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尺规绘图教学的三点思考_尺规作图论文

对尺规作图教学的三个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课的过程中,不时听到有关尺规作图的内容,执教的老师各有标准,课后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更是发现对尺规作图的教学尺度与要求,很多老师认识模糊,操作随意。这个现象引起笔者的思考。尺规作图在现今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怎么教?教到怎样的程度?意义在哪里?在此和大家做个探讨。

一、尺规作图教学的“跛足”现象

现象1 教师只教作图,不写作法,缺少对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案例1 《浙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例2:已知线段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为h。

对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这个例题中的尺规作图实为基本作图之一: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这样的一个基本作图题,当然应该落实相关要求: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可是笔者在几次听课中,都见教师均只作出了图形,而未写出作法。问及理由,说不是淡化尺规作图要求了吗?问及学生对作法的表述与书写是否能掌握,学生回答:上课很少强调作法的表述,也基本没有写过作法。

其实书本在七(下)第28页,明确指出“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要求写出作法”。可见尺规作图教学并不是不要求写作法。教师在对《课标》与教材的研读上还很欠缺,没有真正领会尺规作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样的教学误区,造成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只会操作,缺少几何语言训练,不利于学生养成严密的表述习惯。

现象2 教师就题论题,不作提升,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案例2 《浙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3.1圆(2)》中的系列例、习题。

1.课本例2:已知△ABC(如图1),用直尺和圆规作出过点A、B、C的圆。

2.课本作业题2:已知A、B两点和线段a,且(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求作⊙O,使⊙O过点A、B,且半径为a。这样的圆可以作几个(要求写出作法)?

3.课本作业题4:已知圆上两点A、B(如图3),用直尺和圆规求作以AB为底边的圆内接等腰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几个?

4.课本作业题5:平面上有4个点,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有3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问过其中3个点作圆,可以作出几个圆?请说明理由,并作出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课本中安排了一系列的例题与练习,首先是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这正是《课标》新增的内容;其次连续三个问题都问及了“能作几个”,解决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分类讨论与交轨法定点。但在实际授课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教材安排的意图,对每个问题只是就题论题地讲解了作图过程,有的教师甚至没有作法分析以及作法书写的训练,很少有教师能从系列的题目设置中挖掘更深的内涵,从而渗透分类的思想、交轨的方法。

现象3 教材要求与《课标》不尽统一,教师教学中各行其是,学生无所适从。

案例3 《浙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作业题4:

已知∠α和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它的顶角等于∠α,底边上的中线长等于a。

作法分析:如图4(下页),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先作出顶角∠A等于∠α及其角平分线AP,然后在角平分线上截取线段AD=a,AD即所要求的中线。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过点D确定底边。转化为过点D作AP的垂线。

图4

听了多位教师的课,总结教师的示范作图,出现以下几种典型方法:

作法1:直接利用直角三角板的刻度线与边沿的垂直关系画出垂线。

作法2:直接利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画出垂线。

作法3:直接利用量角器画出垂线。

作法4:利用尺规“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不难看出以上四种作法中,第一种是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作法2与作法3是《课标》对垂线的画法要求,教师是依标执教;作法4的要求在原《教学大纲》上有,现在《课标》已删除。但是从本题要求出发,既然是尺规作图,那么关键的步骤当然应该采用尺规。教师是依题目的要求执教。

采用哪种作法才可行,教师们各执一词,学生们无所适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材的部分内容要求与《课标》降低与增加的部分尚不配套,造成教学障碍;二是《课标》删去了基本作图“过一点作直线的垂线”,造成很多作图题不能纯粹。

二、尺规作图教学的要求

在《课标》未作修改之前,笔者认为“依标执教”是教学的明确方向。《课标》)中对尺规作图作如下要求(括号内注释为浙教版新教材的内容设置):

1.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七(上)158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七(下)28页),作角的平分线(七(下)19页),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七(下)29页)。

2.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七(下)17页);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七(下)29页);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七(下)29页);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八(上)27页)。

3.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九(上)61页)。

4.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基本作图”板块里删去了“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要求;“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板块里删去了“已知一直角边及斜边作直角三角形”;增加了要求“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这些增减的部分,是我们教学中要加以注意的,要做到同步增减。针对误区,按照要求,认真改进教学是我们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当然,《课标》删去“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要求,缺乏对尺规作图在描述运动、直观操作、问题证明等价值的阐述,也令人遗憾。

三、尺规作图教学的意义

针对有些教师发出的疑问“作图工具这样丰富多样,尺规作图这么繁琐,还要保留吗?”笔者认为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尺规作图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四个基本作图都可以用刻度尺和量角器来完成。这也是部分教师觉得用尺规繁琐的原因。其实不然。在尺规作图中,一般步骤是:①要求学生画出草图,假设图形已作出;②根据图形分析画法;③利用尺规严格操作并写出作法;④若要求证明,就给出证明,否则就写出结论。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作图的过程,正是一个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案例4 可利用尺规作图进行“SSA”定理是否成立的探索。

已知△ABC中,∠A是锐角,求作△DEF,使∠D=∠A,DE=AB,EF=BC。这样的三角形可作几个?若∠A直角或是钝角呢?请把你得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在这个问题中,通过尺规作图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不仅直观明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格推理的能力。

2.在尺规作图中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

尺规作图和图形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课标》强调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尺规作图是实现图形运动的极佳手段。图形变换安排在七(下)第二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四种基本作图以及根据基本作图作三角形(SSS、SAS、ASA)。因此从教材逻辑体系上看,尺规作图作为图形变换的一种手段是成立的。

比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操作中,先是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的长度,再在射线上截取线段,使其长度等于已知线段,其中截取的过程,实质是以射线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于一点,其中射线的端点是所作的线段的一个端点,弧与射线的交点是线段的另一个端点。这里体现了线段的两种“运动”,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的长度,可以看做是平移,而画弧的过程,实质是旋转变换。

再如,将一个角搬到另一个位置,使用圆规直尺可以非常精确地作出来,且大小不变。这种基本的作图方法,是学生掌握图形运动的直观根据。

3.在尺规作图中渗透与强化分类思想

从尺规作图学习伊始,它就伴随着分类讨论的思想。比如:七(下)第31页的作业题5。

已知∠β和线段a、b,如图5。用尺规作△ABC,使∠B=∠β,BC=a,AC=b。

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几个?

又如前面案例2中所列的2、3、4题。

最典型的是在对等腰三角形的讨论中,常借助于尺规作图。

图5

图6

案例5 (太原市2008年中考压轴题)

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1与交于点A,分别交x轴于点B和点C,点D是直线AC上的一个动点。

(1)求点A、B、C的坐标。

(2)当△CBD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D的坐标。

(3)在直线AB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以点E、D、O、A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直接写出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对第二问的解答借助于尺规确定所有点的位置情形,直观明了,可有效防止学生漏解。

如图7,当△CBD为等腰三角形时,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以BC为底边时,作BC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AC于点

②当以BC为腰时,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C于点

图7

③当以BC为腰时,以点C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C于点

4.在尺规作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在数学文化已逐步从理念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的今天,重申尺规作图的意义,显得更为必要。尺规作图是数学文化长廊中的耀眼明珠,围绕着它,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三大难题”更是引发了无数的数学爱好者为此前仆后继。向学生介绍“三等分角”“立方倍积”“化圆为方”,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能激励学生向先哲们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如能穿插介绍“尺规作图的历史”“费马素数与尺规作图”“高斯与尺规作正十七边形”“《几何原本》中的尺规作图”等经典著作与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史素养,更好地传播数学文化;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留下悬念:“数论与尺规作图”“解析几何与尺规作图”等,鼓励学生将来更深入地钻研学习。另外,在操作与证明中,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尺规作图的简单美、精确美,这些都是数学独有的文化魅力。

标签:;  ;  ;  

关于尺规绘图教学的三点思考_尺规作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