形态下,共青团就应有相应的行动逻辑。诚然,行动逻辑可以贯穿于共青团工作的各方面,其中,共青团为了倡导需要在实践中所提出的某一种典型性行动或活动,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时期的行动逻辑。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单位社会是通过政党组织建构起来的,政党组织网络成为社会的组织化基础,基层党组织成为每一单位的全方位的领导核心,而作为政党青年组织,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有着高度利益相关性,青年处于与党团组织和单位有着高度依附性的单位化状态。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1962年,团中央推出“学雷锋活动”①,这一活动在充分反映单位化青年生存形态的基础上,不仅体现了团青关系中组织在先的行动逻辑,而且也为当时社会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操作内容,从而受到了党中央和社会的一致认同。
(三)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共青团行动逻辑:市场经济时期团青关系的本质规定
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和单位社会体制衰微。在此背景下,青年的主体性得以强调和发展,同时,青年特别是职业青年更多的是通过契约方式与职业共同体发生关系,因此,青年的生存形态就呈现出原子化的状态。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内在需要一种与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生存形态和行动逻辑相匹配的机制,作为构建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要求共青团必须改变自身行动逻辑。为此,在1993年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共青团中央推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方案。青年志愿者通过招募方式产生,因此,在行动逻辑上体现为招募方与被招募者之间主体平等与双方合作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深入,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共青团一项重要品牌项目,并且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内容。这就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青年生存形态的构建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反映了新时期共青团的行动逻辑。
二、自主社会力量生成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背景条件
作为共青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构建团青关系的一个机制,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过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组织的特性决定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还必须服从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并在青年发展需要和党的建设要求之间寻求相应对策。另外,青年发展需求不过是社会发展需求在青年领域中的体现而已,社会发展同样也会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需要政党在执政方略上做出调整,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出实际上就是这种调整的具体表现。由此,社会管理新格局实际上就成为共青团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自主组织化社会力量生成与社会管理新格局提出:社会管理的创新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在社会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自主组织化力量开始大量生成。这里所谓自主组织化力量,是指由社会自身内部所形成的与传统党及其外围组织以及国家力量所推动建构的组织载体有区别的社会性组织化力量。这些社会自主组织化力量生成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导致:一是市场化孵育,市场经济一方面导致社会成员从单位化成员向原子化个体转变,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原子化个体存在着希望在自主条件下结成社会组织的内在需求,从而孵育了大量社会组织;二是全球化导入,由于西方国家具有结社传统,并且20世纪以来大量国际组织在许多国家中建立和发展,因此,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深化,一些国家或国际的社会组织就进入了中国;三是网络化推动,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网络社会,互联网特性使人们可以快速地跨区域实现组织化,这就使组织各类或松散或紧密的社会组织变得更容易了,从而使社会组织从21世纪以来呈现井喷状态。面对社会领域这些变化,党中央就决定对社会领域管理方式予以创新,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从而推动了社会领域中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化力量和个体力量之间的合作治理。
(二)社会管理新格局与共青团创新政治保障获得: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体制内理由
中国共青团兼具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使其在推动自身发展和开展各项活动时,都必须考虑其在政治空间中的合法性以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可能性。诚然,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创设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体现新时期共青团行动逻辑的构建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但是,这种组织特性决定了,要进一步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跨越性发展,同样必须考虑政治空间内的合法性和社会空间内的可能性。从现实来看,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出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体制内的政治保障,并且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也为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维度和现实内容。
三、从整合原子化青年到整合自组织化青年: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对象内容
在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还必须根据青年生存形态发展以及青年志愿者行动自身的运行规律来确定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团青关系的发展。
(一)网络社会生成与自组织化青年出现:青年生存形态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社会转型,第一次转型是由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基于制度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第二次是由互联网普及,基于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从对青年生存形态影响的角度来看,第一次社会转型使青年由依附于单位的单位化青年向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原子化青年转变,第二次社会转型使原子化青年向自组织化青年转变。关于前者我们已经在第一部分中做了说明,这里主要对后者的机理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之后,改革使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开放使全球化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市场经济在使青年成为原子化个体的同时,还带来了两方面后果,一是青年自主意识上升,二是青年基于自主意识而产生自组织化的诉求。全球化使各类以青年为服务或参与对象的跨国或国际社会组织得以进入中国。互联网普及不仅使青年自组织化诉求的落实速度得以加快,而且使青年组织化呈现出既区别于传统的西方青年社会组织,也区别于传统的中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形态和方式。这就意味着中国青年生存形态不仅开始出现了自组织化形态,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沿性特征。
(二)自组织化青年与青年志愿者行动参与主体变化:青年志愿活动的新特征
1993年共青团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当时,大部分城市青年是处于单位化青年状态下,因此,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我们不是已经有学雷锋活动了,为什么还要搞青年志愿者行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在价值观念上主体意识生成并发展,在生存形态上进入原子化青年,这就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内在特质得以体现,并由此成为共青团组织青年的最重要的机制和手段之一。顺应青年生存形态的变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所整合的青年也主要是以原子化青年和单位化青年为主,并成为整合原子化青年最有效的一种机制和手段。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社会自身还缺乏自组织力量和能力,因此,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主要由共青团来承担。然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社会自我组织能力生成之后,有相当比例的青年社会组织都是基于青年公益和志愿心理基础而诞生的,并且许多青年社会组织功能就定位在公益和志愿上。这就意味着青年志愿者参与主体在生存状态上不仅仅处于原子化和单位化状态,而且还呈现出自组织化状态。另外,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也不再是共青团一家,而是各种社会力量都在参与。
(三)整合对象立体化与团青关系重建:推动青年志愿者结构发展的政治诉求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在青年志愿活动中,只要有利于志愿精神发展、有利于志愿活动开展,不论参与主体是谁,组织主体是谁,都将受到欢迎。然而,从政治学角度来看,社会建设问题并非仅仅关系到社会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政治发展。对于中国共青团来说,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构建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具有较强政治功能。因此,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主体和组织主体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共青团能否有效调整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具体形态和实现方式,不仅关系到活动有效性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团青关系构建问题。我们认为,在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以及自组织化青年都成为参与主体,并且社会力量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的背景下,共青团必须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态和实现方式发展,其中关键之一就在于要构建一种机制,让自组织化青年以及作为其组织载体的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共青团对其整合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共青团与自组织化青年建立一种密切和良性关系。
四、从组织志愿活动到构建志愿体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工作内容
青年生存形态发展不仅导致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参与主体和组织主体的变化,而且还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形态、活动形态等也都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共青团要能达到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继续获得主导权的目的,就必须在工作理念和战略内容上进行调整。
(一)从单纯被组织到在被组织与自组织之间:志愿活动组织形态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志愿者活动都是基于参与者志愿的基础上,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获得充分体现和尊重。在组织形态上,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三种类型:一是完全个体化形态,主要是指由个人直接对他人进行志愿服务,没有与他人合作进行志愿活动;二是自组织形态,主要是指由青年自发结合形成的有组织的志愿活动;三是被组织形态,主要是指青年参与既有组织力量开展的组织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青年是由党团等传统组织化力量,或者说是由体制内组织力量来组织的,还是由社会自主力量来推动组织的,来区分被组织与自组织的形态,前者我们称为被组织,后者称为自组织。不论是从哪一角度来区分,从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其组织形态都呈现出从单纯被组织向兼具被组织与自组织方向转变的趋势,当然纯粹个体化形态也在进一步增加。
(二)从单纯集中性到在集中性与日常性之间:志愿活动开展形态的发展
从志愿活动开展的形态来看,在青年志愿者行动提出的初期,志愿者活动更多是围绕着一些重要节假日或重大赛事而集中展开。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中志愿精神的发展,虽然集中性的志愿活动依然还是主要内容,但是日常性的志愿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同。因此,从单纯集中性开展活动向集中性和日常性并重,开始成为志愿者活动的一种趋势。其中,个体化形态和自组织化形态,对日常性内容更为关注。
(三)从组织志愿活动到构建志愿体系:共青团工作内容的发展方向
社会结构变化和青年生存形态发展导致了青年志愿活动在组织形态和开展形态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论是作为构建团青关系的机制,还是作为共青团推动青年志愿精神发展的手段,青年志愿活动上述变化都要求中国共青团在工作内容上进行调整。基于目前参与者有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和自组织化青年,我们认为共青团在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时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将整合对象扩展到三部分人员,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单位化青年与原子化青年;二是要搭建将三部分都能整合进来的机制。具体来说,共青团不仅要直接面对单位化青年和原子化青年来组织志愿活动,而且还要构建相应的志愿体系将组织化了的青年整合进来,并推动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由共青团所构建的志愿体系以及志愿活动。
五、从单纯志愿活动到共青团枢纽型组织构建: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组织诉求
对于中国共青团来说,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建构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和手段,因此,根据青年生存形态变化情况来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团青关系。但是,青年志愿者行动毕竟只是建构团青关系的一种机制和一种手段,要能够将其实现最大化,不仅要在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上下工夫,还必须推动整个共青团组织形态发展。或者说,就是在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时,要自觉与推动共青团组织形态发展联系起来。
(一)志愿活动开展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疏离:一个需要纠正的现象
虽然青年志愿者行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共青团建构团青关系的一个机制和手段,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相对自主性,青年志愿者行动也是如此,一旦成为一种工作体系开展起来,就有着自身路径。不过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只是着眼于其自身,而脱离其所在的整体系统,这种相对自主性就可能只是受某一逻辑所左右而与整体发生偏离。由共青团所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以构建团青关系为诉求的政治属性和以弘扬志愿精神为诉求的社会属性。从整体情况来看,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推进过程中,这两重属性基本上能够做到相统一,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在一些地方更多地发挥了其社会属性,导致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与团的建设之间日显脱离,成为了为志愿活动而志愿活动。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没有将志愿行动与激发共青团活力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联系和组织原子化和自组织化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如果我们将前文所提到的共青团在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也一并计入,那么,这就意味着,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极端现象:一是共青团封闭性开展志愿者活动,将社会性组织力量完全排斥在外;二是为志愿活动而志愿活动,逐渐偏离了服务共青团建设的目的。
(二)从单纯志愿活动到共青团枢纽型组织构建:共青团整体性的重建逻辑
根据共青团发展的逻辑方向,针对青年志愿者行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为根本诉求,将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重要手段和机制,推动共青团构建以其为主导的、能够整合多元形态青年的枢纽型组织形态,从而达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有效统一。这就要求,在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时,必须将其与整合社会中各类志愿者组织,以及推动共青团组织形态建设和发展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推动一些志愿者组织对某类对象进行服务时,不能只是与其所在单位或直接与个人进行联系,而是应该推动志愿者组织与该对象所在共同体中的团的基层组织进行对接,使志愿服务的开展成为激活基层团组织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推动各类志愿者组织与村级团组织进行对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服务目的,还达到整合志愿者组织和激活村级团组织的目的。
六、在行动逻辑转换中实现对青年的文化引领: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价值诉求
共青团与青年之间关系的建立如果只有工具性的关系网络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团青关系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认同和信任。在构建认同和信任时,既要通过关系网络和资源支持而形成感性认同和信任,更要通过倡导社会正义而形成理性认同和信任。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共青团在倡导社会正义时,必须处理好尊重青年生存方式与倡导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这样一个既能够推动关系网络建立、又能够倡导社会正义的机制,同时还是能够将尊重青年生存方式与倡导社会正义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不过,这些内容只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潜在功能,要能够使这些功能得以实现,还需要共青团在实践中予以开发。
(一)倡导志愿精神与实现多元社会的和谐:现代政党青年组织的使命
文化哲学认为,文化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类本质对象化,集中体现为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因此,人们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其背后关怀就是对某种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认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多元化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应该受到人们尊重的,但是在一个时期的同一个社会中,要形成一种内在聚合力和一种内在和谐度,就需要倡导一种共识的价值,即一种具有共识性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条件下,价值追求必须实现尊重多元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与倡导共识价值的统一。在主体意识充分发展和社会日益多元的条件下,要能够推动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就必须克服市场经济原则所带来的原子化和功利化等弊病,倡导以公益、利他等为内容的志愿精神,而这种志愿精神也是植根于人性中的一种社会关怀意识。这种精神,除了社会成员自发提出外,还需要由国家以及其执政党予以倡导,这就意味着倡导志愿精神是共青团的一项职责和任务。
(二)在整合多元中实现对青年的文化引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共青团就提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倡导志愿精神。到目前为止,志愿者活动不仅为党中央所认可,已经成为党推动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也为社会各界所欢迎,各类社会组织也大量参与了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了凝聚社会多方共识的一种机制。不过,要让这一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共青团还必须注意到以下两方面情况,并在实践中予以切实应对。一是共青团对价值的引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区别于宣传部门或文化部门的,这些部门主要着眼于通过符号化手段推动来实现,而共青团却是符号、行动和组织全方位介入。因此,在志愿者精神倡导上,共青团除了一般号召和开展相应活动外,还必须重视组织化手段的运用。二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将会推动具有相同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青年实现聚合,而形成各类青年自组织,这意味着青年自组织就成为青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组织化形态。因此,下一步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通过相应组织网络手段,吸引或吸纳这些青年自组织参与志愿行动,从而为价值引领奠定组织化基础。
结论:由于所遵循的原则不仅与市场经济原则有着内在契合性,而且符合现代社会建构的内在需求,青年志愿者行动因此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共青团与青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和基础手段,其内在原则也成为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行动逻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网络社会生成,青年生存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整合对象上必须从单位化青年和原子化青年向自组织化青年拓展。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决策的提出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这一发展方向提供了体制内的政治合法性。为此,共青团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青年志愿行动进一步发展:一是在工作内容上,必须从强调组织志愿活动向强调构建志愿体系转变;二是在组织诉求上,必须从重视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向重视构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转变;三是在价值引领上,必须从着眼于行动本身向兼具具体行动开展和组织基础构建转变。我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能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密切团青关系重要机制的功能在新的条件下得以有效实现。
收稿日期:2013-04-15
注释:
①“学雷锋活动”体现两方面精神:一是集体主义和组织在先的逻辑,重点体现在其“党叫干啥就干啥”以及“党将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的螺丝钉精神上;二是利他主义,重点体现在其所谓“傻子”精神上。近年来,重提雷锋精神,实际上重点是开发后者,特别是将其与志愿精神连在一起时,更能看出这一点。
标签:中国青年志愿者论文; 志愿服务精神论文; 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共青团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