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这,就是许许多多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性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主心骨”的教育
我们自古有“天父地母”、“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美的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孩子们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我们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父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父性教育有许多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
大多数孩子都有对母亲的缠绵和依恋偏向。孩子的这种恋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况,不但加剧了亲子关系向母亲倾斜的趋势,而且造成了“孩子都应该由母亲来抚育”的偏颇认识,使得父亲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一推了之。
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潜在危机。因为孩子们不仅在婴幼儿阶段(甚至在母体孕育阶段)就需要父亲的抚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需要父亲的直接帮助和影响。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而做母亲的,她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母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比较兴奋。
由于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宁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游戏伙伴,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在游戏中,父亲独立自主、勇敢冒险、创新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会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会促使孩子乐于运动、探索,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技能。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将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趋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
同时,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还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孩子正是在父母差异的对比下逐渐了解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果父性缺失,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必然会发生混淆。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父亲多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负担,这无疑将增进夫妻感情,丰富夫妻生活,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稳定,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更良好的环境。
可见,父性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是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较为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自尊心低,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单纯的母性教育容易变得偏狭,需要父性教育与其互补。
北京动物园曾经出现过“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的极端危害。
这名清华大学生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养成了对母亲的狭隘的依赖感。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他缺乏自我意识,很少与别人交往,直到大学才学会骑车,甚至他骑车上学的路也要由母亲来指点。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顺从母亲报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电机专业,放弃了他喜欢的生物学。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独力难支,而且极容易变得偏狭。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给他应有的力量和尊严,也没有给他发展个性的“天空”。孩子的妈妈说:我到了收获的年龄,但却什么都没有了。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父性教育的缺失所投射下来的长长的阴影。
新时代呼唤父性教育
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父亲这个角色并不参与孩子的教养活动。“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被看作生儿育女,抚养后代的局外人。人们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男人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则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着“相夫教子”的“天职”。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家庭分工与家庭教育,父亲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孩子的抚养与教育。其实,研究表明,除了哺乳以外,父亲均能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即使母乳也可以用父亲的人工喂养代替。而在教育上,父亲不仅能够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而且他的作用不可缺少!
现在,家庭教育的历史到了该掀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大声地呼唤父性教育。
倡导父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最根本的,还是来自时代的变化。
第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过去的教育,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在这狭隘的应试教育里,又是知识至上,特别是理科知识至上。我们过去经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样的教育观念里,家长的任务,无非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其他的就帮不上什么忙了。现在的情况变了。只吃学校应试教育一口饭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既使考上了大学、有了高学历,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在改革,增加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格教育,以完善孩子的人格。在这些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极其重要的,父亲们更是责无旁贷。
第二、个性化选择的必要。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社会,与以往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个性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是统一化的社会。统一化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选择,个性化则随时需要选择。过去,教育没有什么选择,做父亲的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社会和母亲(母亲也是在简单地执行社会的统一意志)。现在,做父亲的无法逃脱选择的责任。他必须与孩子的母亲一起,为孩子的健全成长选择适当的教育。
第三、实现个体终生学习和建立学习型家庭的必要。过去,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父亲们把孩子学习的阶段交给了学校。但在终生学习时代,家庭又一次成为学习的中心,家长必须与孩子一起建设学习型家庭。父亲在这方面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四、家庭旧式分工的消解。“男主外,女主内”,是农业与工业社会旧式分工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逐渐告别匮乏走向富裕、闲暇时间增多的今天,家庭分工面临一场革命。母亲们不一定只是“相夫教子”,她们有了自己更大的活动舞台;父亲们也不能把家当成旅馆,他们应该、也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家庭,投向家务活动,特别是孩子的教育。
第五、父亲人格与角色的自我完满。研究表明,是不是养育孩子对成人男子的人格成长有重要的差别。据《科学世界》报道,一个人当了父亲后,外表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科学家现在又发现,当了父亲的人,大脑也会发生变化,和孩子相处,有益于大脑。没有人会否认当了爸爸会改变他的生活。尽管晚上失眠次数明显增加,又得到为孩子换尿布的义务,但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它使生活充实,对男人有积极影响。这项由伦道夫一麦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脑研究人员凯莉·兰伯特教授负责的研究显示,在生活方式上,父亲的身份可能比单身男人改变更大,事实上它会给父亲的脑带来永久的好处。
21世纪我们怎样做好父亲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问题。做父亲也一样,不容易了。一个“新父亲时代”已经不由分说地到来了。
我们有幸做了父亲的这些人,应当与时俱进,快速地改变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否则,我们的幸运,就有可能变成不幸——孩子的不幸和自己的不幸。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要呼唤父性教育,让每一个做了父亲和准备做父亲的人,增强父性教育意识,提高父性教育能力。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方向。下面这5个问题,是我经常向自己提问的。现在,我把它转赠给我们的父亲们,希望它能帮助大家找好定位,做好新时代的父亲——
1.我确实为孩子的成长尽了最大努力了吗?
2.我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发展计划了吗?
3.我开始行动了吗?
4.我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了吗?
5.我坚持下去了吗?
其次,要从下列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与孩子的母亲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承当教养孩子的职责。我们再也没有理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袖手旁观、只会抱怨;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即孩子出了任何问题,都有父亲的一份责任。建议孩子的爸爸和妈妈一起制定家庭教育方案,明确各自职责,遵守执行。
第二、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提高教育素养,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素养这个概念,包涵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先进的教育观念呀,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呀,常用的家教方法呀,同时,也包括父亲自身对待家庭和婚姻的态度、待人接物的风格、言行举止的特点等等。
第三、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把更多的时间给家庭、给孩子。有的父亲这样想,我多挣点钱,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多买些孩子喜欢的玩具,也算尽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其实不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无论什么都不能替代的。对于孩子,其它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首先教育好自己,以自己事业与人格的成功作为“身教”激励孩子。过去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是说,成功是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一个自身成功的父亲,不需要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就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第五、实施父性教育,需要父亲们向孩子学习,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在有孩子以前,我们不是父亲。父亲这个身份和角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跟孩子是“同龄人”,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俱进。信息时代文化的特点是“反刍文化”,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进步的速度,甚至要超过长辈。父亲们要意识到并接受这一点。
最后想特别提示一下,社会上现在有一些家庭,双亲都离开孩子去国外或外地工作,剩下“留守儿童”托给爷爷奶奶隔代教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隔代教养本身就容易产生问题,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更是完全缺失了双亲教育,很可能给孩子的智能和性格带来不良后果。这样家庭的父亲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以教育上的补偿,加强父性教育的职能,给“留守儿童”以更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