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石塘学校 23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体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呢?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课堂案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103-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环境。下面我结合一些课堂案例来谈谈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不能以偏概全。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一旦涉及复杂的计算问题、三维空间问题等时,常规的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境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境来感知。正是因为抽象的知识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认知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使这些抽象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认知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但是,信息技术在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被曲解。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用比不用好,用得多比少好,往往忽视了教材、教学方法等其它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一旦变成了“电影院”,从学习新知到练习,甚至连板书都做成课件,一个连着一个放映,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这样既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不仅仅只是一味追求“整合”,不能搞“形式化”,不应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用课件而对其他教学手段置之不理,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而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还有些细节是通过教师的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所以媒体的选择应切合实际,何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只要能方便、直观而又有效,就用该种媒体。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数学规律做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时,若刻意地用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那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倍数的特征”时,用课件的形式将倍数的特征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于是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倍数的特征,似乎顺理成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对倍数的特征的知识点掌握得滴水不漏外,气氛也很平静,学生的认知没有任何的阻碍,这一切的水到渠成,课件的形象演示可谓“功不可没”。但仔细想一想,这样做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最后学生会有多种奇妙的想法,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好方法,从而真正揭示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创新性,岂不一举两得。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有些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往往只考虑到新课程理念、教材、学生等情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所以在上课时,唯有引导学生按“程序”步步为营,与教师的设计相互一致,课件才能真正大显身手。然而,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是多元化的,随时可能瞬间闪出火花。小学数学课堂可预设,却总伴有超出“程序”之外的生成。尽管课件制作者在制作时也设计多种可能性答案,但多媒体课件终究是人为的“程序”,其交互性往往受技术的、教师主观经验的限制,难以满足变化莫测的课堂的要求。而教师有时为了保障教学流程的顺畅,往往也不敢大胆处理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只能是逃避。人机的隔离、人机的不吻合的现象在教学中屡屡出现,课堂的即时生成由此受到了严重抑制,这时信息技术的使用反而成为一种束缚。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多媒体的使用“唯命是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灵活运用课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关键在于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建构一种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氛围。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局面,而转变为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难题,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学生之间还可以发生交互作用,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应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你们想了解四边形吗?那就请同学们去四边形的王国里遨游,探索吧!你想研究四边形的哪个方面,研究结论是什么,可以填写在调查表里。”然后,再通过学生上网等渠道阅读查询相关资源。在信息技术搭建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上,学生们就像是一个个小数学家,专心地探究、合作、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思维碰撞。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充分的交互和碰撞,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下,只有当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小学数学学科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文华.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功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2]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春仁.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国校外教育,2010 .
论文作者:黄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学科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