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格教育的认识与实践_美术论文

艺术人格教育的认识与实践_美术论文

美术人格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逐渐由片面强调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技巧,而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这对于学生人格修养的陶冶,对于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对于不断更新的民族现代文化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课的人格教育功能。

那么什么是美术课的人格教育呢?美术课的人格教育就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美术知识传授、美术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美术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翻开中小学美术课本,可以看到所入选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美术宝库中经过时间考验的中外优秀作品,它们集中展示了人类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充满着美的因素。这美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另一方面是思想的美。

那么如何来进行人格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挖掘美术作品本身的美。美术作品通常是指绘画和雕塑,是在立体空间或平面上动用线条、色彩、明暗和体积的变化,传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再现社会生活。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强烈的力量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经过美术作品艺术美的长期熏陶,就会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所以美术人格教育还要充分呈现美术作品的美感。例如在上欣赏课时,要求学生调动一切的感官展开想象来欣赏作品。我国现代美学家王朝闻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我们不但要体验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更要体验它的内在意蕴。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要完全依靠审美中的想象活动。艺术作品只有人们去欣赏才有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并不仅仅存在于纸张上,画布上,还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世界中。欣赏者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当我们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形象里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的情感体验时,一方面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分享它的生命与欢乐,产生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又在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中,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推测、补充作者还没有发现或故意留空的环节,引伸出新的意象和境界。如欣赏一幅阳光灿烂的丰收图,不仅视觉感受到太阳的红色、光亮,还可以通过想象,产生一种火辣辣的灼热感;看到金黄的稻草堆,似乎还能闻到一阵阵稻谷香。这就是在艺术欣赏中调动一切感受,展开丰富想象,从各方面去领略对象的美,获得对艺术品全面欣赏的效果。这种在艺术欣赏中有所发现,有所增添的乐趣,只有靠审美想象才能获得,才能享受到参与艺术创造的愉悦。经过笔者启发教学,在欣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时,高一有位学生这样写道:“看着这幅画,画中的巨人仿佛是空洞的,一眼望去,仿佛—片狼藉,仿佛使人听到了战士的嘶杀声、炮火的轰隆声、冲锋的号角声、城墙的倒塌声、妇女的惊叫声、孩子的啼哭声……”这位学生的欣赏正是通过想象,调动了一切感官的积极性,使视觉、听觉、触觉、肌体觉等相互协作,共同地、全面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震撼力。在欣赏俄国画家夏家尔的作品《我与我的村子》时,高二有位学生说:“这幅作品可能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村子里有不同样式的房子,这些建筑画得很简单,动用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很像童话中房子,而且两间房子是房顶朝下的,这种颠倒的世界,增添了童话的趣味。这幅作品色彩变化很大,有的部分像是在夜间,有的部分又像是在白天,色彩单纯而强烈,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这位学生从作品中充分感受到了美术语言的魅力:线条、色彩的巧妙动用,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一种真情实感,正是人格教育所要求的。

其次挖掘作品的思想美来进行人格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美术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育中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美术教育功能看,美术对于心灵陶冶,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美术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只有挖掘美术的思想美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再从美术作品本身主题看,有的比较显露,有的比较含蓄深沉,对于前者,学生尚能领略一二,而对于后者学生并非一看就能领悟,对此,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如何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第一,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性。从教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看,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情;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人生的思索;有对人类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讴歌……。第二,美术人格教育不但要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性,还要根据作品原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教育点加以启发诱导。例如,可创设情景,启发情感,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地陶冶。以欣赏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为例,画中描绘的是一群活泼的河虾,虾体透明,虾须柔软而富有弹性,仿佛在不停地摇动着,身躯也好似在随着水流伸展游动。但所画的虾与真虾并不完全一样,真虾的眼是相当小的,仅为一点,所画之虾的眼为重墨而突出;真虾的后腿很多,画中虾腿提炼为五六只;虾体是以淡墨的笔触相连相间构成的,虾须分明又是刚劲的线条,画中没画水,却可以想象到虾是在水中游动,那白纸幻为一泓清水,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到群虾是多么自由自在地竞游,具有生命的活力。同时还可体验到画家笔墨的刚柔、浓淡和渗化等构成的气韵,节奏和独特的艺术情趣,更能体验到一种生命力的活跃,领悟到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爱与赞美,是对一切生命的颂扬。那酣畅的笔墨与质朴的艺术语言,可爱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精神感情合一,那优秀的艺术形象将伴随记忆,呼唤热爱生命,那笔墨节奏中所蕴含的生命力的运动,更是画家自身心灵中生命力的传递,使人心灵受到向上的冲击。这样的欣赏,把握了作品的思想性,充分体现了美术人格教育。高一学生欣赏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有一位这样写道:“原先我一直以为只有白晰的面庞,光滑的器皿才是美,但是欣赏了这幅画之后,发现这幅肖像画上老农布满皱纹的脸,酱果色的皮肤,粗糙的大手,及手中的粗陶碗都是美的。”这位学生所感受到的“布满皱纹的面孔,粗糙的陶碗”的美,实质是感受到了老农朴实、憨厚、勤劳的品质和性格的美。相信有了这一感受,无论将来他如何飞黄腾达,都不会看不起劳动人民,美术人格教育使他自身的人格趋向更健康地发展。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美术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美术人格教育的新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  ;  ;  

艺术人格教育的认识与实践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