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动物词汇的形象迁移论文_李莎

洛阳方言动物词汇的形象迁移论文_李莎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 要:洛阳方言中由动物词汇方言,使用者在使用这类词汇的时候,将动物的形象内涵迁移至被描述人的身上,将内涵意义进行由此及彼地转化传达。本文主要讨论洛阳动物词汇的构词特点、内涵意义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洛阳方言 动物词汇 形象迁移

方言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心里机制等影响而形成,是不同地区习俗的写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动物词汇是人与动物在共同生存过程中,人类通过观察,基于经验而形成的词汇群体。动物词汇包含隐喻、认知迁移、形象映射等语言特点。

洛阳方言中有大量动物词汇,即使用动物构成词汇来形象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感情,并借用动物身上的某些特征来赋予接收语言者某一特征,从而实现一种经验或思维到另外一种经验或思维的迁移。在感情上,使用此类动物词汇的人可以达到询问、怜爱、戏谑、训斥、责骂、恐吓等效果。大部分动物词汇带有贬义色彩,与自古以来认为人为万物灵长,其余皆为牲畜,等级低下有关。

动物词汇构造特点与内涵形象

洛阳动物词汇按词性分类有:名词、形容词和语气助词。其中,名词最多,有些词汇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名词,语气助词次之。动物词汇将人们经验中对不同动物产生的印象特征迁移到人的身上,将抽象化的认知具体到动物身上。部分动物词汇借用了动物的外形特征,如:马脸,人们认为马的脸部线条比较长,因此用来形容脸长的人。部分动物词汇借用了动物的秉性特征,如:恶狗,狗中有性情狂躁者,比如脾气凶恶之人。

形容词+动物+儿化音:洛阳方言中这一类构词法构成的动物词汇比较多,其中形容词赋予词汇某一特性,借用该动物的特点充实词汇,儿话音是洛阳方言中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些词汇有:“赤肚猴儿”、“憨斑鸠脸”、“浪荡鸡儿”、“黑狸猫儿”等。

“赤肚猴儿”:形容词,意思是没穿衣服,多指幼童。例句:哎呀,看你赤肚猴儿,丑不丑(丢人不丢人)?赤,形容词,有光着,露着的意思。猴子,名词,动物名,河南地区自古以来有耍猴人,新野县是耍猴文化的发源地。耍猴戏中猴子多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偶尔不穿衣服表演也会引来笑声不断。且猴子有活泼淘气的形象,故此随着文化的发展,赤肚猴儿就被人们用来谐谑一些不穿衣服在外玩耍的幼童,也带有怜爱的情感色彩。河南儿歌中有这样一首:赤肚子猴儿,卖洋油,洋油撒,拍着屁股回老家”,欢快并带有引人发笑的乐趣。

“憨斑鸠脸儿”:名词形容词皆可,意思是傻傻的、憨憨的、呆呆的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句:整天在家仰着你那憨斑鸠脸,就知道看电视。多用于长辈训斥晚辈憨傻宅于家中,不思进取。成语中有“鸠占鹊巢”,指不做事情,却坐享成果。斑鸠在文化中有不劳而获的形象,在洛阳方言中演变为懒惰。

“浪荡鸡儿”:形容词,意思是整日在外玩耍,不误正业,不着家的人。例句:看你整天在外面晃啊晃,跟个浪荡鸡儿似的。使用的语言环境多为母亲训斥孩子在外疯耍不回家。鸡作为家禽,在农村中散养时会到处乱跑,需被驱赶,方才回家。故方言中动物词汇,多将鸡身上的特征关联迁移到人的身上。

“黑狸猫儿”:名词,意思是夜晚出现专门抓走小孩并且将其吃掉的狸猫或者狸猫妖。例句:不要哭闹了,再哭,叫黑狸猫儿听到就会把你抓走吃掉。多用于夜晚小孩哭闹,长辈哄不好的时候,吓唬小孩使其安静。狸猫,属夜行动物,食肉。清《三侠五义》小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人知,小说中杜撰开封府包拯使冤案得以真相大白。狸猫再中原文化中有黑夜、邪恶、凶惨的意向,故再语言流传中黑狸猫儿一词多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儿。

动词+动物+儿化音:动词指动物发出的行为动作,动物特征比喻人,加上方言中常用的儿化音。上文刚提到鸡,此处又有一词借用鸡的某一特征对人进行形象描述,即“丢蛋鸡儿”:形容词,意思是形容人经常丢三落四。例句:你个丢蛋鸡儿呀,你书包呢?带有训斥、责备的感情色彩。这一动物词汇的出现,基于人们观察鸡的习性而得出。

动词+名词+动物:动词指动作发出者的行为动作,名词为此动词的接受者,动物比喻人。“破家乌龟”:形容词,意思是指经常破坏家里值钱的或者不值钱的东西人,即败家子。也会开玩笑的用于形容经常破坏玩具或者自己家东西的小孩子。乌龟在汉语语境中,既有象征长寿,也有贬义的骂人的意思。这里取其贬义,表达说话人嫌弃不满的态度。

动物+名词+儿化音:“兔孙儿”:意思是憋孙子。例句:你个兔孙儿?你咋不上天呢?多用来骂人,说话人已经愤怒。

语气助词:这类词汇没有明显出现动物,但是却使用了动物的拟声词。如:“喵”、“嗷”等。“喵”,意思是没有。例句:你回家了喵?带钱儿了喵?。

总体来看,洛阳方言动物词汇中,“形容词+动物+儿话音”这一类构词法的词汇较多,且构成的词汇多为形容词,名词次之。剩下几类构词法的词汇较少,这些词汇内涵皆由自然或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在使用过程中,动物词汇生动且带感情地帮说话者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这次词汇属于非常地道的洛阳方言,有些带有贬义色彩,使用者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底层百姓,但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有趣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彭 丹 分析动物词汇的隐喻表现及隐喻映射[J].语文建设,2016,(10)。

论文作者:李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洛阳方言动物词汇的形象迁移论文_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