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83;任务#183;设想——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辩证法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
19世纪以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学综合化趋向、以机器大工业为核心的工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以法国的政治革命、德国的哲学革命和英国的社会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历史运动,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推动着人类历史迅猛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他们根据当时的新情况、新问题,着重研究了科学技术同生产和社会的相互关联,研究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中的巨大作用,从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分析了科学技术同社会以及同哲学之间在历史上和逻辑上的联系,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从而开创了自然辩证法这个崭新的领域。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自然辩证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基石。
20世纪由量子论与相对论揭开序幕的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革命,以原子能与电子计算机为先导的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的兴起,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人类历史的新运动,汇合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改革(以经济改革为中心)两股浪潮,冲击着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全球形成的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每个国家都在重新考虑和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我国根据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从1978年到现在,短短的十多年内,先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决定,等等。这是我们时代我们伟大祖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交叉科学领域,理所当然地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把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发展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科学技术与哲学、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已有的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肩负的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任务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发展的,向一切领域开放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 它在不断地继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的时代自然辩证法需要回答的新问题是什么呢?
1 关于自然观和关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在自然观方面,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2〕; 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关于自然界的生成和消逝,即自然界的演化图景,恩格斯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康德和拉普拉斯在天文学、赖尔在地质学、迈尔和焦尔在物理学、维勒在化学、施来登和施旺以及达尔文在生物学的新成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并且继承了法国唯物主义的卓越代表霍尔巴哈在《自然的体系》(1770年)中唯物主义,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1817年)的辩证法因素,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这就是他在《导言》中详细地论证的四大演化-天体、地球、生物和人类的演化,它构成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内容。
现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自然科学革命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科学发现,从两个方面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⑴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中间环节方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对自然界的转化过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转化过程的愈来愈多的新的方面:大爆炸宇宙学把我们的宇宙即总星系的起源,推移到200亿年以前,它还说明了, 我们的宇宙从“原初原子”,温度与密度极高的物质,在发生猛烈的爆炸后,经过引力和随机运动的原子所产生的压力,演变成恒星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地球的表层在热力、引力或其它力的作用下,如何从原始的泛大陆分裂成现在的几大板块,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各种地质活动的重要原因;在基本粒子物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宇宙线物理学,把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两大前沿学科联系起来,深刻地阐明了物质世界从微观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演化过程;分子生物学用分子进化填补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空白;如此等等。
⑵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内在机制方面
经典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简单的、线性的关系出发的,这是自然界的特例,是自然界的理想情况,它和自然界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现实的自然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所谓非线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从本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系列非线性学科相继诞生,科学的认识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混沌到有序、从完形到分形,开创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等崭新的研究领域,它们用确凿的自然科学材料回答了辩证法提出的基本问题,例如:
如果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物质是如何自己运动的?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那么,自己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如果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那么,现代自然科学揭示的基本矛盾,如可逆与不可逆、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决定性与随机性等,究竟是如何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的?在转化过程中量变的临界值是什么?
没有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和实验的论证,上面提出的种种问题,就只是哲学的猜测,带有思辨性质。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结合,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必须在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自然观推向前进!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阐明了,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大大地改造了自然界,如:各种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等,人类已不再是自然界的奴隶。
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贪婪地掠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通过机器劳动榨取工人的血汗,把工人变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从而破坏了人力资源;大工厂排泄出来的、堆积如山的废物所造成的大量污染,如此等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只研究人在生产和交换中的行为所产生的可以直接预期的社会影响”〔3〕。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人类如果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那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4〕。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与能量变换。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哲学的深层次上作出的分析,是何等地深刻啊!
现在,全世界都对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紧迫的全球问题——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问题,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现代科学,例如地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分别研究了全球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从而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代技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人工自然系统,则是上述四大系统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自然辩证法,理应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危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与方法,作出我们时代的解答。
2 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培根和笛卡儿以来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积极成果,总结了从伽利略开始的科学实验方法,分析了哥白尼天文学和牛顿物理学中的假说-演绎-归纳的认识过程;深入地研究了康德、特别是黑格尔从认识主体方面抽象地发展了的思维的能动作用,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点和目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这是自然辩证法的又一项基本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条件下把它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学中的集合论与公理学、数理逻辑中的两个演算、物理学中的相对论与量子论,使得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中,发展出一个哲学分支,叫科学哲学,它深入地研究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发展模式、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有关的本体论问题。学习和吸取这门哲学分支的成果,曾经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中形成一股热潮,现在,有必要作出概括与总结。
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特点是出现了三个一体化趋势:
第一,科学-技术一体化。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象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不借助于高精度的、复杂的实验仪器与装备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它在理论上要应用科学研究的发现;在方法上,要把科学原理同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
第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在生产发展史上,古代时期,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单向过程;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其突出表现是,科学远远走在生产的前面,现在,它不仅是对技术原理的分析和概括得出的理论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在现代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说,科学、技术与生产三者的相互作用的模式,从以往的单向的线性关系转变成下列双向的非线性关系:
科学←→技术←→生产
在整个过程中,科学起主导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现代科学技术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已经组织成为一个庞大的体制,出现了国家规模的和国际间合作的研究机构与研究队伍,它们的研究目标往往关系到国家、地区甚至世界的发展前途;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日益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行政管理、教学过程、日常生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等,从而带来了社会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与交往方式等的显著的变化。这意味着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在上述新情况下,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推向前进,从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的角度,研究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把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结合起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二者的结合过程就是“研究与发展”的过程,其结合部则是技术创新这个地带。这样,就把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推向现代阶段。
3 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论问题
马克思第一个给科学和技术以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5〕, 科学和工业在改造社会方面的力量是“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6〕。 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价值:从文艺复兴时代起科学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皇权、反对宗教神权的思想武器;当资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时,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它迫切需要科学的帮助,“资产阶级没有科学是不行的”〔7〕;在向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过渡时,恩格斯认为,电工技术革命将是“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8〕,因为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 恩格斯还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正是19世纪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特别是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和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飞跃;由此产生的新产业革命是物质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世界各国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直到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急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向何处去?科学、技术的价值安在?法兰克福学派、新制度学派、社会历史学派等分别从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命运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
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不容推卸的一个任务是:如何在继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对中西文化的新综合,提出我们的观点和理论?对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与未来学家们提出的种种文明观作出科学的分析。
4 关于科学、技术与管理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管理是从有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的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9〕。计划、组织、协调、 指挥与控制就是由共同劳动而产生的管理的一般职能。马克思特别指出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是由于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活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10〕。前者是从共同劳动过程的需要中产生的管理职能;后者则是从对抗性质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职能。
在马克思时代,工厂中盛行的主要是企业主制和合伙制,股份制从70年代起才刚刚兴起,所以,当时的管理全凭企业家个人的经验,其管理形式是专制的——工厂主是司令官,经理是军官,监工是军士。到了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美国,资本日益集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公司的管理却十分落后,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管理问题。泰罗的功绩就在于,把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据此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方法和工时数量,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开始了科学管理的新阶段。20世纪30年代,管理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引起了注意,由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学说,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它应用社会学、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等有关人的行为的理论,对组织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故称组织行为学。40年代,把现代数学、电子计算技术与通讯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广泛地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形成了“管理科学”。
现在,科学的管理愈来愈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是美国和日本,它们都抓住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决定性的因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管理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从经济、社会直到文化领域,无不需要管理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了搞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尤其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管理科学的成就,对我国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出现的新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并且要下大力气去培养一大批管理人才。在这方面,应该把在钱学森教授倡议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的技术,它的任务是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系统,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人工系统,它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中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设想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去年在郑州召开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了,这门课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教委明确表示,为建设好这门课,发展这个学科,将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
1 新框架 在郑州会议上,代表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达到了共识,归纳为三句话:“基点不动摇,功能有特色,学科要开拓。”这个思路如何在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新框架中体现?这里提出几点初步的构想:
⑴基点不动摇。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基本方向,不能动摇,离开了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便没有生命力;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不能动摇,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科学技术工作便会走到迷路上去。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要做到精和管用,就必须抓住最基本的东西,在当前,特别是要抓住一观三论:自然观、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这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最根本的观点、理论与方法。按照这个基本要求,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框架可以分为如下的四个部分:
①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②科学技术与认识论、方法论
③科学技术与价值论
④科学技术与管理论
⑵功能有特色。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特点是: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从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高度,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生态哲学、未来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当代科学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以及对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新的技术群和与此相联系的新的产业群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回答。
这样,通过自然辩证法教学,就不仅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教育,同时还向学生传递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综合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符合交叉科学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要发挥自然辩证法这一特殊功能,必须抓住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这条主线,把它提出的新问题同马克思主义的一观三论结合起来,综合哲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就能突出这门哲学学科的重点。
⑶学科要开拓。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进行过两次重大的开拓:一次是70年代末,当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指引下,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的成果,突破了原来仅仅局限在自然辩证法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的范围;再一次是80年代中期,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了迎接挑战,提出我们的对策的需要,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未来学、科学技术发展史、人才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大大地扩充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经过这次开拓,自然辩证法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通才”,他们现在正活跃在各条战线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必须适应这个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条件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研究与发展的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的模式,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自然辩证法理论结合实际的前沿课题,要大胆地进行开拓。
2 新内容 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在上述总体框架内,补充和丰富以下的内容是适宜的:
⑴在科学技术与自然观方面,需要加强两大问题的研究。一个是人工自然问题,去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人工自然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认为,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是当代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因而,从天然自然观到人工自然观是辩证自然观在当代的发展。关于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亟待开拓的一个领域。
马恩时代,着重揭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阐明它的辩证发展,目的是确立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自然观。现在,随着科学技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空前增大,人类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空前增强,过去那种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观便显得十分不够了,必须从本体论研究转向实践论研究,这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另一个是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我们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今年五月在北京举办了“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就中国下一世纪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探讨。会议认为,自从1987年“布仑特兰报告”发表以来,“持续发展”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尤其是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之后,“持续发展”更成为全球在下一世纪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世界各国正陆续将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基本动作之中,成为诊断、判别、调控区域发展健康程度的指示器。我国是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的签字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它执行持续发展战略的程度,对全世界的环境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专家们估计,到下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我们要振兴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杠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充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⑵在科学技术与认识论方面。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要求把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同技术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结合起来。科学是认识自然,它对自然不发生直接作用;技术是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它直接作用于自然,不仅改变自然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鉴于此,自然辩证法要补充和丰富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是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科学是无国界的,而技术则因国家、民族不同而有差异,在技术研究中:第一,除了要从科学原理方面考虑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之外,还必须从本国、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考虑;第二,技术的价值评估,必须考虑本国、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因而,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便复杂得多。邦格在《科学技术哲学》(1985年)一书中认为,技术认识过程包括十一个因素,即:技术共同体、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哲学背景、逻辑和数学理论、专业背景(现有的资料、假设、理论和方法)、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新的知识储备(可检验的理论、假设、方法、资料、设计和规划)、专业共同体成员的目标、可检查、可分析与证明的程序、价值评估等。
由于技术认识过程的特点,技术的认识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按照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的四个阶段,把技术方法论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技术规划方法论,包括项目的选择、问题的阐明、目标的制定、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等;二、技术研究方法论,包括技术原理的构思、模型的建立、试验和中间实验等;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包括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四、技术实施方法论,包括技术试验、中间放大、产品试制、施工和生产制造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科学而且要对技术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研究,它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是技术创新的研究。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增长数量研究的先驱者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共同作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是在发展研究中继技术发明之后取得的、极为重要的成果,技术创新包括生产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创新,它的标志是获得了新的人工事物。创新理论的研究是本世纪初由熊彼特肇始的,后来发展为三个方面的创新:一、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需求,政府政策和管理决策等;二、内部环境,主要是创新的主体,包括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经理、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创新的客体,主要是技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三、活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调查研究和前期开发;(二)样品设计和试制;(三)小批试生产、鉴定和试销;(四)正式生产和销售。由此可见,创新关系到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是占有市场的关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自然辩证法理应对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⑶在科学技术与价值论方面。本世纪60年代前后,正当新技术革命蓬蓬勃勃地进行的时候,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关系的激烈争论,它是由英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斯诺,在关于“两种文化”的讲演中提出的问题挑起的。斯诺认为,在新的科学革命时代,人类面临“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危险,其主要表现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隔离,自然科学内部各个专业之间彼此隔离,由此将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它是西方文化的精髓-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民民主主义思想。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化运动向前推进了,强调新文化的特点是:①民族的。首要的是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必须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吸收时不能照搬,必须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②科学的。强调实事求是,主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③民主的。文化应该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主人。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前者就包含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优良传统,后者主要是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此必须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文、理分开,专业分得太细,造成了“隔行如隔山”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不利于培养具备综合的、整体的思维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为了迎接新的世纪,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增补和充实科学技术文明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⑷科学技术与管理论。第二次大战后传统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的对象。从工商企业扩大到一切有组织的机构,如机关、学校、医院、民众团体,都需要管理;②管理的任务。不仅要完成组织自身的任务,而且要承担组织对整个社会应尽的责任;不仅要发挥本组织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能量,而且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不仅要重视体力劳动,而且要重视智力劳动,重视研究与开发,重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③管理的性质。管理不仅是科学,是技术,而且是价值观的体现,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④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管理热潮席卷整个世界,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复兴,到日本的战后经济重建,管理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热潮很快就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非洲的新独立国家,东南亚各国等,都成立了各种管理协会,建立了各种管理学校,管理成为政府和工商界关心的中心,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新中国建立时,学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方法,曾经一度起过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套僵化的管理模式愈来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两股浪潮冲击下,在学习外国的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管理实践,已经在管理的观点、理论、方法和实际经验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和巨大的进步。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对管理无疑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同我国的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管理技术,这方面自然辩证法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把科学技术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入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标签: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观论文; 认识论论文; 恩格斯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