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及其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层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意义论文,体系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3-0082-03
一、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外层空间被誉为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伴随着人类对外层空间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对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鉴于一个国家开发利用太空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政治地位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因此,研究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对于各国在政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试图在太空中强化其优势地位,从而不断增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以便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努力,意欲参与到外太空领域的竞争之中,进而提升了本国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因此,可以断言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外层空间一定会成为世界各国间政治斗争的大舞台。
空间技术作为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高科技之一。太空无限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不仅为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科学实验室”,而且为解决人类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提供了新的途径。自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航天科技不仅促进了天文、高能物理、材料、信息、制造工艺等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资料统计,近年来,与太空有关的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该数字将至少增至两倍1600亿美元以上。伴随着空间时代的到来,空间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深入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民用产业方面如此,在军事方面也不例外。作为新军事思想中军事战略的制高点,太空对于一国的军事安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军事家专家甚至预言,哪个国家要是控制了太空这个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夺取制太空权、制信息权、制空权和制海权,进而控制整个地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谋求研发和部署外空武器系统的努力在一些国家从未停止过,只是受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而未能成为现实。目前,世界一些军事大国纷纷为组建天军、建立太空军事基地、争夺“制天权”作着积极的准备。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外层空间面临军事化的危险。这种趋势的发展不仅会阻碍外空的和平利用,还会引发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进而对国际安全格局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防止各国在外层空间活动的武器化已是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外层空间的法律关系是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法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国际空间法一直对于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起着重要的约束和制衡的作用。早在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不久,联合国即于1958年12月13日成立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特设委员会。1959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决定将该机构变为永久性机构,改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专门处理外层空间事务。外空委员会下设有法律小组,专门处理外层空间法律问题,这在当时就形成了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即外层空间法。它为人类开展外空活动、维护各国外空的合法权益、促进外空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以后,又相继通过了五个外空条约和有关文件。这些外空条约和有关文件就是指导各国外空活动的依据,也是国际空间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层空间的相关法律关系,不仅对于一国正确行使本国权利、明确本国义务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推动和控制外太空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通信系统是航天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结合体,是世界高精尖技术之一,在信息时代它体现一个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随着外太空领域卫星的广泛及日益深刻的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已为人类传播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借助于现代通信手段,一国可以更加高效地向世界各国“推销”其理念、传播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所以,外太空信息技术的优势地位,不仅令一国占领了军事战略的制高点,而且占领了国际传播的制高点。一国依靠外层空间的卫星建立起先进的通信系统,将使其国际传播能力大大提升,必将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占领先机。可见,研究外层空间国际关系对于国际传播领域,特别是对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航天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先进行列。航天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正在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对人类如何公平、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要发展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也需要对外层空间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本课题能够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客观看待外层空间的现状,为解决因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而产生的国际矛盾和国际问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解决世界各国因为外层空间问题而产生的矛盾与纠纷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对我国能够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前瞻性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构建
对于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学者进行专门性的研究,也无专门性的著作对此进行分析和探索。虽然,国外有部分学者对外层空间的利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意见,但是也仅仅局限于从本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其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国内对于外层空间的研究大多仅从经济、军事以及信息的角度出发,尚无对外层空间国际关系这一领域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
外层空间国际关系这一课题是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能够使国际关系理论更好的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使理论研究能够及时与现实状况保持一致。该课题完善了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也丰富了我国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外层空间进行研究,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判各国应该如何看待人类开发外层空间的历史,也为如何对待外层空间问题提供了客观的标准,为学术界提供更多新的观点。
对该课题研究要立足于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实践,把外层空间领域所形成的国际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探求人类怎样通过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机制构建和总体目标相结合,着眼于未来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主导思路是通过探索外层空间技术发展和国际关系互动的规律,揭示国际关系的本质,并据此提升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据此,构建研究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层空间环境特征及其探索工具
外层空间环境构成及其特征;外层空间具有庞大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这既是珍贵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征服太空的障碍;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外层空间对人类有直接影响的环境资源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人类各种探索外层空间的工具类型及其功能(卫星应用技术,卫星通信、卫星气象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等,载人航天空间站),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现有成果等。
(二)外层空间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战略意义
外层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可行性分析;外层空间对主权国家国际地位的影响;空间技术对人类诸多科技领域的影响;卫星通讯网络、全球定位系统医疗技术;外空能源对现代人类发展的意义;氦—3同位素对解决人类能源短缺意义的典型分析;商用卫星的未来规模及其经济意义;航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点。
(三)苏美外层空间竞争历史评判
外层空间进入国际关系领域的标志及界定;美苏空间计划的缘起分析;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国际影响;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对苏美空间计划的影响;肯尼迪总统代表政府向国会宣布的10年内登月计划;里根《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初衷及对苏美关系全方位的影响;里根美国永久性载人国际空间站计划;美苏各国国内有关因素的分析等。
(四)冷战后外层空间新的国际竞争形成的多角度透视
意大利的杜黑“空权论”与美国的兰纳全球空间地缘理论透析;多极化的矛盾与冲突及冷战后各国战略;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外层空间技术运用与影响;多领域技术进步的多方面推动;全球能源危机影响;外层空间开发与综合国力分析提升;“星球大战”二代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个案分析;“近地太空”的使用权意义;美国独霸“近地太空”的分析透视等。
(五)作为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特征及意义
国际能源危机凸现与外层空间能源经济意义;正在形成新兴外层空间产业;空间生物工程、空间材料加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未来空间技术为核心高科技工业群体构建;全球能源市场与空间技术的意义;空间的商业应用在全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世界各国对外层空间的开发计划及其对本国、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意义等。
(六)外空军事化的现实及其有效控制机制的局限
外空军事化概念的界定;外空军事化形成动因;“军民趋同”及军民技术的一体化分析;美军“空间控制”概念;新概念武器、太空战的作战力量、太空作战思想以及战争形态的改变;各国主管机构创建;近期研制太空武器系统全方位分析与超级大国强化战略优势;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进展与障碍;1997年10月17日“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击中美国的“微型探测器技术集成—3”卫星试验对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的影响典型分析;各国外空军事能力分析等。
(七)联合国协调成效及意义
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联合国外空司)确立及其国际文件概况;联合国五项外空条约的现状和执行情况;1968年、1982年、1999年三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成就;联合国大会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基本原则的建立;对第三次外空会议建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的机制;《空间千年:维也纳空间和人类发展宣言》;联合国2002—2005年中期计划——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第59届联大通过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决议要求各国采取行动防止外层空间军备竞赛;联合国在各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方面的贡献等。
(八)外层空间国际法的构建
外层空间安全面临的新威胁;现有的国际空间法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空间法体系构成;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与“发射国”的概念;主要法律制度、现有国际原则及其相关规则的分析;外空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及其意义分析;外空普遍公约的意义及其存在的法律问题;外层空间法与国内法有关的具体问题;民间进行太空开发活动相关问题的管理机制和立法状况分析等。
(九)国际竞争与合作态势前瞻
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探索空间能力的极端失衡对国际合作的影响;现有国际管理机制滞后性分析;联合国框架下国际合作障碍;双边国际合作面临的问题;联合国等机构的协调作用;外层空间国际合作领域的拓宽;关于合作基金建设;“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合作模式的拓宽;联合国外空委灾害管理行动组的多年期计划;在联合国框架下以天基资源为基础的全球性灾害协调管理机制的具体建议等;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美国的未来空间战略的独霸性质;中国和欧洲航天战略的基本原则;俄罗斯未来战略及其困境。发展中国家第三次联合国外空会议所取得的成就等。
(十)中国战略与策略
中国对外层空运用能力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势;中国对于外空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状况分析;中国外空军事能力评估;中国外层空间运用的个案分析透视;中国就外层空间问题进行的国际双边与多边合作;中国对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主张和贡献;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地球环境灾害监测小卫星群为主体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全天候、全天时、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研究及意义;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空间物理研究;载人航天工程,推进绕月工程,开展深空探测;中俄双方航天领域合作方向、未来两年中俄合作计划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