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具体”与“地方”问题分析_课程目标论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具象”和“本土”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具象论文,探析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本土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理论观念,最大意义在于很好地从理念转化为具象性本土化实践。作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形而上的普适性理论和理念的指导,更需要将信息素养的理论和理念形而下地与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信息素养培养成为具体实际的具象化和本土化素养和能力,要将信息素养培养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个性结合起来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关照我国教育生活和文化的现实。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设计应该强调具象和本土问题,处理好理念与具象及国际与本土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分析

2003年2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感。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提出了要求。

例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并了解其影响,能熟练使用图表工具组织数据并合理呈现结论,能根据需求选用多媒体工具恰当地表达主题和创意等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会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含义,懂得信息基本特征的分析方法,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等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需要树立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意识,对文本信息加工并恰当表达意图有规范意识等等。

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设计体现了“多元价值取向”,重视和强调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伦理、知识与能力,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多元价值取向,还需要明确核心价值是什么。相对于课程目标的理念,课程培养目标的“具象化”,相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化共同取向,深入我国教育文化实际和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的“本土化”培养目标应该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国内专家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对界定的评析

国内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专家和学者在参考发达国家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深入的阐释和界说。

国内最早是由王吉庆教授对信息素养概念进行了定义,其基本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素养是通过教育培养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收集、利用、管理和开发信息的素养和能力,包含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1]。

李艺教授认为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6个部分组成。其中,知识为其他5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则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因此,知识和评价调控这两部分组成了其他4个部分的共同承载;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3部分有机相联并呈现一定的层级;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是一种精神的领航,渗透于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影响。由此,6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难能可贵的是,李艺教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素养的要素进一步做了分类,例如,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和事实,技术包括思想、原理、操作和方法,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行为规范和价值内化等等(如图1所示[2])。

黄松爱老师和董玉琦教授从STS(科学、技术、社会)的三维视角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界说,他们认为:“根据STS的网络层次模式,信息素养应该包含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3个部分。在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各部分时都要在科学—技术—社会这个整体结构上去理解和说明。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都应包含3个层次,即概念原理、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内容设计和评价框架(如下表所示[3])。

信息素养的内容设计与评价框架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的论述,对于培养和提升个体信息素养发挥了纲领性的理论指导作用。从以上关于信息素养的阐释和界说中可以看出,非常强调信息素养培养中各种矛盾统一的价值要素的辩证有机融合,例如,知识和能力、科学和人文、技术与伦理道德等等。

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几乎是每个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根本目的,而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目标都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也不断走向深入,在信息化不断推动国际化的进程中,与国际化具有辩证统一性的本土化问题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在信息素养理论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与理论性具有辩证统一性的具象化也越来越成为关键性课题。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专家们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的论述中,都隐含着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理论性和具象化辩证统一性内容,在当前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本土”和“具象”问题需要高度凸显和强调。

三、关于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于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曾经引起过学术界激烈的研究与争执。其研究结果是将课程价值取向论归纳为三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及“学科(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前两种价值取向论着眼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探讨的是社会与个人谁最根本,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认为知识既可以服务于社会,也可以服务于个人。

个人本位课程价值取向强调对人性、人格的终极关怀,但将其神圣化到了超越时代、脱离社会的地步,出现厌弃科学、排斥理性的倾向,构成了对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反动。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导向,但轻视人的发展,鼓励和诱导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使人在社会中被工具化。知识本位课程价值取向关注学科知识的进步与开发,排挤或淹没教育对象——人本身,结果,不是学科知识服务于人,而是学科知识统治人,使人成为了知识的奴隶。

其实,历史上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争论,在系统论思想成为常识的当今社会,并没有多少现实的争论价值。道理很简单,个人和社会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因子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即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因子,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系统。两种价值取向可以合称为“社会人本价值取向”。由此看来,“学科(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本价值取向”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

传统而单一的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强调各自观点的独立性特点,而没有将课程看作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整体。合理的课程价值观,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属性的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兼顾课程价值的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多元性与动态性的联动关系的、动态与均衡相兼的课程价值观。现代课程应该体现多元价值取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社会的新型课程,更应该体现课程价值的多元性。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及其根本基点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应该从形成之初的技术价值取向,实现向多元价值取向的转变。多元价值取向,需要辩证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对立统一的价值要素值之间的关系,但是,价值多元取向必然有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如果没有一个处于动态重心点的核心价值取向,多元价值取向可能会走向价值中立甚至价值虚无,而这个核心价值取向要对各种价值取向发挥聚合融通的作用,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呢?应该表现在理念与具象、国际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处理问题上(如图2所示)。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具象化”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有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将培养信息素养转化为具象目标。根本上来说,就是处理好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问题。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有自己的规律,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同样有着自己的规律。教育者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遵循规律,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必然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心理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有以下几点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2)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3)人的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等等。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有哪些特点呢?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向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高中生认知学习的自控程度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渐趋成熟。高中生能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他们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探究性体悟的课题。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并且元认知水平提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准确和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哪些知识需要和适宜在高中阶段进行教育?哪些技能和能力需要和适宜在高中阶段进行培养?高中阶段需要和适宜什么样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共同思考和实证研究。还有一点,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样也是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差异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等综合要求。比如,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差异有很大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程序语言兴趣极高,并表现出很强的开发编写能力,那么教育者就应该着力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要求;有些学生对动画制作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绘画资质,那么教育者可以突出培养这一方面的技能;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综合运用应用软件,善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教育者就要关注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发展等。总之,不能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泯灭个性差异,而应该以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为依据,使信息素养成为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有机构成。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本土化”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学习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这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教育文化交流的必然选择,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价值取向的必然,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国际与本土的辩证关系,为了避免多元价值走向多元价值中立和虚无,需要认真思考本土化问题。下面谈谈个人粗浅观点,以期引起更多的思考。

信息素养中包含信息及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伦理道德和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认识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以关于“信息”的知识为例,信息是通过各种符号表现出来的,这些符号包括文字、图形、动画等等。那么,考虑本土性问题,需要思考通过富含我国优秀文化特色的文字、图形、动画等符号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是什么?与信息的一般特点相区别,上述的信息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在信息和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程序语言,能否实现汉语编写?动画等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的艺术和作品如何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和艺术思想等等。

关于信息社会的态度和价值观,需要提倡信息时代的和谐、开放、交流和平等理念和思想,但是,更应该认真思考,在信息时代,如何让我国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再放光芒?例如,仁爱的思想、和为美的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等。需要深入思考,理想的信息社会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有哪些差距?作为祖国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还有,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需要解决的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实际问题都有哪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设计乃至课程实施,需要对上述本土问题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处理。

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来说,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的信息教育,要有机融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中,信息教育乃至教育信息化不仅停留在信息技术软硬件的配置,教育课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更需要紧密结合本国教育文化实际,深入挖掘自身教育文化的内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文化,凸显信息素养各要素的本土特性。

标签:;  ;  ;  ;  ;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具体”与“地方”问题分析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