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差异与中、西部消费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差异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消费差异,这种消费差异是经济差异和社会发展差异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体现。这种差异目前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将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消费发展战略,处理好地区的消费发展关系,是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差异
1.消费支出差异情况
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90元,其中东部为2187.5元,中部为1474.4元,西部为1191.7元,以东部为1,三者之比为:1∶0.67∶0.55。199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1791.2元,中、西部分别为958.5元和728.5元。这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高于中、西部,中、西部还在迈向小康,东部消费水平提高速度和消费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高于中、西部。
2.生存性消费地区差异较小,享受和发展性消费差距较大
在食品消费方面,主食消费基本一致,副食消费差异较大。1998年人均食品现金支出东、中、西部分别为658.9元、372.8元、268.1元, 东、中、西部之比为1∶0.57∶0.41。 这种人均食品现金支出的差距大,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消费质量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了东部消费支出中商品化的程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如果我们再从食物消费数量和营养结构来看,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生活仍处于传统的食物消费结构,少部分尚未摆脱对生存性食品的满足。
在衣着消费方面,东部农村居民衣着较为高档,款式比较新颖。1998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现金支出分别为136.2元、95.6元和80.2元,以东部为1,则东、中、西之比为1∶0.7∶0.59。
在居住消费方面,东部住房面积大,质量好,在住房宽敞的基础上追求居住舒适,居住条件明显好于中、西部。1998年,人均居住支出东部为354.8元,中部为209.3元,西部为154.4元,以东部为1,东、中、西之比为1∶0.59∶0.44。
在家庭用品及设备消费方面,东部耐用消费品量多而高档,其人均用品支出是中、西部的1倍左右。用品越高档, 其拥有量的地区差异越显著。1998年,东部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36.8元, 中部为65.6元,西部为55.6元,以东部为1,则东、中、西之比为1∶0.48 ∶0.41,人均用品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分别为6.3%、4.4%和4.7%。其中日用品支出差异较小,耐用消费品支出差异最大,东部农村居民人均耐用品消费支出是中、西部人均数的近3倍;在床上用品、 家庭日用杂品、家具材料等方面的支出,东部也是中、西部的2—3倍。从年末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看,东部农村居民拥有量明显较多,而且比较高档,这表明东、中、西部的拥有量差异很大。以东部为1, 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东、中、西部差距在2倍以内的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 收音机、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差距在2—10倍之间的有电风扇、 洗衣机、彩电、录像机、照相机。而最近几年内时兴起来的高档家具、电器和交通工具,如电冰箱、抽油烟机、吸尘器、空调、电脑的每百户拥有量差距都在10倍以上。
在文教娱乐消费方面,1998年,东部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为236.7元,中部为148.2元,西部为91.0元,其中,西藏仅为8.22元。以东部为1,则东、中、西之比为1∶0.63∶0.38。
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差异程度最为显著,东部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支出及其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大大高于中、西部。1998年,东部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107.7元,中部为43.0元, 西部为32.7元, 以东部为1,东、中、西之比为1∶0.41∶0.30。
二、中、西部地区城乡消费差异
城乡消费差异是中、西部消费差异及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乡消费差异问题,对于发展城乡关系,保障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具体特点是:
(1)消费结构序列变化不同。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序列由80 年代初的吃、穿、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变为90年代中、后期的吃、用、穿、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其用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最快,由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穿着消费呈下降趋势,住宅消费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序列由80年代初的吃、穿、住、用变为90年代初的吃、住、用、穿,再变为90年代后期的吃、用、住、穿,表明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进一步提高。
(2)农村居民自给型消费仍占一定的比重, 城市居民消费仍具有福利性。城市居民消费商品率几乎100%, 而农村居民则相当低,中、 西部各省一般在30%—60%之间,食品、燃料自给性比重很大。城市居民消费仍具有相当比重的福利性(比重正在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住房补贴或购房的优惠、价格补贴、生活补贴等方面,各种财政补贴使城乡居民在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现十分明显的差别。
(3)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来看, 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其消费档次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农村“消费热”的节拍比城市要慢一拍,中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市中尚有“余热”,而在农村却正值“高峰”;城市处在高峰的高档彩电、空调、电脑、VCD机等,在农村只是刚刚起步,热点的“前锋”尚未到来, 只是正在接近。
三、中、西部消费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西部如何选择合理的消费发展战略,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省与省之间的消费差距,完成从温饱迈向小康这个划时代的飞跃,实现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西部选择消费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
我们选择正确的消费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是:
(1)必须依据中、西部经济发展,人民消费水平和城乡差异、 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从中、西部各省自身的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资源状况、消费习惯和地理、气候、生态条件出发,依据其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来调整、指导消费。
(2)必须以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化为依据。从启动消费,扩大需求的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制定消费发展战略。
(3)必须依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前,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就决定了应选择有利于发展中、西部经济和改善中、西部人民生活的消费发展战略。
(4)必须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消费规律发展的客观性。 遵循消费规律是选择消费发展战略的依据。我们要遵循需求上升规律、消费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其它经济规律。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健康发展为宗旨,来制定和选择消费发展战略。
2.中、西部消费发展战略的选择
(1)从中、 西部地区人口状况作出的选择——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差距逐步缩小的小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9个省拥有4.4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中部地区人口多,耕地少,自然条件也不很好,山多,丘陵多,消费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10省市拥有2.85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其中四川和重庆就有1.15亿人口,西部地区总的来说是人少,地大,自然条件不好,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消费水平低,消费差距相当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促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消费差距。但不可能很快缩小差距,消费差距在近几年还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是经济上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后果,这是收入差距拉开后的必然。
(2)从资源条件出发的选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消费发展战略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战略。在资源配置上,我们的消费发展战略应鼓励和发展有利于节约短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对于受到资源制约的消费品生产,应以优先满足生存、满足人们基本社会需要的消费品生产;对于危害环境的消费品生产和消费,应加以限制,严重危害者必须坚决关闭或制止;对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科技、新产品,应大力发展。农业应从“石油农业”转为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建立“绿色文明”;发展有利于环保的消费品工业,以具有环保性能的工业或产品替代危害环境的工业或产品,如限制有氟冰箱、空调的生产,大力发展无氟环保型空调、冰箱,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的选择——需求导向型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真正最终决定市场、决定流通的需求是消费需求,因此,消费需求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导向。社会生产最终都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尤其注意改变传统的供给制和计划导向给人们的影响,根据人的消费需要和消费需要的发展变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走向合理化,经济走向合理化。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尊重消费者的个人需要和个性,强调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消费走向商品化、市场化(这是中、西部农村居民必须重视的问题),强调通过市场机制运行,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以市场发展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生活,以消费需要及其发展规律来指导和引导消费。
(4 )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高度来选择——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发展战略。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而是在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西部的农村,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比较落后,炫耀性消费、盲目消费、封建迷信消费都比较严重,这不仅有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碍于市场发展,这不仅有碍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以文化为导向、为动力,来引导经济的发展,把市场经济扎根于高科技、高文化的基础上,使文化成为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5 )从当代消费发展大趋势出发的选择——有利于“四化”发展的消费发展战略。
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概括起来是“四化”:消费的智能化;消费的健美化;消费的国际化;消费的个性化。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发生重大的变化。生产走向智能化,这也要求消费走向智能化,消费者必须智能化,才能消费智能化的产物——新一代智能性强的消费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享受和发展,因而越来越追求健美化,注重美的、艺术的享受。同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加速了消费的国际化,食物、衣着、耐用消费品的国际化相当普遍,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消费生活,也使中、西部地区消费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的技术、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个性化是消费发展的又一大趋势,个性化是在充分尊重消费者个人消费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趋势,体现了人的个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的消费发展战略,也应根据个性化要求,对消费者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选择,尽可能地予以满足。
(6 )从人的全面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发的选择——注重满足发展需要的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依靠的是中、西部广大人民,他们既是大战略的实施者,也是大战略的受益者,是大战略的社会主体、开发主体,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脚点在于人,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终目的。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中、西部地区,要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较好实现,则必须重视发展需要的满足。因为中、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消费差距还很大,消费水平还不高,这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享受资料,只能把有限的支出用于刀刃上,就要首先满足发展需要,通过发展需要的满足,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中、西部经济腾飞和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应采取优先满足发展需要的消费发展战略。这就要优先发展教育消费、文化消费,以便更快地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