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摘要: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主要病因。这一部分的患儿因为在神经系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困扰。因此加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并且根据发病原理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疾病的主要类型以及病理的改变作为入手点,对发病的机制展开了详细的研究,进而提出采用核磁共振的方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治疗。希望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促进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让新生儿的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儿科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存在于活产足月儿当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脑损伤类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对于患儿的生命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旦治疗不及时,那么就会对他们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也变得更加的快捷,采用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例如应用CT以及超声技术,都可以有效的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现阶段我国主要运用的技术是MRI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所以能够起到长远的预测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技术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
1、疾病类型与病理改变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有很多。从特点以及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部分性窒息、全面性窒息等。在围产期如果出现不良的事件,那么极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那么脑结构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能量代谢,并且脑血流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样一来代偿机制也就会相应的启动。脑半球血流的逐渐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对新生儿的脑部发育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新生儿脑部疾病的三种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弥漫性损伤、局部损伤以及中心皮层损伤等。有些情况下还会引发病理的改变。例如基底节坏死、小脑损伤等都会引起病理方面的改变,造成更加严重的现象,因此需要相关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2、发病机制
从发病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的明确。但是纵观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发病与二次损伤、细胞死亡这两方面的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以二次损伤为例,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分为原发和继发两个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开始能量衰竭就会造成脑组织的代谢旺盛,出现较多的耗氧量,而身体自身能量的存储不足以支撑这一代谢状况。如果脑部长期处于一种缺氧的状态,就会加速功能的衰竭,受到其他方面危险因素的影响,组织就会产生缺血坏死的症状。如果脑组织长期处于一种缺氧缺血的状态,那么神经系统就会得到释放,钙离子出现消失的情况严重,钙离子流失最终会让耗氧量变得极高,也就造成了缺氧缺血损伤,对于活跃组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另外一种影响因素细胞死亡则是将细胞坏死和凋亡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性方式。如果缺氧缺血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死亡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多元性的损伤,而第二期则是继发性的死亡。后一期的情况比较常见,并且经常是以轻度损伤部位最为普遍。
3、MRI核磁共振研究进展
常规的MRI是过去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治疗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普遍运用DTI以及MRS还有DWI等。
3.1DTI
当前可实现无创性活体大脑白质纤维研究的唯一技术便是DTI,其能够直观展现出纤维束髓鞘化程度,且白质束的绕行、走向、交叉、中断、堆挤等异常表现以及缺氧缺血性损伤导致的脑白质损伤等均可观察,故而也被用于评价脑髓鞘发育成熟度。DT为水分子弥漫的各向异性,常见的在参数指标包括RA(相对各向异性)、FA(分数各向异性)、VR(容积比),均在0~1范围内,大部分患儿常规MRI表现为中度BGT、白质病变ADC值于损伤后7d内或会升高或正常,但DTI则表现为显著下降,且由假正常化向升高过渡,中度及以上病变FA的于损伤7d内、第2、第3周下降,若将FA与ADC同时纳入计算,以辨别中度或重度,于7d内下降可视为重度,而当ADC升高或正常、FA下降时则视为中度。
3.2MRS
由于1H-MR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故而常用于该病的研究中,共振峰主要有Cho、NAA、Cr、肌醇、乳酸、谷氨酸复合物以及谷氨酰胺,患儿表现较之于正常新生儿存在明显不同,其为双峰状乳酸波,急性期到亚急性期乳酸盐升高现象出现2次,首次为损伤出现同期,或与低氧血症及厌氧糖酵解有关,二次则出现在继发性损伤期,预后多不良。MRS在该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较高,患儿于损伤后的2~8h多表现为分水岭区、顶枕区或深部灰质核处的乳酸盐升高。有报道称,MRS中6例患儿24h内均见Lac升高,结局不良的9例患儿中见7例于出生2h内表现为Lac/NAA升高,故而认为Lac的升高与不良结局关系较大,而当患儿处于亚急性期时,NAA会下降,或与更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结局有关。
3.3DWI
该技术主要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进而检测液体质子是否存在扩散行为,广泛用于损伤后的24h内,患儿早期表现有:(1)全面性急性窒息时,丘脑、基底节、背侧脑干、海马等中心灰质区与中心皮质区的信号强度明显增加;(2)部分性慢性窒息者的皮层与皮层下白质信号强度明显增加,以矢状旁分水岭区多见,ADC值的测定选择受累区,如顶部皮层、中心皮层、颞部皮层、额部皮层、尾状核、丘脑、壳核、脑干前部等感兴趣区,有报道称,患儿DWI研究中,出生48h内基底节损伤者丘脑腹外侧核ADC值显著下降,降幅为5%~30%不等,3~5d再检测时,丘脑ADC较48h内下降10%~20%,故而认为DWI与ADC图的敏感性较之于常规MRI要高,适宜早期病灶的发现。
4、结语
总而言之,因为新生儿脑病发病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更加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样才能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治疗,同时还应该做好预防方面的工作,对患儿的损伤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蔡清,薛辛东,富建华,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2(12):968-971.
[2]刘明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进展[J].中外妇儿健康,2011,17(5):80-81.
[3]郑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9例临床资料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10(16):1123-1125.
论文作者:郭锦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新生儿论文; 缺血性论文; 损伤论文; 脑病论文; 就会论文; 患儿论文; 皮层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