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四0四医院疼痛科 621000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18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8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患118例。本研究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比较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的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较治疗前的三叉神经V1(眼支)、V2(上颌支)、V3(下颌支)分支的阻滞情况;术后一天、1、3、6个月临床疼痛缓解情况的效果。结果:治疗后,多分支和单分支阻滞情况都有出现,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缓解有效率的调查中发现疼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少数几例病患出现短时间内面部肿胀且无其他并发症,剩余多数患者完全没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
【关键词】 超声;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简单来说是表现为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具有反复性发作特征的剧痛[1]。不具有传染性,没有传播途径,不进入医保项目。目前导致该疾病的原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2],周围学说的观点是病变的部位是半月神经节到脑桥间部分,多种原因导致病变部位受到压迫而产生三叉神经痛。中枢神经学说的观点是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出现异常放电导致感觉性癫痫样发作。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医师首选药物治疗[3],无效或失效时才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各支的阻滞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法,为避免阻滞过程中伤到翼腭窝内的血管[4],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否安全且有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1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患者的年龄是在25岁至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5±2.85)岁,男女比例1:2;所有患者术前都进行检查以保证参与研究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不能够接受,沟通起来困难的。(2)伴有其他症状如穿刺部位已经被感染了,出现神经损伤等。(3)长期药物治疗且对麻醉药物会发生免疫反应的患者。纳入标准:(1)在我院进行诊断并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2)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是在患者及家属阅读同意书的条件下自愿的。(3)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进行的研究。
1.2方法 (1)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手术前患者应禁食12h,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常规监测心率(HR)等一系列检查。(2)所有患者均采取去除枕头平卧于治疗室铺有消毒铺巾的手术台。(3)超声探头平行患者侧颧弓置于颧弓下缘,向足向后扫描显露冠突、髁突,通过微调可以看到翼突外侧板、上颌骨后缘、翼腭窝。(4)多普勒血流扫描显示上颌动脉,固定超声探头。(5)进行局麻,之后采用平面内穿刺技术,从髁突前缘穿刺,待穿刺针尖端到达上颌骨后缘、上颌动脉附近即进入翼腭窝。(6)分次、缓慢注入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7)以针刺测痛的方法在拔出穿刺针后检测三叉神经分支皮肤分布区的感觉减退情况。
1.3评价标准 (1)疼痛缓解效果应用VAS评分,评分系统分为0-10分,0分无痛,10分最痛(2)观察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或其他不良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
2结果
2.1病患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几乎所有的患者术后疼痛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详情见表1。
表1.病患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2.2患者三叉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有效阻滞病变,几乎不发生并发症。详情见表2。
表2.患者三叉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3讨论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主要由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组成,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1]。三叉神经痛俗称脸痛[2],很容易和牙疼混淆,在人体的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具有发病骤发,闪电样、烧灼样的剧烈性疼痛等疾病的发病特征[3]。常见发病及多发群体 为女性人群、老年人群。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可能有:(1)身体缺乏营养。(2)情绪的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有一种越怕头痛头就越痛的情况,导致了精神刺激是导致三叉神经的诱导因素。(3)必要的防护不到位。患者的脸部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医师首选用药物治疗[3],无效或失效时才选择其他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各支的阻滞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法,能有效避免阻滞过程中伤到翼腭窝内的血管[4]。
超声引导下翼腭窝穿刺具有以下优点[5]:(1)安全可视:通过超声阴道可以确定翼腭窝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2)创口微小:不需开刀,对人体仅有微小创伤。(3)能实时知道注射的局麻药的扩散情况。(4)治疗快捷:轻松避过其他血管,治疗目标明确易治疗。(5)设备先进:避免患者遭受核磁影响。此位置还是较深的,能有效解决存在定位困难难以精确确定穿刺深度和方向的难题 [6]。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医学三叉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阻滞过程中存在的伤到翼腭窝内的血管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7]。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翼腭窝内三叉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取得的临床疗效较显著,不良反应并发症也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姣妹,欧册华,张悦,等.经翼腭窝途径超声引导三叉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6,12(5):336-339.
[2]王楠,郭婉姝,刘彤彤,等.椎动脉优势与脑血管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3):208-212.
[3]陈雪飘,左明明,刘金锋.超声引导技术在三叉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8):598-601.
[4]郭雪娇,冯智英.超声引导下三叉神经痛微创治疗技术应用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7):655-657.
[5]翟志超,刘金峰.三叉神经通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9):641-644.
[6]贺轲渝,杨家福.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50-152.
[7]孙传玉,毕严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35(1):4043.
论文作者:吴雨恒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神经论文; 超声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疼痛论文; 情况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