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施工工艺非常的多,为了满足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我国的建筑技术也逐渐的成熟起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技术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施工经验,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加强建筑施工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目前,建筑装饰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材料制造技术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突破,逐渐趋于成熟,如石材毛面铺设技术、陶瓷复合技术、石材研磨技术、木制品集成技术等,使用性能较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施工中。
2.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钢结构安装技术
钢结构安装技术,一般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建筑施工中。在此基础上,钢结构预应力技术也逐渐研究出来,由此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钢结构体系,包含了预应力网架钢结构体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简便性和可靠性。
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泵送技术是我国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外加剂技术和减水剂技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新型的混凝土形式,如泵送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也成功地研制出来。大面积混凝土浇注技术是混凝土施工的难点,目前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诸如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清水饰面混凝土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技术
水泥墙技术、土钉墙技术以及排桩技术,这些都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目前,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复合土钉墙技术发展得最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可以获得很好的施工效果。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和人防工程中,应用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逆作法施工工艺,作为深基坑支护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使施工成本降低,并缩短施工周期。
5.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灌桩技术
随着桩检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灌桩技术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尤其是后压浆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建筑施工所需的成本,桩体体积明显减少。而混凝土灌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三、建筑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工业化水平的推进 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上吸取传统生产方式的优势,逐步的实现施工技术的工业化发展,这也是现代建筑业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需求,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化发展 近几年来,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已经在建筑领域中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在建筑施工中得到普及,按照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建筑地下空间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将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不久的将来,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水平都将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3.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建筑施工也逐渐的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以及工业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这些材料的使用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能为基础,采用环保、绿色的材料,合理的将各类资源利用起来,提升工业废弃材料的利用率,并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推广新的施工技术与建筑材料。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未来的建筑施工技术将朝着自动化、环保节能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会实现机械自动化,施工过程中节材、节水、节能、节地以及环境保护等理念,都将融入到新施工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候俊,盛锋坡.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20).
[2]韩仕宾,江敏,刘培科,刘红霞.低强度等级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提高措施[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02).
[3]张晓兵,苏永波.过程方法在钢管内核心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4]张建设,尹玉先,范秀兰,杜晓波.河南某城市建筑施工垃圾公害调查及对策分析[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论文作者:王雅静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技术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钢结构论文; 发展趋势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