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如何学好化学

浅谈初中如何学好化学

一、浅谈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汤奎[1](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金娟娟[2](2021)在《运用网络视频资源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以人教版化学1必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了必然趋势。另外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政策也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教学,而是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来更新教学方式。化学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并且高中化学的知识繁多,涉及很多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教师仅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很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学化学。教师以传统教学为基础,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同时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局限性。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深化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网络资源运用于高中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理论、相关研究分析及研究的意图界定了概念。另外通过分析大量文献以及进行师生访谈后,对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资源是否有作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以此更加确定了本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具体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和流程,并阐述了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视频资源的注意事项及遵循原则,这对教学实践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接着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了教学实践的内容,并且实施了具体的教学案例。最后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前测和后测成绩、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实验班的成绩比起对照班的明显有所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也明显的增加。并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比之前积极很多,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有所提高。实践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网络视频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轻易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师的负担。这说明本次研究很有价值和意义。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多彩,要是合理使用,并能让其优势充分发挥到课堂教学中的话,可以达到教学最优化。虽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如实践的时间短、样本少导致效果不是太明显。相信教学中长期合理的使用网络视频资源效果会更加明显,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韩彩红[3](2021)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以蒙古语授课高中为例》文中认为“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学习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微观抽象、理论性强、系统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思维的要求较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蒙古语授课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及其成因和对策等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以课程标准及教科书为研究依据,阐述了课程标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并梳理了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知识。实践方面,首先以实习学校高一年级三个班的90名学生为样本对其进行了“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的测查。其次随机抽样选取几名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从而深入了解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困惑,同时还访谈了笔者所实习学校的5位化学老师,从教师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困难。最后通过测查数据及访谈探析得出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存在的困难如下:(1)混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2)氧化剂还原剂相关概念模糊。(3)不能准确掌握“氧化剂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原理。(4)不能准确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之间的联系。(5)遇到不常见物质时对该物质的化合价做出错误的判断。(6)电子守恒概念的遗忘等。(7)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晰。(8)不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的如下原因:1.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知识的组织程度低,表征不完善。2.化学学科特征方面原因,主要是学科知识难度大且比较抽象。3.教师方面的原因,忽略学困生的存在。4.课程资源少。蒙古语授课学生可利用的辅助教材少。并针对上述成因提出了如下六条教学建议:1.教学要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2.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图。利用概念图呈现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3.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授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5.注意学困生的存在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6.注重加强语言的重要性,创造更多学习蒙语的环境。

乌云[4](2021)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科学领域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小学《科学》与《生物学》的教学衔接对建立完整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材分析法、教师访谈调查法和学生问卷调查法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比、教学衔接现状、教学衔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对阿鲁科尔沁旗正在使用的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苏教版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1)两门课程都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都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要求远远高于小学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6个主要概念中的6个学习内容与《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有关;(2)这两套教材都采用插图结合文字的形式呈现,《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共有62幅插图,其中与小学科学教材的插图关联性的有11幅。然而与小学科学相比,《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插图的文字介绍更加丰富、详细;(3)在教材知识内容方面,《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整本书一个单元共包括七章的20节内容,其中与小学科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共有6章的16节内容,占80%。但与小学科学相比,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文字更多,内容结构严谨,对知识点的阐述更加仔细、深入,观点清晰。二、调查阿鲁科尔沁旗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结果发现:(1)85.71%的初中生物学教师和100%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做好《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2)14%的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把《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和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关联性的内容衔接得较好,57%的初中生物学教师偶尔提到小学科学知识,可以看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有待提高;(3)中小学教师对非任教学段的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的熟悉程度总体较好,但是中小学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听课学习或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衔接的次数少。(4)85.45%的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高,而14.55%的初中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5)74%的初中生认为《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关联性,但不明确哪些内容方面有何关联性,所以生物学教师有必要将学生遗忘的小学科学内容适时回顾,把两个阶段的有关联性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学好生物学有一定的帮助;(6)80.69%的学生能够适应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对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较好。三、针对以上教学现状从教师和教育环境两方面提出了教学衔接策略,实现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搭建平台,增进教师之间交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衔接意识、巩固《科学》学科地位,为初小衔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中提供了有效教学的两个具体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设计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消化和吸收”。以上获得的关于《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研究结果,以期为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衔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李布和[5](2021)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活处处是化学,化学学科是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的金钥匙。高中化学不仅是对初中化学的深化,它更是有自身的规律体系。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化学学科五核心素养,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因此,在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内容教学中,重视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建构化学核心观念的是非常必要的。化学观念中有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结构观、分类观、转化观、守恒观和科学价值观等八大基本观念,其中,分类观、转化观、守恒观对于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中起关键作用。当学生认识到八大基本观念并掌握化学物质间的变化规律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并把学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强化已知的化学规律。本文首先查阅了大量与“化学观念”、“元素化合物观念建构”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了解到“化学观念建构”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并对观念、化学基本观念和“元素化学观念图”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针对元素化学内容进行设计了“钠元素化学观念图”、“铝元素化学观念图”和“铁元素化学观念图”,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非金属元素C和金属元素Ca进行了转化规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转化规律是不同的,从而对钠、铝、铁几种金属的教学设计做铺垫;通过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习题、推导未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期中、期末化学成绩的对比等对实验班进行了教学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化学教学中运用“元素化学观念图”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及学习效率,进一步完善学生头脑中观念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周卿倩[6](2021)在《SCCT下高中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新高考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六年,高中生对高考的考试科目开始拥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与此同时物理在选考的六门科目中选考比例较低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了解学生在决定是否选考物理时的参考因素以及这些参考因素究竟是如何导致学生选考或不选考物理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简称SCCT)的三大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个人目标,从SCCT的角度探讨高中生的物理选考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法,设计高中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访谈提纲,先对3名熟悉的高中生进行访谈,通过对比反馈的对问题角度的理解与设问本意,得到最终版的访谈问题。随后对50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选考科目的学生围绕“你为何选考/不选考物理?”、“这些因素如何导致你选考/不选考物理?”两大核心问题展开访谈,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个性化的进行追问,追问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你认为成绩和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你眼里适合和擅长有区别吗?”,深入了解学生在选考时的内心想法。访谈结束后,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访谈内容进行描述性的标注、寻找各开放式编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概括与抽象得到了物理选考参考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模型。高中生是否选考物理的参考因素为:心理倾向性、判断与定位、需要与目标、能力层次、环境竞争、客观条件,其中前三项为主观因素,后三项为客观因素。这些参考因素对学生是否选考物理的影响机制为:六大主要因素主要通过SCCT的三大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个人目标)间接导致选考,另外“心理倾向性”能够直接导致选考(或不选考)行为。影响机制的主要框架为:(1)SCCT三大核心概念是主要中介机制;(2)心理倾向性从中介的数量上来看处于六大参考因素中的决定性地位(该结论与“选考物理必备特征”的访谈结果相互印证);(3)“判断与定位”与“心理倾向性”分别处于影响因素和中介的重要中心位置。并据物理选考参考因素及其机制以及案例分析得出了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情况下提高物理选考人数的方法,大致为:(1)由于客观条件能够直接决定学生能否选考物理,那么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刻不容缓;(2)由于心理倾向性在六大因素中的决定性地位,培养对物理的兴趣是解决问题的核心;(3)由于判断与定位在影响因素中的中心位置,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是关键,其中包括减少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4)减少不必要的需要与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取舍,避免因小失大。

王诺[7](2020)在《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概念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化学教学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化学概念知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化学概念的良好构建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方面。在学生步入高中学习之初,帮助学生做好初中和高中学段化学概念知识的顺利衔接,能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兴趣,为学好高中化学打下扎实的概念知识基础。然而许多高一新生刚接触化学必修1就认为化学学科概念多、抽象难懂,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热情也慢慢减弱。本文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将化学课程标准与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高中必修阶段和初三阶段的化学概念知识进行比较和衔接分析。并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式,了解高一新生化学概念知识掌握情况及一线教师的衔接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得出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三大问题,即初高中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不同、知识跨度大、衔接不畅;教师衔接意识淡薄、教学研究不足、不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等;学生概念学习观未完全形成、学习能力不足、思维水平受限等。为切实解决概念教学衔接中的三大问题,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法,就“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氧化物的分类”四大概念构建进行知识衔接分析和教学策略分析,进而提出四则教学设计案例并在高一年级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本研究以化学概念知识为载体,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在理论方面,明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初高中化学概念知识体系的衔接问题,丰富有关初高中教学衔接领域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提出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三大问题和四则教学设计案例,有利于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概念教学衔接研究、深化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内容、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朱琳[8](2020)在《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研究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认识情况和使用现状,探索影响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因素等,从而为教科书的编写与修订、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启示。具体地,论文首先对有关教科书和教科书使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阅读和梳理,总结得出目前国内外有关教科书使用方面的成果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借鉴塞巴斯蒂安对教科书使用研究的理论框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性质功能的认识、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教师对学生使用教科书的指导情况三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量化数据处理,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对化学教科书使用程度、使用方式的差异性;同时利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基于调查结果,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学生对教科书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普遍认可教科书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认可教科书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再视教科书为绝对权威;学生普遍认为教科书中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相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只学会教科书上的内容并不能学好化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科书性质的认识存在差距。(2)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情况方面,调查发现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比较少,教科书发挥的作用并不显着;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受到教科书本身内容、其他资料的使用、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网络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3)在对教科书的期待方面,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和组织形式方面提出了较多期望和建议。论文最后对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提出了建议:(1)对中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方面,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教科书使用观念,平衡好校本教材等其他资料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2)对教师指导中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3)对化学教科书编写方面,教科书内容选择应增强趣味性和时代性,关注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关注科学本质教育;内容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内容组织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孔明媚[9](2020)在《可视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对未来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可视化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愈加广泛,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将可视化教学的理念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在初中阶段如何将可视化教学应用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查阅文献、界定核心概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教材中的可视化资源和插图的教学功能与应用,基于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提出将可视化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内容教学和教学环节中,利用多种可视化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知识的生产过程和挖掘显现知识背后的思维,选取并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将提出的可视化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本研究以两个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可视化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借助前测、后测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了解可视化教学对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的变化。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师将可视化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借助可视化工具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为化学课堂增添了趣味性,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可见,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化学学科知识,丰富了学习方式,并且建构了知识网络,提高了学习效率。

张梦毅[10](2020)在《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教育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类社会的重大使命,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人清晰的认识到科学教育在个人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社会蓬勃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科学教育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与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石。而义务教育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决定了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将小学一年级作为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提倡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构建不同学段的衔接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论文依据小学生和初中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认知能力,以教学衔接为指导思想,对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论文对开封市的部分初三学生、初中化学教师以及即将进入教学岗位的学科(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化学课程的认识、学习态度以及教师对不同年级段教学衔接的看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14%,在初中阶段,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有28%,可以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受欢迎程度高于初中化学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理念、家长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2)初中化学教师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若能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衔接,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化学学科,可以看出教师们对教学衔接都表示支持。然而教师们对不同学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却并不乐观。基于调查结果,论文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前言、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衔接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其中关于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衔接,先根据衔接领域进行划分,每个衔接领域又划分为若干个衔接点,共有十个衔接点:水、空气、物质变化、塑料制品、金属、能量转变、一氧化碳中毒、节约用水、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简单仪器的使用。此外,对开封市现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呈现方式、栏目设置、知识衔接方面进行分析。着重对衔接内容最多部分(水、空气、物质变化、材料、简单仪器的使用)进行篇幅对比、内容简述以及衔接建议。在衔接建议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对初中阶段的教学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了更好的体现衔接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的可行性,论文通过案例设计,展示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衔接的作用。

二、浅谈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障碍
    2.2 数学学习障碍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2.4 数学教学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2)运用网络视频资源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以人教版化学1必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1.1.2 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
        1.1.3 符合化学学科特点的需求
        1.1.4 顺应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规律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4.3 研究目的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网络教学资源
        2.1.2 网络视频资源
        2.1.3 教学过程最优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教学最优化理论
第3章 运用网络视频资源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网络视频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与选取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网络视频资源的选取
    3.2 实践的目的及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实践的目的
        3.2.2 实践的对象选取
    3.3 实践基本过程
    3.4 实践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资源的注意事项及遵循原则
        3.4.1 注意事项
        3.4.2 遵循原则
第4章 运用网络视频资源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4.1 教学案例的选取依据
        4.1.1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确定选择
        4.1.2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确定选择
    4.2 具体实施教学案例
        4.2.1 案例1《离子反应》
        4.2.2 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
        4.2.3 案例3《金属与水的反应》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5.1.1 实践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5.1.2 实践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5.2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5.2.1 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5.2.2 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5.3 学生和教师访谈内容与分析
        5.3.1 访谈材料记录
        5.3.2 访谈结果分析
    5.4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5.4.1 课堂观察记录汇总
        5.4.2 课堂观察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测试题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学生成绩
致谢

(3)“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以蒙古语授课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蒙古语授课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分析
        1.1.2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学生在做“氧化还原反应”题时勿犯的错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困难
        2.1.2 氧化还原反应
        2.1.3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第3章 “氧化还原反应”主题内容教材分析
    3.1 课程标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求
    3.2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点梳理
        3.2.1 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
        3.2.2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4.1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生学习困难测查
        4.1.1 测查目的
        4.1.2 测查对象
        4.1.3 测查试卷设计
        4.1.4 测查结果与分析
        4.1.4.1 测查结果整体分析
        4.1.4.2 测查结果具体分析
    4.2 “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生访谈
        4.2.1 学生访谈题目编制
        4.2.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3 “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教师访谈
        4.3.1 教师访谈题目编制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的成因
        4.4.1 学生个人因素
        4.4.2 化学学科特征方面的因素
        4.4.3 教师方面的原因
        4.4.4 课程资源
    4.5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建议
        4.5.1 循序渐进,注重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4.5.2 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图
        4.5.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5.4 强化学习方法的教学
        4.5.5 将学习困难的学生转化
        4.5.6 创造蒙语学习环境,加强语言的重要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访谈题目
致谢

(4)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衔接
        2.1.2 教学衔接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衔接研究
    3.1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关联性分析
        3.1.1 课程性质关联性分析
        3.1.2 课程基本理念关联性分析
        3.1.3 课程设计思路关联性分析
        3.1.4 课程目标关联性分析
        3.1.5 课程内容关联性分析
    3.2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材的关联性分析
        3.2.1 教材编写体例关联性分析
        3.2.2 教材呈现方式关联性分析
        3.2.3 教材知识内容关联性分析
第四章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4.1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3.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4 调查结论
        4.4.1 教师访谈调查结论
        4.4.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第五章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5.1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策略
        5.1.1 教师方面教学衔接策略
        5.1.2 教育环境方面衔接策略
    5.2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案例
        5.2.1 案例一:《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5.2.2 案例二:《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访谈调查问卷(小学科学教师版)
附录2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访谈调查问卷(初中生物学教师版)
附录3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学生问卷调查(汉语版和蒙古语版)
致谢

(5)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观念研究现状
        1.2.2 元素化合物基本观念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研究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观念”的界定
        2.1.2 “化学基本观念”的界定
        2.1.3 “元素化学观念图”的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
    3.1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体系的特点
        3.1.1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体系特点
        3.1.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难点分析
    3.2 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
        3.2.1 “钠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
        3.2.2 “铝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
        3.2.3 “铁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
    3.3 结论
第4章 高中化学“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实践研究
    4.1 研究方案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2 高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实践研究
        4.2.1 在《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观念建构教学实践
        4.2.2 “钠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实践研究
        4.2.3 在《铝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实践研究
        4.2.4 在《铁及其化合物》中观念建构教学实践
第5章 “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实践效果分析
    5.1 书写化学反应式和课后测验准确度的对比分析
        5.1.1 书写化学反应式准确度对比分析
        5.1.2 课后测验准确度对比分析
    5.2 推导化学反应准确度对比分析
    5.3 化学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5.3.1 期中化学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5.3.2 期末化学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SCCT下高中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高考改革及其内容
        1.1.2 物理选考现状
        1.1.3 物理学科的选考价值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2.1.2 扎根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选考参考因素
        2.2.2 影响机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访谈工具
        3.3.2 分析工具
    3.4 研究的信效度保证
    3.5 材料与数据收集
第4章 学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模型建构
    4.1 选考参考因素分析
        4.1.1 开放式编码
        4.1.2 主轴编码
        4.1.3 选择性编码
        4.1.4 编码的说明与维度的补充
        4.1.5 选考参考因素概念体系
    4.2 影响机制分析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影响机制模型建构
第5章 基于选考参考因素及其机制的案例分析
    5.1 选考参考因素概念体系的案例分析
        5.1.1 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并不完全独立
        5.1.2 选择结果受客观因素牵制
        5.1.3 公认必备特点含主客观两方面
        5.1.4 外部参考的主客观角度
        5.1.5 判断与定位与性别有关
    5.2 影响机制模型的案例分析
        5.2.1 客观条件的现实不作用于中介
        5.2.2 心理倾向性多重影响选考行为
        5.2.3 需要与目标作用于两个中介
        5.2.4 中介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高中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模型
        6.1.2 客观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1.3 三大核心概念是主要中介机制
        6.1.4 心理的倾向性是决定性因素
        6.1.5 判断与定位的特殊重要性
    6.2 建议与策略
        6.2.1 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刻不容缓
        6.2.2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心理倾向性是关键
        6.2.3 减少刻板印象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6.2.4 减少不必要的需要与目标
参考文献
附录 受访者信息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衔接
        2.1.2 化学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3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分析
    3.1 课程标准中化学概念知识衔接比较分析
        3.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概念知识
        3.1.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概念知识
    3.2 教科书中化学概念知识衔接比较分析
    3.3 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情况现状调查和分析
        3.3.1 调查过程与方法
        3.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 初高中化学概念知识教学衔接问题分析
        3.4.1 教材概念知识衔接问题
        3.4.2 教师问题
        3.4.3 学生问题
4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案例
    4.1 案例一: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
        4.1.2 “氧化还原反应”衔接分析
        4.1.3 “氧化还原反应”衔接策略
        4.1.4 “氧化还原反应”衔接过程教学设计
    4.2 案例二:离子反应
        4.2.1 “离子反应”知识分析
        4.2.2 “离子反应”衔接分析
        4.2.3 “离子反应”衔接策略
        4.2.4 “离子反应”衔接过程教学设计
    4.3 案例三:物质的量
        4.3.1 “物质的量”知识分析
        4.3.2 “物质的量”衔接分析
        4.3.3 “物质的量”衔接策略
        4.3.4 “物质的量”衔接过程教学设计片断
    4.4 案例四:物质的分类
        4.4.1 “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
        4.4.2 “物质的分类”衔接分析
        4.4.3 “物质的分类”衔接策略
        4.4.4 “物质的分类”衔接过程教学设计片断
5 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课堂教学实践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内容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期中考试结果分析
        5.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教科书的重要性
    1.2 教科书使用研究的实践需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对教科书的研究
    2.2 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对教科书使用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对教科书使用的研究总结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第4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 教科书使用的四面体模型
    4.2 学生对教科书使用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5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5.1 问卷调查
        5.1.1 样本的选择
        5.1.2 问卷的编制
        5.1.3 数据的收集
        5.1.4 信息的编码与分析
        5.1.5 问卷信度与效度
    5.2 访谈
        5.2.1 访谈对象的选择
        5.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5.2.3 访谈的实施及数据的处理
    5.3 课堂观察
        5.3.1 课堂观察对象的选择
        5.3.2 课堂观察表的编制
        5.3.3 课堂观察的实施
第6章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6.1 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6.2 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6.3 教师对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的指导
    6.4 影响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的因素
    6.5 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期待
        6.5.1 资料编码分析
        6.5.2 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期待
第7章 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转录
    附录5 课堂观察记录表
致谢

(9)可视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可视化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三、化学可视化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可视化研究现状
        二、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可视化
        二、可视化教学
        三、知识可视化
        四、思维可视化
        五、化学可视化教学
        六、可视化教学支持工具分析
    第二节 可视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脑科学研究理论
        三、视觉思维理论
        四、双重编码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初中化学可视化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对象
        三、调查步骤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初中化学可视化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第一节 教材中可视化教学资源分析与应用
    第二节 可视化教学在内容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微观世界可视化,促进建构三重表征
        二、实验信息可视化,揭示化学本质
    第三节 可视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策略
        一、新课导入,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
        二、课堂小结可视化
        三、习题讲解可视化
    第四节 可视化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直观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三、学生主体的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第五节 初中化学可视化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1“分子和原子”
        二、教学案例2“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节 学生访谈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不足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化学应用可视化教学况问卷调查
    附录 C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前后测成绩表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对课程衔接教学的诉求
        1.1.2 传统的化学教学对课程衔接教学的忽视
    1.2 研究意义
        1.2.1 课程的需要
        1.2.2 教学的需要
    1.3 研究现状
        1.3.1 衔接教学研究
        1.3.2 初中化学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衔接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
    2.3 学习进阶理论
3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
    3.1 学生的问卷调查
        3.1.1 学习兴趣
        3.1.2 学习态度
        3.1.3 课程联系
        3.1.4 父母重视度
        3.1.5 教师教法
    3.2 初中化学教师的访谈调查
        3.2.1 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2.2 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3.2.3 对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的看法
4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
    4.1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衔接分析
        4.1.1 前言
        4.1.2 课程目标
        4.1.3 课程内容
        4.1.4 实施建议
    4.2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材衔接分析
        4.2.1 呈现方式
        4.2.2 知识内容的衔接
5 案例设计
    5.1 水的净化
        5.1.1 教材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目标
        5.1.4 教学重难点
        5.1.5 教学思路
        5.1.6 教学过程
        5.1.7 教学访谈
    5.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5.2.1 教材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 教学目标
        5.2.4 教学重难点
        5.2.5 教学思路
        5.2.6 教学过程
        5.2.7 教学访谈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对师生调查访谈后得出的结论
        6.1.2 对课程标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6.1.3 对教材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B 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衔接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浅谈如何学好初中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运用网络视频资源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以人教版化学1必修为例[D]. 金娟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以蒙古语授课高中为例[D]. 韩彩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与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研究[D]. 乌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学观念图”的建构及实践研究[D]. 李布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SCCT下高中生选考物理影响机制研究[D]. 周卿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概念教学为例[D]. 王诺.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学生对化学教科书的使用研究[D]. 朱琳. 青岛大学, 2020(01)
  • [9]可视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孔明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研究与案例设计[D]. 张梦毅.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浅谈初中如何学好化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