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凯冀[1]2001年在《黄土湿陷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湿陷的大变形理论描述与数值仿真分析》(NO.598780401),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黄土力学和非饱和土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黄土地基非均匀浸水增湿的变形过程,引入了二维非饱和土积水入渗模型和黄土增湿本构关系,并提出了浸水变形计算的初应变法。 基于已有的大变形有限元固结分析程序(LSCFEA),运用上述理论,编制了相应的黄土浸水变形计算模块,实现了黄土增湿变形的大变形描述。利用该程序对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坡脚积水入渗这一常见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比较了大、小变形的分析结果,并初步探讨了应力路径和增湿路径对变形的影响。
张延杰[2]2011年在《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的研制与黄土地基单桩承载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黄土地区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尤其是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问题,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课题。正确地选择相似材料是能否正确模拟工程原型的关键,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一直是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研究的瓶颈,限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模型试验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相似理论与国内外地质力学模型相似材料研究的现状,结合黄土湿陷的机理与原因,采用不同的制样方法,通过大量的配合比试验,成功研制了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该材料选用重晶石粉和砂作为无粘结性材料,工业盐、石膏和膨润土作为粘结性材料,加水均匀拌合,润湿24小时后采用空中自由下落方法制成试样,50℃恒温条件下风干试样,以模拟风成黄土的沉积方式和形成条件。通过湿陷试验,得到该相似材料具有和天然湿陷性黄土相似的湿陷特征,浸水产生强烈的湿陷;通过直剪试验,得到该材料的强度参数也与天然黄土相似,而且可调节的容重范围广,易于购置,价格便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在成功研制出模型试验材料的基础上,采用铝管模拟单桩,控制密实度和含水率,填入研制的模型试验材料,进行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模型试验。通过桩侧应变片测试桩身轴力和侧阻力,在土体不同断面和桩底布置土压力盒,测试土体湿陷附加应力和桩端阻力,在土体表面和桩顶布置位移传感器,测试土体湿陷变形量和桩顶沉降,分析了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的承载力特征、桩侧负摩阻力及沉降变形规律。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基于模量折减法分别建立与模型试验相应的工况,对不同湿陷厚度土层进行单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湿陷系数变化时对单桩的承载行为、沉降变形和负摩阻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和数值分析的结果,对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与规律、负摩阻力分布特征、地基土和单桩的沉降变形特征分别作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本论文研究取得主要的结论:通过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得出采用空中自由下落方法能够合理的模拟天然风成湿陷性黄土的结构,具有和天然黄土相似的湿陷性、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使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的试验结果具有重复性和控制性,可直接控制材料的组成,因此,能很好地评价组分变化的影响,为湿陷性黄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使用起到借鉴作用。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模型试验,得到在自重湿陷作用下,由于负摩阻力的作用,使桩身受到显着的轴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沉降,桩侧负摩阻力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单桩的承载力会产生明显的折减,虽然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的大小、湿陷土层厚度等因素影响负摩阻力的大小,但将负摩阻力作为下拉荷载计入桩顶附加荷载,对自重湿陷性较强场地,负摩阻力取较大值是比较保守和安全的。基于模量折减法,将重力作用作为初应力指定为一种“荷载”进行施加,能够使模型中应力与自重作用产生的应力相同,但位移场为零,即由重力引起的应力场但无位移场,然后进行参数折减,能够消除数值计算时重力的影响,较好地实现了对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数值模拟,模拟出自重湿陷变形对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任海波[3]2008年在《管沟渗水条件下黄土地基水分场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土工程界普遍依据地基全部或部分湿陷性土层的饱和浸水湿陷量衡量场地优劣和制定工程对策,与实际常有较大差距。事实上,黄土地基湿陷事故大多与地下管沟渗水有关,管沟等线源渗水使黄土地基局部含水量增大,地基局部土层沿深度和宽度方向达到不同增湿含水量,并引起不均匀增湿湿陷变形。黄土地基发生湿陷事故的原因,与其说是湿陷量大,还不如说是湿陷差异过大。研究管沟渗水引起的增湿湿陷变形问题,需首先确定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即确定黄土地基增湿范围和增湿幅度,再进一步计算分析黄土地基增湿湿陷变形。此方面研究工作尚是缺乏的。基于此,本文就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实际工程管沟漏水的情况,考虑黄土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孔隙比、管沟内积水压力等因素影响,给出了二维非饱和黄土地基管沟入渗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编制软件对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管沟内积水压力分别按无压、满水和有压叁种情况考虑,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分别取15%和20%,孔隙比分别取0.7、0.9和1.1,分别计算得到均质黄土地基入渗3年的地基水分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土体孔隙比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大,入渗速度越快,地基增湿区域越大,但随着增湿区域的增大,入渗水量扩散作用增强,饱和区域反而减小。土体孔隙比越小,初始含水量越小,入渗速度越慢,地基增湿区域越小,显示了低饱和密实土体较强的阻水作用,水分难以下渗,主要集中于管沟周围,水分扩散作用较弱,饱和区域反而大。随着时间的增长,入渗增湿范围增加。但当地沟水与地下水连通后,由于入渗通道的形成,地沟水能够更快的进入地下,则增湿范围反而减小。管沟中积水压力的大小对黄土地基水分入渗影响很大,压力越大,入渗越快,增湿范围越大。
焦彦利[4]2004年在《黄土增湿的工程性状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黄土增湿试验资料为基础,运用割线模量法,进一步完善了黄土增湿本构模型:建立了K_0、c和φ值随含水量w变化的关系式。针对黄土地基与边坡不均匀增湿的变形过程,分别提出了浸水变形计算的等效位移法及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应力水平法。 基于已有的大变形有限元固结分析程序(LSCFEA),运用上述理论,编制了相应的黄土增湿变形计算模块,实现了黄土增湿变形的大变形描述。利用该程序对黄土地区公路路堤坡脚积水入渗和路堑边坡坡顶、坡脚入渗这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浸水前后的计算结果。
张旭强[5]2008年在《砖石古塔浸水纠偏全过程模拟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砖石古塔作为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保存至今的砖石古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纠偏和加固。本文结合黄土地基的特点,就黄土地区砖石古塔的倾斜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陕西合阳大象寺塔进行了纠偏全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将计算结果与土工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结合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及其湿陷变形计算方法,对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各因素如有微结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2)结合室内压缩试验,研究了黄土地区注水纠偏中土的压缩变形量与含水量的关系。依据压缩变形量与含水量关系曲线中的不敏感区、敏感区和消减区叁个阶段的特征,探讨了模拟纠偏分析中出现的不倾、突倾和反倾现象。(3)对砖石古塔倾斜的机理和不同纠偏技术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掏土法和注水法纠偏砖石古塔十分有效。(4)结合砖石古塔倾斜的机理,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砖石古塔浸水法纠偏的机理进行研究,依据浸水纠偏时地基沉降的四个阶段,建立了纠偏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陕西合阳大象寺塔的纠偏进行全过程模拟,计算结果和依据实验室制备的原状黄土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苑晓锋[6]2012年在《黄土高边坡桥台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计划的顺利推进,我国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蓬勃发展,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中之重,大量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及黄土地基构筑物的稳定性问题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庄科咀大桥0#桥台为工程背景,首先分析0#桥台所在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而后应有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叁维黄土边坡-桥台-桩基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典型工况下桥台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再考虑黄土的湿陷性及黄土边坡加固措施,定量分析其对桥台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应有有限元软件,根据《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TB10035-2006)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规定,基于地质勘测资料及同类研究结论所设定的黄土边坡材料参数,按照设计1:1边坡坡率,每级高度设定为10m,宽度平台为2m的边坡模型分析黄土高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可知,黄土的湿陷性对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不可忽视,湿陷及地震力作用不仅仅导致黄土边坡稳定性系数大幅降低,同时,使得黄土边坡的整体位移及塑性应变区均出现较大的变化,使得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及黄土地基上的构筑物稳定性受到威胁。(2)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的叁维有限元黄土边坡-桥台-桩基体系,分析其在典型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可知,各工况下整体最大纵向位移出现于桥台前端黄土边坡位置,最大竖向位移出现于桥台台后填土部位;存在两个典型的塑性区,其一位于桥台前端黄土边坡应变塑性区,另一个位于桥台台后填土挤压塑性区;桩基受力范围集中于距桩顶2/3范围内,整体表现为砂质黄土范围内桩基受力更加明显,而泥岩层范围内桩基的受力相对较小。(3)针对地震力对于桥台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可知,地震力对黄土边坡-桥台-桩基体系的整体纵向水平位移与桩基的纵向应力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地震力作用下,位于台前的塑性应变区与位于台后的挤压塑性区有贯通趋势。(4)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黄土的湿陷性对于黄土边坡上桥台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黄土湿陷对整体纵向及桩基纵向位移影响较为显着,极易导致黄土边坡纵向失稳,而对整体竖向位移与桩基的竖向位移影响较小;黄土湿陷使得黄土塑性区域加大,同时,桥台前端应变塑性区与桥台台后填土挤压塑性区存在贯通危险;黄土湿陷对桩基竖向应力影响明显,而对桩基纵向应力基本没有影响。(5)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边坡加固措施对边坡-桥台-桩基体系整体稳定的影响。黄土边坡的加固对黄土边坡整体承载能力的提高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对于土体的位移、桥台体系的纵向位移均有较为理想的减少,对于桩基的竖向位移则基本无改善;对于黄土边坡体系的塑性区的缩小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桩基纵向应力减小比较明显,而对于竖向应力则基本没有影响,但从侧面反映出桩基水平承载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桩基竖向受力能力的发挥。
王立新[7]2016年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与地铁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标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黄土地区地铁建设的发展,难免遇到黄土湿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黄土湿陷对工程危害较大,特别是对变形控制严格的地铁工程。目前已实施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主要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未结合地铁地下工程的特点,所提相关标准并不适合地铁地下工程。因此,研究湿陷性黄土与地铁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地铁结构和地层的变形规律及控制标准对地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特别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近接施工的变形控制值及地铁地下结构地基剩余湿陷量允许值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已有工程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层与地铁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标准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从工程角度研究黄土,分析了黄土的湿陷性质及影响因素,在整理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能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表述黄土湿陷性质、湿陷量、增湿减湿、前期受力的黄土湿陷机理模型。(2)根据黄土湿陷对地下结构产生的影响及破坏模式,叙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结构灾变过程和结构产生变形、裂缝、渗水的原因,并从黄土湿陷变形机理角度对黄土湿陷诱发过程进行了论述。(3)认为地铁地下工程修建为地层的卸载过程,一般无需确定地基承载力及对其进行验算,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层尚需分层累计地铁地下结构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结合地铁地下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地铁地下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量计算方法及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4)认识到被常规的室内土工试验及实际工程掩盖的黄土湿陷强度骤减产生的危害,在重视黄土饱水湿陷强度骤减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饱水湿陷瞬间强度指标类似于饱和软粘土不固结、不排水的试验指标,即在该状态下内摩擦角趋于零,抗剪强度全由粘聚力承担,且与周围压力无关,此时土的侧压力系数K趋于1。并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了侧压力系数K=1对地铁结构产生的影响。(5)基于上埋式涵管土压力理论,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地铁区间隧道在其上覆及周围土层发生湿陷变形时,作用在隧道顶部的竖向土压力大于原来的竖向土压力,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规律。(6)基于实际工程,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层既有区间隧道在饱水湿陷瞬间的受力情况,并对地铁结构基底压力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新建隧道在不同竖直净距、夹土体不同岩土参数下穿既有隧道的工况,得出了地层和既有隧道的响应规律,给出了保证既有线安全运营的新建盾构隧道和地表的变形控制标准。通过模拟不同水平净距工况下的基坑近接既有线结构施工,研究了既有线结构和地层的响应规律,提出了保证既有线安全运营的新建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标准。(7)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手段,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新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边墙不同位移对已建地铁车站和地铁隧道的影响规律,提出保证既有线安全运营的新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控制标准;研究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在不同净距和不同地层损失率工况下正交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规律,提出保证既有线安全运营的新建隧道拱顶沉降控制标准;并将提出的变形控制标准与数值模拟提出的变形控制标准进行了对比验证。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复杂环境下的地铁修筑技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何永强[8]2010年在《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西北黄土地区建设中遇到的大厚度湿陷性黄上地基处理问题越来越多,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承载力成为当前工程界探求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本论文结合挤密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对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及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基于圆孔扩张理论,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叁种挤密桩复合地基成桩过程中桩间土体的应力变化规律,并把土体看作Mohr-Coulomb材料,得到了挤密桩圆孔扩张理论的统一解。其次,根据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特点,详细研究了横向挤密条件下桩间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桩间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的量化计算公式;同时,基于孔隙挤密原理,推导出了生石灰挤密桩加固地基时所需生石灰桩数和生石灰体积的计算公式。第叁,通过对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并分别推导出了生石灰桩膨胀量的理论值、桩体侧向膨胀引起的单桩总侧阻力增量、膨胀率对桩土界面法向正应力的影响、膨胀率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及生石灰桩膨胀对桩间土承载力影响的量化公式。最后,利用数值模拟(FLAC 3D)和实际工程的现场、室内土工试验,综合评价了采用素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时桩间土的挤密效果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远大于现行规范值,可见在实际工程中,规范值偏于保守,建议在有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生石灰挤密桩复合地基探井开挖试验表明,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土的含水率较低,在采用生石灰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时,现行28d休止期内生石灰不能达到充分熟化,对桩间土的挤密效果不能完全发挥,建议适当延长休止期,这将对工程建设有利。综上所述,本文工作较全面地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并为挤密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挤密桩复合地基理论和技术
刘争宏[9]2008年在《浸水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分布有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以覆盖广、厚度大着称于世。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在浸水后产生的桩侧负摩阻力问题早已为工程界所重视,随着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础越来越多,现有关于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负摩阻力的经验和理论已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迫切需要对浸水后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承载性状进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已在5个省份8个黄土场地进行了现场桩基试验研究,对于这些试验成果还缺乏系统总结。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要,进行了一个在试验规模上处于同类研究之最的现场桩基浸水试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上述前人得到的试验结果,从现场试验角度出发对浸水后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性状的相关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研究。与浸水后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性状相关的问题大致包括叁个方面: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征、浸水后桩的附加沉降、桩侧负摩阻力和中性点,本文主要从这叁方面展开研究。本次现场试验实测了试坑内外黄土体的湿陷变形,但实测结果和其它黄土试坑浸水试验测得的湿陷变形特征存在差别,表现在:(1)停水后的沉降比浸水过程中产生的沉降还要大;(2)浸水过程中的“沉降剖面”呈现出马鞍形。本文从渗透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出现该现象的机理,分析了不同渗透系数地层组合所表现出的湿陷特征,并指出停水后的变形仍主要是湿陷变形,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固结沉降。通过试验过程中桩顶沉降的监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单桩沉降特征,浸水引起的桩顶附加沉降的构成,以及不同工况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先后不影响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大小,但影响单桩沉降量;浸水过程中桩顶荷载越大,不但桩顶附加沉降越大,而且极限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越大;浸水引起的附加沉降除包括桩顶荷载和下拉荷载引起的瞬时沉降外,还包括桩身混凝土在力作用下的徐变,以及桩侧土剪切蠕变引起的桩端位移。桩侧负摩阻力是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中性点深度、负摩阻力大小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较全面的研究了影响中性点深度和负摩阻力大小的各种因素。中性点深度是和桩顶沉降和实际发生的自重湿陷下限深度相关的,实测中性点深度比实测自重湿陷下限深度大2~8m;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较多,除与湿陷强烈程度相关外,还与中性点深度、桩顶荷载、试验方法、桩型等因素有关;负摩阻力的大小基本可用有效应力法进行估算;负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关系曲线可用双曲线模型近似表达,但与常规认识不同,桩土相对极限位移不是一个定值。本文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孙霁月[10]2007年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研究》文中指出灰土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简便、经济、有效的以土治土的方法,在工程中己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灰土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需求,所以本文对灰土及灰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和基本性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首先通过对前人的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含灰量时击实黄土灰土的抗剪性和压缩性,分析了含灰量、含水量和龄期对灰土的击实性、抗剪性和压缩性的影响;其次,对灰土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含灰量对灰土的击实性、抗剪性能和压缩性有明显的影响,含水量也是影响灰土抗剪性能、压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养护龄期对击实灰土的抗剪性和压缩性影响非常显着。文中得出了不同灰土比灰土的最优含水量、最大干重度、最大凝聚力、最大内摩擦角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灰土的抗剪性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施工和设计人员参考。本文还对灰土桩复合地基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灰土桩处理的地基工程性能得到显着的提高,桩间土在成桩时受到扰动,原始结构遭到破坏后又形成新的结构,力学性能己恢复并有所提高,桩间土的湿陷性己基本消除。论文最后利用室内试验得出的灰土参数,对灰土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探讨了单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临界桩长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统一强度理论,基于平面应变的假设前提,分析了灰土挤密桩挤密成孔过程中在内壁均布压力p作用下孔周土体应力情况。结果表明灰土桩单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存在临界桩长,临界桩长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大,灰土比和成孔方式对临界桩长的影响不大。同时得出了土体处于弹塑性状态时的弹性解,并求出了孔壁处发生屈服的弹性极限荷载,进而求得有效挤密时的孔壁内压p与有效挤密半径c的关系式。并通过一组参数对用强度理论计算得到的塑性挤密半径与用弹、塑性理论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用统一强度理论能更好地分析挤密过程土体的弹塑性发展情况,要达到同样的挤密效果所需灰土挤密桩数量相对较少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黄土湿陷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D]. 路凯冀. 长安大学. 2001
[2]. 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的研制与黄土地基单桩承载行为研究[D]. 张延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11
[3]. 管沟渗水条件下黄土地基水分场数值分析[D]. 任海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 黄土增湿的工程性状仿真分析[D]. 焦彦利. 长安大学. 2004
[5]. 砖石古塔浸水纠偏全过程模拟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D]. 张旭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6]. 黄土高边坡桥台稳定性分析[D]. 苑晓锋. 兰州交通大学. 2012
[7]. 湿陷性黄土地层与地铁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标准研究[D]. 王立新. 长安大学. 2016
[8]. 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何永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0
[9]. 浸水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特性研究[D]. 刘争宏.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10].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研究[D]. 孙霁月. 山东大学. 2007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湿陷性黄土论文; 有限元分析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边坡坡率论文; 天然地基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 阻力系数论文; 黄土地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复合地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