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时代的几个问题_古希腊论文

希腊人时代的几个问题_古希腊论文

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希腊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Hellenism”一词的含义 假如你读格罗特的《希腊史》[1],你就会发现他以Hellenism 一词来代表希腊的古典文化(古朴时代和古典时代),也就是说在此意义上与Hellenism 一词相对应的形容词就是Hellenic,中文可译为“古希腊(文化、语)的”。一般来说,时间范围是776B.C.——323B.C.[2],地理范围则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琴海诸岛屿,以及希腊本土[3]。另一方面,当你看德罗依森的《希腊化史》[4]时,你会发现德罗依森在使用Hellenismus(德文,相当于英文Hellenism)时,与格罗特所有Hellenism一词的含义完全不同。换句话来说,在德罗依森眼中,与Hellenism相对应的形容词是Hellenistic,中文可译为“希腊化的”。[5]一般来说,时间范围是323B.C.——30B.C.,地理范围则是整个希腊化世界。[6]然而,在另外一些史学著作中,Hellenism一词在这两种意义上则被作者不加区别地交替使用,这极易引起混乱。如比万的《塞琉古王朝史》[7]、利文斯顿的《希腊天才及其含义》[8]就是如此。更有趣的是,在阿·汤因比的著作中,他把此词的含义大大扩展了,认为Hellenism 一词所包括的时间范围应该从公元前2000年代末期到公元7世纪。[9]

Hellenism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要想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很难的。首先,我们来看希腊一词的来历。希腊一词是Hellas的中文音译,而Hellas来源于Hellene(希腊人),Hellene又来源于Hellen(赫楞)。赫楞是丢卡利翁(Deucalion)和皮拉(Pyrrha)的儿子, 希腊人的祖先,希腊一词即从他而来。根据古老的神话,无数年以前,奥林匹斯山上的大神宙斯发洪水摧毁邪恶之界,丢卡利翁和皮拉是仅有的幸免于难的两个人,是他们繁衍了希腊人。[10]Hellenes是古希腊人共用的自我称谓,[11]其意为“Hellas的居民”,而Hellas一字则是希腊中部弗西斯(phocis )地区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位于温泉关附近安西利(Anthela)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神殿与位于德尔斐的大地女神、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殿,这些地方都是倍受希腊人崇敬的场所与人们领受神谕的至圣之处。这两处神殿一直由相互毗邻的12个希腊城邦管理,这个“近邻同盟”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在希腊世界赢得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使得那些起初并不是这个近邻同盟成员的一些重要城邦,都争取获得代表席位。随着“近邻同盟”的扩大,Hellas和Hellenes称谓的使用也广为扩展,直到公元前7世纪这些称谓成为整个希腊地区的标志为止。[12]

一般认为Hellenism是从Hellene(希腊人)一词衍化而来。起先,它意味着古代希腊人特有的品格、思想、方法或行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中文可译为“希腊精神”或“古希腊文化”。这种古希腊文化的基础根植于古希腊人共同的视野、共同的思想抱负、共同关切的事物和共同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例如,在个别希腊城邦中用本地方言创造出来的诗歌——《荷马史诗》——很快便成为所有希腊人共同的财富。后来,这个词不再特别指种族血缘,而是指对古希腊语言、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风格等的吸收与仿效。在犹太人中间,Hellenism 逐渐变成了异教(Heathenism)的同义词,这特别适用于基督教早期阶段那些在殖民地或被流放的讲希腊语的犹太人。[13]到了近代,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依森(1808—1884)又赋予Hellenism以新的含义,并把这个概念局限在文化领域。强调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希腊世界之文明广泛传布和影响于东方,把希腊——马其顿征服者描写成为传布文明的积极因素的体现者,他们把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进而与亚、非诸国固有文化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以东方的“消极的因素”为背景的。在此意义上Hellenism 一般中译为“希腊主义”或“希腊化”。[14]从此以后,西方历史学家不像以前那样完全用雅典的眼光来看希腊,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雅典帝国倾覆以后的时期,即希腊化时代(The Hellenistic Age)。随后史学界对希腊化的概念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有的人坚持德罗依森的说法,认为是希腊文化在东方的扩展;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混合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在内的新的文明;有的人认为是纯希腊文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有的人认为这是同一种希腊文明在新的条件下修正的结果;[15]还有的学者认为,希腊化是地中海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6]

多数古希腊史书只写到亚历山大时代之原因 德罗依森之前的历史学家(近代意义而言)写古希腊史,一般只写到亚历山大东征(334B.C.—323B.C.)或最多写到146B.C.罗马人毁灭希腊之科林斯而在希腊确立统治为止。这方面突出的代表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格罗特。他的长达12卷的《希腊史》起自传说时期,终于马其顿亚历山大之世;以776B.C.作为希腊信史的开端,严格地区别了希腊神话与希腊历史。格罗特在政治信仰上是激进党人,他力主雅典式的民主,反对王政死硬派。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亚历山大之后,希腊的政治活动变得狭窄而且堕落了——再也吸引不了读者,或者说再也不是世界主宰了……整个来说,从公元前300年起,到罗马吞并希腊这段期间,其本身并没有很多兴趣,其价值充其量不过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先前几个世纪的历史罢了”。[17]在这部书的结尾,他又写道:“从亚历山大以后不但希腊的政治自由和独立行动开始熄灭,而且多产的天才也开始枯萎,公元前4世纪在柏拉图和德谟斯提尼身上展示出来的完美的文学和秀丽的修辞也每况愈下”。[18]这位崇拜雅典民主的战士不愿意再往下写了,古希腊历史便到此为止了。他把亚历山大看作一个不懂得希腊的蛮族人,仿佛薛西斯或大流士那样,故而在这里突然中断了他的叙述。

格罗特是一个“雅典中心主义者”,他的一切都是以雅典为转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毁灭了整个希腊世界的自由,黄金时代的雅典结束了。曾经属于希腊的光荣,从此以后暗淡了,黑暗笼罩着希腊。时隔不久,马其顿的腓力当权,决定了希腊世界的命运。在格罗特心目中,马其顿人除了有一层希腊文化的皮毛之外,基本上还是野蛮人,他们和雅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紧接着的亚历山大时代在古希腊史中构成了一条重要的分水岭。格罗特认为,后亚历山大时期(即希腊化时代)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时期,根本不值得去研究。格罗特这种观点,对后来希腊史的研究是有很大影响的。其实,古希腊文明并没有衰落,它只是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而在空间上大大扩展了,其结果造成了分享希腊先进文明的社会集团大大扩展了,文化中心增多了。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了。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都热衷于奖掖希腊文明,在整个亚历山大帝国中,到处都分布着希腊的剧院、希腊的庙宇、希腊的艺术与文学、希腊的商业、以及希腊的城市。这些新的希腊城市逐渐取代了雅典的文化中心地位(这时的雅典从哲学、戏剧意义上来讲还是一个文化中心),而成为新的希腊艺术、文学和科学的中心。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即: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19]从广义上来讲这并不是古希腊文明的衰落,只是古希腊文明向外辐射,相对消耗了自身的元气,从而迈向完成古希腊文明使命的第一步罢了。不过这些被希腊文明辐射的地区,在那些以雅典为中心的人看来是“蛮族”地区而已。尽管这些地区在文学、艺术、科学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大,尤其是自然科学,但“雅典中心主义者”还是有视无睹。格罗特本人也没有或者说也不愿看到这种情况。

其次,古典时代晚期的希腊作家大都认为,晚期希腊文化成就未能达到公元前5—4世纪的高度,古代希腊文明最辉煌的时代是伯利克里时代。随后的罗马人也接受了这种观点。随着希腊——罗马文明在欧洲的传播、欧洲大陆自然也采纳了这种观点。[20]他们认为,在这个时期“整个欧洲没有产生任何可以同雅典和爱奥尼亚的创造性时期的作品媲美的富于个人天才的作品。”[21]由此可见,现代人大都不能公允地对这一时期作出评价。虽然希腊化时代有名可查的学者达1100多人,[22]但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仅有少部分保存下来,这就和伯利克里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仅凭这些有限的证据过份地指责一个时代就未免过于苛求了。无论如何,现代人的趣味是在贬低晚期希腊的气氛中形成的。

多数史学家写古希腊史喜欢以亚历山大作为结尾,也许有它的客观原因。亚历山大以后广阔而复杂的希腊化世界使人们很难把握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广袤地域不仅有三大君主国——马其顿、塞琉古、托勒密,而且还有100多个在很大程度上相对独立的城市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自身利益不断互相结盟来反对对手,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况且各地区,各民族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诸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在历史上又都有各自独立的传统,更使这一历史时期扑朔迷离,让人们很难作出综合的研究。[23]

希腊化之内容 所谓希腊化是指“在323B.C.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的3个世纪里,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其结果产生了所谓人类大同(Ecumene)的思想。一个人,不管他住在哪儿,只要他讲希腊语,分享希腊人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就被认为是希腊人(Hellene)。一种新的共同希腊语(Koine)流行于世”[24]。但是,如果把这个概念的内容归结为希腊——马其顿的统治和希腊文化向东方扩展,而忽视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那就错了。事实上,决非是希腊单纯地影响东方。早在希腊向东方进行大殖民(约公元前8—6世纪)前,希腊和东方就处于密切的交往中,结果导致希腊和非希腊文化的融合。由于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很多文化中心,像公元前2500年或以前,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就出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到亚洲西部和埃及更繁荣的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所以,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里的若干故事,在亚洲文化中早就有所反映[25]。就是荷马本人,古代记载也肯定他出生于希俄斯岛、或小亚细亚的士麦拿。早期的著名的希腊诗人阿基洛古(Archilochus )是帕洛岛(Paros)人,萨福(Sappho)和阿尔喀俄(Alcaeus)是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利尼(Mytilene)人;希腊另一个诗人,公元前8世纪末的赫西奥德,自称祖籍是小亚细亚的库墨。他们的诗作代表“希腊文艺创造的已经很高的发展阶段”[26]。此外,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学派,都是出现在小亚细亚沿岸;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可斯(Kos)人;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也是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的萨摩斯岛,思想成熟后才移居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创立该学派的[27]。这些人物及其成果,所以不是出现在希腊本土,而是出现在小亚细亚城邦,其原因正象历史学家奥姆斯特德揭示的那样:这里“处在东方思想的洪流中。”[28]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而希腊化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和东方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不是简单地“合并”。亚历山大曾企图把希腊人和波斯人合成为一个新民族,然而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希腊——马其顿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固有的东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可以说希腊化是东西方文化汇合的产物;或者如罗斯托夫采夫所认为的,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复合成的一种新文化。[29]但如果把这种新文化,只看成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简单的融合,将是一种极肤浅的观察。因为在东方世界,各国并没有丧失他们自己固有文化的特色。这就是说,希腊化文明,一方面具有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以各地域为特色的差异性。例如,我们可以把希腊化文明按地域分成:希腊化安那托利亚文化、希腊化叙利亚文化、希腊化埃及文化、希腊化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希腊化伊朗文化、希腊化犹太文化、希腊化安息文化、希腊化大夏文化等等。此外,在更远的东方又有希腊化印度文化——犍陀罗文化,[30]在更遥远的西方也有希腊化罗马文化——希罗文化。[31]

希腊化之空间 亚历山大东征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欧亚非三洲建立了一个面积达200万平方英里(约合518万平方公里)[32]的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其范围西起西西里、希腊、马其顿一线,东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南及尼罗河第一瀑布,北界小亚细亚、高加索、里海、药杀水一带。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取得迅速而巨大的成功,是和他采取的一系列比较温和的政策分不开的。比如亚历山大和他的一万名士兵都娶了亚洲的妇女;这位征服者开始穿起了细软的东方衣服;依照东方专制君主的方式,要求进谒者吻他脚下的尘土;他下令让三万名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武器等等,企图调和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一点,著名的英国希腊史学者伯里曾提示“亚历山大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帝国概念,在这个帝国中,亚洲人不应该受到欧洲入侵者的统治,欧洲人和亚洲人,同样应该平等地受到一个君主的统治,对希腊人和野蛮人的区别不加考虑;波斯人和马其顿人都要把这个君王看作是自己的国王。……打破了西方和东方之间的藩篱。”[33]

但是这个新帝国只是一些没有统一经济基础的国家的组合,是一个暂时性、不稳固的军事联合。其中,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希腊城邦,和半开化的马其顿就大不相同;拥有悠久文明和几乎凝固的复杂管理制度的埃及等,同处于半游牧部落所居住的波斯东部地区也大不相同;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等两河流域富庶的、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同波斯和印度的人烟稀少的地区,更是大不相同。结果,随着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他所建立的世界性帝国也就陷于瓦解。他的继承者之间,出现了激烈的冲突。

亚历山大于332B.C.驾崩后,继承者们在帝国首都巴比伦开会。结果,拥立皇弟腓力三世及即将出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同时为帝,并且公推先帝的亲信部将帕提卡斯为摄政王辅佐二幼主。亚历山大帝国是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就暂时由帕提卡斯任命六大总督分区统治。

在最初一年之内各将领之间倒还相安无事,可是他们都以亚历山大的“继承者”自居,根本不愿服从摄政王帕提卡斯的号令,而分别据地自雄,并且也都有进而统一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野心。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经过301B.C.伊普索斯战役和281B.C.库鲁佩地亚(Corupedion)战役之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基本定下来了。试看下表:

国名马其顿王朝

塞琉古王朝

托勒密王朝

起迄时间 276B.C -168B.C. 312B.C.-65B.C. 321B.C -30B.C

开国者安提柯·贡那特 塞琉古托勒密

国都 培拉城

塞琉古城,亚历山大里亚

后迁至安条克

统辖地 马其顿(希腊是其 波斯、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巴勒斯坦

势力范围) 叙利亚 排尼基

面积 7万平方公里 350万平方公里 120万平方公里

(包括海外属地)

人口300-400万之间3000万1000万

(上表根据V.Ehrenberg的The Greek State;B.C.塞尔格叶夫的《古希腊史》等书中所提供的资料综合而成。关于三大王朝的面积和人口各家说法不同,由于太繁杂本文所采用数字未——注明出处。)

这些“继承者”的将领们经过44年(323B.C.—281B.C.)的混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把亚历山大一手建成的统一世界大帝国,打得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到这时才第一次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逐渐形成三个各据一方的势力,由马其顿王朝、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三分天下,与欧亚非三洲的传统划分不谋而合。各王国都开始从事内部的建设,并且本着亚历山大的世界政策,传播希腊文明,融合东方文明,而完成了西方文明史上光芒四射的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任务。

在希腊化时代,除了三大王朝王国外,还有很多独立的小国,也在希腊化世界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希腊化文明不可忽视的部分。其中主要有帕加马王国(241B.C.—133B.C.),它的面积在187B.C.时约为18万平方公里[34],其范围包括小亚细亚最文明的地区:弗里吉亚、密细亚、吕底亚、庇西狄亚和潘菲利亚的一部分。另外几个希腊化小国分别是犹太王国(142B.C.—63B.C.)、巴克特里亚大夏王国(250B.C.左右—140B.C.),安息王国(247B.C.—A.D.226)等。

希腊化国家打破了过去狭隘的城邦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加强了东西方之间融合。但到了公元2世纪中叶,这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危机日益尖锐,经济衰退,阶级矛盾上升。罗马则利用这个时机,使自己繁荣和强盛起来,并采取分化瓦解等手段各个击破,消灭了这些国家,把它们悉数纳入自己的版图。

希腊化之时间 关于希腊化时代的起迄时间,国外学术界歧异很大,不下十余种。大致如下:

1.以公元前359年腓力称王为起点,到公元前281年继承者混战结束,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为止。[35]

2.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为始,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罗马干涉希腊化世界内部事物为止。[36]

3.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为开端,到公元前133年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三世(约170B.C.—133B.C.)去世时,把整个王国赠给罗马为止。[37]

4.以公元前301年易普索斯战役后诸将领基本保持势力均衡为始,到前30年罗马灭亡埃及为止。[38]

5.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开始,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占领亚历山大里亚为止[39]。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贝尔纳认为是300B.C.—A.D.200[40]。杜兰特认为是323B.C.—146B.C.[41]等等。但大多数人都以前338年喀罗尼亚之役、或前334年亚历山大发起东征、或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为希腊化时代的起点,以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

所谓希腊化的“化”,《辞海》(89版)定义为:“表示转变成某质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前8—6世纪的大殖民时代起,就开了希腊影响的时代,而以文艺复兴为其高潮。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影响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减弱,但它仍在现代艺术家、思想家和作家中有着强烈的影响[42]。如果以这种态度来考察希腊化,就失去了德罗依森的本义。“希腊化世界是由亚历山大东征而造成的世界,只要由此分裂而成的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希腊人在这些国家的一切生活中还在起着主导的作用,那么,希腊化世界也就始终存在”[43]故本文认为希腊化时代应起于323B.C.亚历山大去世,结束于30B.C.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为宜。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将338B.C.—323B.C .定为希腊时代(The

Hellenic

Age )向希腊化时代(TheHellenistic Age)的过渡时代。

以上各种观点虽不相同,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事实:这就是希腊化时代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式,使它们合而为一。现在,人们首次想把整个文明世界当作一个单位——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起先希腊——马其顿人是以征服者和统治者身份去东方的,他们强制推行希腊化模式。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发生了变化,使随后产生的希腊化文明成为一个混合物,而不是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植物。最后,东方的宗教也传播到西方,大大地促进了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性转变。

希腊化时代内部大致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学、哲学、文学及国家政体形式诸方面的扩展和创造阶段。主要是西方对东方的影响;第二阶段是创造冲动消耗殆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表现了倒退的阶段。到最后,罗马在摧毁了希腊化的国家制度后,才终于被迫代替它成为希腊文化的旗手。[44]希腊化时代在罗马内战中结束了,罗马帝国所建立的文化属于希腊——罗马性质,而且罗马世界和希腊化世界几乎是二条平行发展主线,所以一般不在希腊化时代内讨论罗马文化。这二个阶段一般以公元前146年罗马毁灭希腊科林斯为界,前期是上升阶段,后期是下降阶段。具体来说希腊化时代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继承者战争阶段(The Diadochoi.323B.C.—280B.C.):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和希腊化国家建立阶段。 其特征是混乱与屈服。

2.创造性阶段(280B.C.—146B.C.):是各希腊化国家文化大发展阶段。其特征是各希腊化国家之间力量大体上平衡、社会相对稳定、希腊文化和希腊生活在各方面广泛地传播,自然科学得到高度发展。以希腊因素影响东方为主。

3.衰落阶段(146B.C.—30B.C.):这个阶段由于东方帕提亚和西方罗马的兴起,希腊化世界遭到干涉,无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呈下降趋势。其特征是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弥漫开来。以东方因素,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影响及于西方为主[45]。开始,东方的反动还未形成高潮,希腊文明向远东和西欧二个方向的推进,其势未衰。但当罗马之鹰除了给当地保留了徒有其名的城邦主权外将一切都摧毁的时候,希腊文明的真谛也就烟消云散了。在古典文明的发源地只剩下傀儡政治的外壳,人烟稀少的乡村,穷困的城市贫民,以及一种优雅而精美的文化。即使这残留的文化也不再谈论真理、美、自由以及希腊人曾经最自然和精采地表达过的理想,而不过是为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寻求聊以度日的生活方式罢了。

总之,希腊化过程就其性质和结果来说都是双重的。各地区和各部落之间的差别大大缩小,从前的宗教、城邦和公社的闭关自守性的逐渐(虽然远不是普遍)克服,经济和文化联系的扩大,都是与征服这一事实分不开的。希腊化文化促进了希腊哲学和希腊艺术的最杰出成就的传播,促进了东方和希腊之间的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主要是上层阶级的文化,下层群众仍然顽强地保持着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虽然说宗教混合现象也曾得到广泛的发展。

注释:

[1]G.Grote,History of Greece,London,12vols(1846—1856)。

[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缩印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P.812。

[3]J.Reither,World History,MacGrao—Hill Book Company,1973,P.69。

[4]J.G.Droysen,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 ed .2, Gotha,1876—1878。

[5]所以要区分Hellenic 与Hellenistic, 原因在于国内有的译著忽视了这点。如商务印书馆在1986年出版的美国学者乔治·霍兰·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一书中, 译者就把M . Rostovtzeff 的The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W.W.Tarn的Hellenistic Civilization,W.S .Ferguson 的HellenisticAthens分别译作《古希腊世界社会和经济史》、《古希腊的文化》、《古希腊的雅典》等。这是不正确的。见该书PP.163,165,176等。

[6]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vol.8(knowledge inDepth),ed.15th,1977,P.376。

[7]F.R.Bevan,The House of Seleucus,London,1902。

[8]R.W.Livingstone,The Greek Genius and its Meaning tous。

[9]A.Toynbee,Hellen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P.1。

[10]参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Oxford,1953,PP.410—411,“Hellen”和“Hellenes”条目。

[11]古代作家一般认为Hellas位于北部希腊,如荷马认为这一地区位于帖萨利(Thessaly)南部;亚里斯多德认为这一地区在埃皮鲁斯(Epirus);汤因比认为这一地区位于中部希腊的弗西斯。本文取汤说。另, 据现有材料看,

Hellenes 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诗人Archilochus的作品中。参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Vol.30, ed.3,Macmillan,1982,P.392;阿·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P.217。

[12]H.Judge , Oxford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WorldHistory,Vol.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8。

[13]W.Fairweather,Jesus and the Greeks,Edinburgh, 1924,PP.34。

[14]国内外学者大都认为是德罗依森首创“Hellenism”一词。 如德国1974年出版的Meyers Enzyklo—disches Lexikon第11卷,P.677,Hellenistische Staaten辞条中;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二卷,上册,三联,1960,P.312等都持这种说法。 其实此词并非德罗依林首创,他只是赋予此词以新的解释罢了,因为此词至少已于1609年出现了。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7卷P.121,Hellenism辞条中认为Philemon.Holland(1552—1637)于1609年翻译Ammianus·Marcellinus的Roman Histories时使用了该词。

[15]W.W.Tarn:Hellenistic Civilization,ed.2, London,1930,PP.1—2。

[16]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P.991, “希腊化时代”条。

[17]转引自M.M .Austin , The Hellenistic World fromALexander to the Roman Conque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vii。

[18]转引自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2,P.675。

[19]海斯:《世界史》上册,三联书店,1974,P.182。

[20]M·Hadas,Hellenistic Culture,New York,1959,P.2。

[21]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P.104。

[22]W.W.Tarn,Hellenistic Civiliation,London,1930,P.238。

[23]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请参阅W.Durant , The Life of Greece,New York 1939 P.537。

[24]The Encyclopedia America,vol.14,1985,P.70.“Hellenism”辞条。

[25]A.Toynbee,Hellen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2。

[26]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P.201。

[27]R.R.Palmer,Atlas of World History,New York, 此书P.32中有幅希腊学者分布图,举凡在古希腊文明史上作出一定贡献的,均可在该图中找到他的出生地及生活年代。

[28]T.A.奥姆斯特德:《波斯帝国史》,P.208; 转引自范明生:《晚斯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P.15。

[29]伯恩斯也采纳了这种观点。参阅《西方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7.P.264。

[30]关于“犍陀罗文化”是否接受了希腊化的影响,这个问题是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是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看有争论而模糊的年代而定。如果犍陀罗文化”的年代是公元前一世纪,它对印度雕塑的影响一般说是难于否认的,但如果它是公元一或二世纪贵霜宫廷的一处现象,它就只能算作已经确定的风格的一种第二等混合物。之二是由于学者们的民族自豪感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参阅W.H.Mcneill,The Rise of theWest,Chicago,1962,P.330。

[31]伊迪丝·汉密尔顿认为“希腊罗马文化”并称实属虚枉。“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希腊、罗马世界具有共同的特征。其实这是神话式的虚构。”因为“当领导地位从希腊转移到罗马的时候,希腊的思想、科学、哲学、数学以及对于世界本质及其各种形式的执著研究也就终止了许多世纪。而上述各领域的研究正是希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标志。”参阅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P.5。

[32]V.Ehrenberg,The Greek State,Oxford,1961,P.141;J.F.C.Fuller也认为帝国的全部面积约200万平方英里, 约等于今日美国的三分之二,所辖人口约5000万。参阅Fuller:《亚历山大新传》,纽先钟译,P.54。

[33]J.B.Bury,A History of Greek to death of Alexanderthe Great,New York,1937,P.771。

[34]V.Ehrenberg,The Greek State,OXford,1960,P.142。

[35]J.Hammerton,The Illustrated World History,New York,1937,P.80。

[36]J.H.Greakr,A Brief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ed.4,New York,1982,P.102。

[37]A.G.Mazour,A World History,1971,P.127。

[38]Calton,Ancient Civiliation,New York,1936,P.332。

[39]W·施泰因:《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经济和生活分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P.14。

[40]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P.121。

[41]W.Durant,The Life of Greece,New York,1939, PP.xi—xv。

[42]New Age Encyclopedia,Lexicon Publications,Inc.1979,vol.8,P.385,“Hellenism”条。

[43]M.Rostovtzeff,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the Hellenistic World,Vol.I,Oxford,1941,P.v。

[44]W.W.Tarn,Hellenistic Civilization,ed.2,1930,London,P2。

[45]这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文明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底子很薄。参阅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PP.244—245。

标签:;  ;  ;  ;  ;  ;  ;  ;  ;  

希腊人时代的几个问题_古希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