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铁中府河学校 610000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问题与认知密切联系。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我校“思问”理念下的初中课堂教学结构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就如何走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误区,运用“主问题”设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进行初探。
关键词:“思问”理念 提问策略 “主问题”设计
“思问”一词源于《论语》,“慎思,明辨,切问,近思”。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这句话阐述了学、思、疑三者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思问”理念“切问近思”的具体内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富有艺术性的提问不仅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及时的反馈作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能力。
一、 传统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三大类误区
1.为“问”而“问”。传统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特别是某些老师把新课标要求的“对话”教学,误读为整节课“师问生答”的“问答”课。“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已久,有些老师喜欢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作者是谁”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缺少提问的斟酌与设计,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提问失去应有的深度和思考价值。教师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为“答”而“问”。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要求立刻作答,又或者往往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后,一旦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出入,教师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中。只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轻学生的思维解疑过程,缺乏适当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3.“我”问“你”答。这一点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误区的根本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我提出问题,学生你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提问究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启迪学生的领悟力和创造能力?还是只是沦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提问不应该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和独立思维的替代品甚至是阻碍。
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和谐共鸣,对课文的“主问题”设计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理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研究怎样设计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论、品味、欣赏的重要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应有如下作用:
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如下面的“主问题”设计:(1)《最后一课》:作者为什么塑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并不完美的学生和老师的形象?(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3)《猫》:作者家里先后养了三只猫,但结合文章结尾来看,作者是否真的爱猫?以上“主问题”的设计适应课文的教学特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解决了这些问题便突出当堂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2.能激发起热力的课堂教学情绪。余映潮认为:(1)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者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2)设置“主问题”或者“话题”,比起传统阅读课堂教学,无疑是给了学生一条有吸引力的线索,有助于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
3.“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同样是在《陋室铭》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顺利完成第一个话题的探究后,我再顺势抛出刘禹锡是否是“身居陋室的隐逸之士”的问题,即第二个关于“隐士隐不隐?”的话题。这个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牵动着对作者刘禹锡其人的生平思想和精神内涵的深入了解,同时将刘禹锡的思想精神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陶渊明等田园诗人的“隐逸者”的形象加以区分辨别,这种辨析,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突破提高,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代表思想的一次梳理。果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再表达”不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学生抒发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刘禹锡和陶渊明、李白、杜甫、诸葛亮等中国古代文化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和作者透过文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刘禹锡的隐忍坚持,他的乐观豪迈,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坚守精神家园的节操,无不在学生稚气而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文字中熠熠闪光。
论文作者:刘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作者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