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法”教学思想看高中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从“后法”教学思想看高中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从“后方法”教学思想看高中外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语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公布,2014—2020年新的高考方式最终尘埃落定。随着《实施意见》的公布,此前社会上关于高考外语考试存废的各种猜测和争论也立刻烟消云散。从《实施意见》看,外语在全国统一高考中的权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这反映了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再次确认了外语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目标。

      高考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必然会传递到高中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使教学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一种“新常态”。不分文理科和学业水平成绩“六选三”的高考制度意味着学生开始有了对教学进行“选择”的权利。由选科带来的不同类别,甚至不同级别的学生构成的“复合班”会成为今后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外语学科而言,分类考试和外语学科“两考制”推行后,由于不同高校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以及不同学生对自身英语成绩的预期呈现出多元化,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将无法应对新高考实施后不断变化的教学场景,现行的平行分班方式也会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或“分类教学”。这样,伴随着学校日常教学形态的变化,外语教学“自上而下”的课堂组织方法和“一刀切”的授课模式将因为不同的升学需求而改变,传统的课堂因而被撬动。

      那么,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教学生态变化,高中外语教学如何提高效度,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每个外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此,“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思想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二、“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的要点

      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是相对于按照各种“教学法”思想组织外语教学的“方法”时代而言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应用语言学家在对传统的二语习得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后,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法和按照传统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的局限性,于是相继提出了基于对教师和学习者身份重新定义的“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的“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其中,美国学者Kumaravadivelu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方法”教学思想将教师看成“反思型的实践者”和“转换型的知识分子”,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除了受专业理论影响外,还来源于自身教学实践所形成的自我经验和个人理论。“后方法”鼓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理论化,从而实现教师身份的“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三位一体’”(成晓光,2006)。“后方法”外语语言教学思想有如下两个基本要点。

      (一)三个基本参量

      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量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出发点。特定性是说任何语言教育的环境都是特殊的,包含着特殊社会文化中由特殊教师执教的一组追求特殊目标的特殊学生。所以,教师不能照搬现成方法和理念。对处于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教师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观察、反思,随时调整。实践性认为理论只在实践中生成,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才是教学理论的最佳创建者。它鼓励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持开放的态度,首先了解相关理论,并结合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的实践加以修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最佳教学”理论。社会可行性则指外语教学要对社会政治文化现实保持敏感,重视教学参与者(学习者与教师)的主体性。“拒绝把语言教学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

      (二)十个宏观策略

      以“十个宏观策略”构成外语教学原则的框架。(1)最大化学习机会:克服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局限性;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意和学习者的参与来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语言学习要与校园活动、身边的事件、全球化相结合,最大化利用课外学习机会。(2)最小化感知失配:教师的教学目的、安排和活动意图等如果不能被学生理解,就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克服由于认知、语言、文化背景、交际策略、学习策略等的不同带来的曲解、管控感知性失配。(3)促进协商式的互动:鼓励使用目的语进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在协商互动中修正语言的输入和输出。(4)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参与管理,学会学习。(5)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结构特点,还要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掌握语言的用法特点和社会功能。(6)启发式语法教学:通过演绎法和输入强化来尝试帮助学习者发现和掌握语言的模式和规则,增强语言意识。(7)语境化语言输入:外语语境包括语言语境、语言外语境、情境语境和情境外语境,成功的语言交际离不开形成语境的多种现实的互相组合。(8)整合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单独的语言技能培养违背语言的本质。(9)确保社会关联:学习者的自身学习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都会影响到其语言学习效果;语言教学既要学习通用知识,又要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文化和社会背景。(10)增进文化意识: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文化意识;教师和学习者都是文化的使者;通过学习外来文化来审视和重新认识自身文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可以看出,“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其本身也没有提供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而是阐释了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要求,认为外语教学要“放弃任何既定的原则和程序”,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学习内容等灵活地“随时调整”,并将在特定条件下如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具体化、清晰化。更重要的是,它还鼓励教师从自身实践和经验出发创新理论,补充“可行的宏观策略”。因此,“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不是封闭的,而一种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陈力,2009)。

      三、从“后方法”教学思想看高中外语教学

      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着本土化的改良。相对来说,西方国家有更长的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历史,因而在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上也一直走在我国的前面。作为西方应用语言教学的最新理论,“后方法”教学思想代表着外语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其对教师“放权赋能”的建议以及鼓励外语教师摆脱固化的“传统教学法”的桎梏,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结合实际创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能的“最佳”微观“教学方法”的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对直接面临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高中外语教学来说,更要以“后方法”教学思想为引导,思考并改正现行高考制度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改革后不可预知的课堂生态。

      (一)高中外语教学要增加以语言实践为内容的活动,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国英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教师能按照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做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使用英语,起到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的作用,也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在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现行高考制度下,外语被当成了高考的工具之一,外语教学的目标也从“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异化成了“发展高考应试能力”。主要表现在:(1)注重阅读和写作,忽视听力和口语交际,日常训练从高一开始就按照高考试卷的模式进行。(2)忽视语言各项技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中割裂语言技能之间的关联,分项孤立地训练某一项技能,“甚至高谈阔论阅读策略、听力策略、会话策略和写作策略”(Kumaravadivelu,2003)。(3)热衷于大篇幅地讲解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则,以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来代替语言的教学,以语言知识的学习来代替语言技能的培养,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不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而是进行汉译。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外语教学中还存在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以及外语教学功利化的事实。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所以,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思维的能力,是应用技能的教学而不是知识的传授。Kumaravadivelu把“促进协商式的互动”“整合语言技能”和“培养语言意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宏观策略,不但说明课堂互动交流和各种语言技能整合提高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即学习者对语言结构和语言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掌握是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教师的传授)来实现的。因此,以发展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性教学不仅是我国外语教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世界各国外语教学遵循的基本方向。

      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技能只有通过充分的训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所以,对高中阶段来说,回归外语教学本质属性、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在夯实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要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批判,并不断变换形式和内容加以拓展,整合发展各项语言技能。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习惯,提高语言意识,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尤其是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使用语言”(谭玮,2009)。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他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二)高中外语教学要增加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的?Mahaffie(2014)指出,就像一个图书馆那样:图书管理员并不一定是知晓每本书的专家,但是他知道书都在哪里,知道如何找到它以及它是否可以取用。教师也是这样:倾听你的需要、兴趣和目标,然后帮你实现它(转引自孙熙东、韩丰,2015)。也就是说,未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将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明白自己在学习上有哪些需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之实现。

      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个心理过程,“有效的学习是主动地、有意义地学,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学”(成晓光,2006)。“提升学习者自主性”作为“后方法”教学思想的一项外语学习策略,也是指外语教学要引导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管理,拓展学习策略,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及决定学习的程度,形成一种掌握自己学习的能力。所以,外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在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既研究自身的教学过程,也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关注“怎么教”为关注“怎么学”;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把由教师完全主导的课堂变为由师生共同引导的课堂,帮助学生逐步发展基于合作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最大化外语学习机会”。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高中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其终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对现阶段来说,在新的高考改革后,学生将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授课班级、学科导师,选择高考的科目和高考的时间、次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决定报考什么院校。因此,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学习进程管理,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和解决学习问题,评价学习绩效以及管理自己的校外时间等都要求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从长远来说,高中毕竟只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高等学校的学习甚至职后学习也要求学生能掌握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所以,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终身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因势利导,利用高中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的条件,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对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比如语音、词汇及文本阅读等,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以解决,以减少灌输式的讲授。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或者方法性的问题,也不要急于解答,而要尽量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协商、讨论、探究中得出答案或得到方法的提升。特别是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上,要强化语境输入,将目标词汇和目标语法融入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使学生在“语言样本”的帮助下通过归纳法来总结并发现语言特征和规律,激发直觉启发,提升语言意识。

      (三)高中外语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增进学习者的人文素养

      针对2014年社会舆论攻击英语教育的现象,龚亚夫(2014)觉得应该认真反思,因为无论是社会舆论对外语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是教育界本身对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都存在问题。社会舆论质疑外语学习的用处,是对外语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而中小学外语教学把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唯一核心目标,却忽略了语言教育本身更深的价值。“英语教育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也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他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还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要发展良好、健康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知,“核心素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素养”。

      人文从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上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和核心的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和规范,也指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规范。重视语言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力度是外语教育的必然方向。Kumaravadivelu(2003)认为,在外语教育中渗透批判性文化意识,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社会的思维习惯、道德价值、社会风俗、艺术成就和审美偏好,不仅可以拓宽文化视野,转变观念,培养跨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形势,还可以让学习者结合其他文化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从而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崭新的认识,更深刻地厘清、固化自身的文化传统,树立对自身文化中优秀部分的自豪感。

      我国的外语教育一向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在前言部分就指出,高中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高中外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也首次将英语的人文属性与工具属性并列,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并要求“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形成创新意识,发展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但是,正如前面所言,我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使高中外语教学过于功利,造成了课程要求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脱节,也带来了社会舆论攻击外语教育的现象。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学科又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化的优势。新高考背景下,外语教师要纠正以往以考试为导向的做法,重视外语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社会性功能,渗透人文性教学。现行高中教材中有很多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话题和活动,涉及诗歌、音乐、绘画、科技进步、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普通人的奋斗历程、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等,非常适合教师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和讨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教材资源,认真落实教材要求,就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的多维教育目标。

      外语教育“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能让学生放眼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吸收多元文化”“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刘道义,2015)。我国的外语教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传承走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历经风雨,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正如“后方法”教学思想所言,任何语言教学都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都有社会关联性。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深受传统高考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来了很多与语言教学属性不相符的现象和问题。

      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必将带来传统高中教学课堂的改革。我国的外语教学要抓住机遇,抓紧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把握外语教学的时代脉搏,主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现代外语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后方法”教学思想的参量和宏观策略为参照,根据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展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外语教学之路。

标签:;  ;  ;  ;  ;  ;  ;  ;  

从“后法”教学思想看高中外语教学_外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