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赤字财政政策变化对我国财政振兴的启示_凯恩斯主义论文

美国赤字财政政策变化对我国财政振兴的启示_凯恩斯主义论文

美国赤字财政政策的变化对振兴我国财政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赤字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已经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

怎样看待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旨在评价美国赤字财政政策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我国消除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振兴的必要性及其对策措施。

一、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理论与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

(一)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理论及其发展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导致了长期统治经济学界的自由发展经济理论的终结和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兴起。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十分看中国家财政在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而支撑其财政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赤字财政理论。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如下三个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一个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他认为,人们收入越多,社会越是富裕,则花费在生活消费上的钱占其全部所得的比例会越小。“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1〕既然人们所得增加超过其消费增加程度, 那么储蓄增加将超过消费的增加,这样对市场提出的对商品的有效需求就会降低,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作用的第二个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说,“所谓资本之边际效率,乃等于贴现率。因此贴现率将该资本之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2〕一个投资者在建设工厂时, 通过现在所花成本和未来收益的比较,也一定会把预期收益根据贴现率折合为现在价值,以使这个现值至少要等于他现在投资的成本。这个贴现率,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为,社会生产总在不断发展,资金数目总是日益增多,又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新资源的开发等,都可使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趋于缓和,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还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投资者对增加投资信心不足,投资不足必然引起投资品过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性危机。对经济危机发生作用的第三个规律,是灵活偏好规律。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有一种愿望,去保留可灵活使用的现钱于手中的心理动机,即人们总想在手头保存一定量的货币,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进行投机活动。利息率取决于灵活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数量即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数量增大使利息率降低的作用总有个限度,不能太低。在太低的利息率下,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都被货币所得者吸收。又由于厂商是根据资本预期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额来作出投资决定的,而灵活偏好又阻止了利息率的下降。所以它是引起投资不足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对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了作用。

正是以上三个规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资本主义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为了使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扩大就业,政府用扩大财政支出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途径。扩大政府支出而且必须是扩大政府财政的赤字支出才起作用。如果扩大支出同扩大收入相对应,则仍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现象。因为扩大税收,资本家利润下降、或居民收入下降,资本家更不愿意投资,居民的消费支出也降低。结果政府扩大支出部分,可能被资本家降低投资部分以及个人调整灵活偏好和消费与储蓄比例所抵消。因此,唯有通过扩大赤字支出靠发行公债来弥补,才能既不损害资本家投资、群众消费,同时又能启动闲置资源的利用。凯恩斯说。“财政税收政策可使总需求减少,因而损害公共福利”〔3〕。 “政府也可以有意无意造成超支,或用举债等款救济失业”。〔4〕他甚至说, “财政部以旧瓶装满钞票,然后以此深度,选择适宜深度,埋于废弃不用的煤矿中,再用垃圾把煤矿塞满,然后把产钞区域之开采权租于私人,出租以后,即不再问闻,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再挖出来,如能这样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真实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要比现在大许多”。〔5〕

凯恩斯还进一步通过乘数分析来阐述他的赤字财政政策主张。所谓乘数,就是财政支出或投资增加与减少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扩张或减少的倍数。乘数还进一步分为支出乘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等。支出越大,投资越大,经济增长的倍数越大,而税收越大,经济则会成倍下降。正由于不同乘数带来经济的增减不同,凯恩斯才竭力主张扩大政府赤字支出。如果不是扩大赤字财政支出,那么扩大的支出乘数可能被扩大的税收乘数所抵消。由于投资乘数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同边际消费倾向呈同方向变化,所以政府也不能用向消费者提交征税的办法来降低消费者收入,而且只有将消费者不用的储蓄收入通过发行公债的方法筹措到政府手中用于扩大支出,才能增加总需求,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

凯恩斯赤字财政理论形成了广泛影响,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追捧。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汉森的补偿财政政策理论和麦克康纳的相机抉择政策理论。

所谓补偿性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来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也就是说,不以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财政收支的平衡,丰歉交替,以丰补欠,达到维持经济稳定的目的。如果说凯恩斯侧重于用财政赤字来解决萧条或经济危机问题,那么汉森以及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则侧重于用财政赤字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问题。汉森认为,光强调用财政赤字来解决萧条问题,使萧条尽快走向复苏是不够的,因为赤字并不能解决繁荣年代的通货膨胀问题。他在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周期性危机的前提下,试图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减轻这种周期波动。补偿性财政政策还有一个含义,是用财政支出的增加或减少来补偿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减少或增加。在危机年代,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私人消费下降,为了弥补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政府可以运用赤字财政办法扩大购买、投资以及转移性支付。甚至还可以用减税方法,提交资本家投资利润,刺激投资。这种含义的补偿势必引起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因为在萧条年代,财政收入本身就已经减少,再扩大支出,必然使已经出现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但如果和第一种含义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就不会必然引起在萧条年份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因为在经济繁荣年份,由于私人投资和消费旺盛,物价上涨,财政收入就会增加,相应由于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使一部分支出减少,如失业补偿、救济、企业亏损减少等,这时可把财政一部分结余保存起来,待到萧条年份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繁荣年份通货膨胀缺口,又可以消除一部分在萧条年份出现的“通货紧缩缺口”。尽管繁荣年份的盈余有可能填补不了萧条年份的赤字,但可以相对缩小萧条年份所出现的赤字。

麦克康纳提出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同汉森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同属于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和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下的变种。他认为,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稳定增长。要稳定增长,必须利用财政的预算盈余和赤字对经济周期实行调节。他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达不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时,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假如此时预算是平衡的,财政政策就应该转到赤字财政方面来,以防止衰退。反之,当个人支出水平过度膨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执行有限度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当经济状况要求消除通货膨胀时,财政政策应该致力于政府预算盈余。麦克康纳在总结他的财政政策主张时,他说,“可选择性的财政政策,就是国会为了消除生产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有意识地来改变税收和政府的支出”。〔6 〕可见麦克康纳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同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平衡经济波动,调节经济周期,在动态中求得财政收支的平衡。只不过这种相机抉择活动,是相对于“内在稳定器”的自动调节作用而言的,是政府有意识在操纵运用和改变财政政策,以更好地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更快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麦克康纳还提出充分就业预算的财政政策主张,这也是为他的赤字财政政策服务的。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来制定预算收支,当出现收不抵支时,只要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扩大财政赤字。不过他又认为,在足以保证充分就业后,再增加支出就必须有足够相抵的收入,而不要出现赤字。

(二)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的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分别连任了两届美国总统。他们的财政政策与其前任有所改变,即主张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对付危机,其赤字规模得到较大的抑制。但是,面对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和工人失业的增加,自1961年以后,肯尼迪政府开始重新明确地转向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肯尼迪认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预算不能每年收支平衡,也不要求周期的预算平衡,而要以充分就业下的预算为目标,实行“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应该成为常规手段,连续不断地实行。此后,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几位总统换班。但都仍然坚持充分就业的预算政策。由于推行赤字财政政策,致使美国财政赤字连年大幅度增长。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理论解释,只要在存在着经济萧条,存在着大量工人的失业,赤字财政政策就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也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但在经济增长的状态下不必担心通货膨胀。这种解释实质上是认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不能分离的孪生子,它们的存在只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而不会有害,所以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美国以及其他奉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总是在引发通货膨胀的同时,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进入七十年代后,赤字财政政策终于引导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二、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理论与美国政府削减赤字的努力

(一)新古典主义财政学的主张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在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理论失败的情况下代之而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强化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其财政学理论而言,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1.供给学派的财政理论

供给学派激烈抨击凯恩斯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抨击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提出总供给政策。他们指出,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刺激了需求,降低了储蓄,挤出了私人投资,兼之国家支出庞大,浪费了资金,从而导致了美国的供给不足,需求过旺,使美国处于停滞膨胀状态。他们从“供给能够自行创造需求”这个萨伊定律出发,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充分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供给学派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实现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主张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消除财政赤字。收入方面就是通过减税。在短期内减税可能扩大财政赤字,但从长期来看,他们认为,由于减税必然刺激私人投资和储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使税基扩大,从而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他们还认为,光靠减税不够,还必须改革税制结构,包括加速折旧:实行投资免税降低企业利润税率和储蓄存款税率等,以改变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所形成的害怕储蓄和主张高消费的倾向,创造一个有利于储蓄和投资,有利于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的宏观条件。

在支出方面,他们认为,为了摆脱美国财政危机,应当削减日益膨胀的社会福利支出。

供给学派对于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看法是:发行公债不过是用一种未来的、并且是更加苛重的税收(包括有公债利息的支付),来取代当前的税收;发行公债是用加重穷人税收的办法来给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此外,公债的发行将导致单纯的货币供给增大,结果促成通货膨胀、储蓄和投资的下降,以及生产率下降和竞争能力的削弱等等。

2.货币学派的财政理论

货币学派许多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是一致的。他们同样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财政政策,等等。

货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赤字单靠发行公债来弥补而不伴随增加货币供给量,会导致利率提高而产生排挤效应,使得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失效。

关于弥补赤字所发行的公债,他们认为,“政府使用借债的方法,这是比发行货币更引人注意的一种税金。在公债市场发行国债、汇集邮政储蓄,弥补政府的开支,这笔资金既不能用于民间投资,民间也不能把这笔钱用于资本投资。从负担这一点来看,和从民间征收直接税的方法一样,与发行新货币的效果相同”。〔7〕

为了达到压缩财政支出,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学派还以其“自然失业率”理论为依据,反对通过赤字财政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他们还主张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来代替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量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坚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实行“有计划的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只要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经济稳定就能实现。

(二)美国政府赤字财政政策的转变及其成效

1.共和党政府财政政策转变的艰难性

自1981年开始到1992年为止,共和党连续在美国执政12年。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打出了批判凯恩斯主义的旗号,标榜自己要在经济政策上实行一种根本性转变,脱离依靠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道路。但事实并不象共和党政府设想象得那么理想。他们的经济政策不仅未能与凯恩斯主义分道扬镳,而且其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程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巨额的赤字通过举债弥补,挤走了巨额的私人资本,其引起的高利率又严重影响了私人投资的信心,严重地阻碍着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布什在竞选中败给了克林顿,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要求全面改革财政经济状况的愿望。

2.克林顿政府以削减赤字为基础的政策有效运作

克林顿于1993年初上台伊始,就立即为大规模削减赤字而努力,形成了自己以削减财政赤字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财政经济政策。其要点主要是:

(1)以削减赤字为基础。克林顿政府认为, 经济的实际扩张应以健全的财政为基础,不大力压缩赤字,是无法解决美国经济问题的,这也是布什政府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所在。克林顿政府还认为,财政赤字削减必须大规模、真实可靠、均衡和逐步进行。里根—布什时期多次削减财政赤字的努力,其中包括著名的1985年格拉姆—拉德曼法案等都失败了,其关键就在于人们没能做到这点。此外,还应变革税制和支出结构,适应经济全面改革需要,提高财政本身效率,增强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2)为“未来”而投资是中心。 为了利用科技发展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机会,迎接未来的挑战,通过投资促进生产率提高和经济长期发展。在公共投资方面,政府支出应从经常性消费支出转向增加对儿童、教育和培训、科学和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在私人投资方面,应通过税收鼓励私人投资于有形的、科学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在整个投资中,尽管财政投资只占较小份额,如1995年联邦投资为2350亿美元,仅占美国总投资约10%,但联邦政府作为最大的单一投资者,其投资起着私人投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公共投资增加和对私人经济减税,都要求压缩财政赤字。

(3)建立较公平的社会。为此, 将减少低收入家庭和小企业税收,增加最富裕阶层税收,将负担加诸于里根政府大规模减税中获得大部利益、因而最有承受能力的阶层身上,这才能纠正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状态。为防止大规模减税冲垮压缩赤字的结果,又规定了每一美元税收的削减,都必须以相应支出压缩为前提。

(4)改革政府机构。为了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要求政府支出得更少更好,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为此,在逐步精简机构的同进计划最终削减27万余联邦雇员,实现肯尼迪政府以来最小规模的政府,也为了大量削减联邦赤字做出贡献。

(5)改革健康保险制度。提高该制度的效率和活力, 并真正有效地压缩美国人民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避免简单地将该类支出转移到私人部门的结果出现。否则,即使财政从其他方面压缩了赤字,几年后也将由于健康保健费用的急剧上升而使赤字又回升到最高水平上。为此,该改革也是压缩财政赤字的重要措施之一。

(6)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为此, 将立足于全球贸易自由化而制订对外经济战略,提高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这样,克林顿政府就形成了一套与以往十余年历届政府实际上以扩大赤字为中心去促进经济发展根本对立的经济政策。

为了落实上述政策,经数月争论,国会于1993年8 月份通过并经克林顿签署了“综合预算调整法令(1993年)”,规定在1994~1998年的5年间削减预算赤字5050亿美元。 并以其为依据开始了全面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和实施其经济政策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克林顿政府在削减财政赤字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是GDP增长强劲。二是就业增加。三是消费者信心增强。 四是私人投资景气。五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六是继续控制了通货膨胀。七是利率一度下降。赤字大规模削减导致政府举债减少,引起长期利率急剧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八是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加强了。 九是政府规模将缩减到30 年来的最低水平, 到1999 年将削减272900个联邦职位。

三、从美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转变,看我国控制财政赤字的振兴财政的途径

美国赤字财政政策的转变及其效果表明,经济健康正常发展是不可能建立在庞大财政赤字之上的。特别是克林顿政府通过消除财政赤字的努力而取得的经济成效,更加充分证明了在长期的连年巨额赤字之后,大规模削减赤字对于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我认为,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国家,能够痛下决心,终于转向平衡预算政策的轨道上来,对世界各国财政政策的走向都将形成不可轻视的示范作用。我国政府亦应从美国赤字财政政策转变的经验教训中,尽早地深刻反省本国财政政策发展历史中实际存在的赤字财政政策的问题,切实提高消除财政赤字、全面实现财政振兴必要性的认识。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九五”时期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基本消除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这是在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发展大局及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要消除我国的财政赤字,必须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对财政收支的制约关系,从增加收入和控制支出两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同时把消除财政赤字与振兴我国财政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在消除财政赤字的过程中,壮大财政实力,强化财政职能,重新确立起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一)加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振兴财政的基础。

目前国有企业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企业盈利水平低,亏损相当严重。二是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三是国有企业负债水平高。过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和过低的有限责任能力严重影响着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制约着财政的振兴。

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从财政方面来说,要切实帮助国有企业改善外部条件,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1.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要把改制和改组结合起来,实行各种形式的合资、联合、兼并、转产改造和搬迁改造。对产品技术落后而又有发展前途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购买、控股、参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形成新的生产力。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有的可实行破产,有的可停产,然后进行重组或拍卖。结合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企业集团。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应从有关政策和制度规定上支持企业依法进行兼并、剥离或重组。国有企业在产权重组过程中发生的产权转让收入,由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管理,一部分用来安置职工,一部分可注入符合产业政策、有经济效益的企业,从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改善国有资产经营,维护国家资本所有者的权益。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促进规范化的产权流动和资本结构优化。

2.积极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近年来,国家财政在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帮助企业改进资金管理,引导资金投向,监督企业合理运用资金,切实把资金用在技术进步和发展生产上。

3.尽力充实国有企业资本金。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紧张,利息负担沉重,企业搞不好,财政和银行都受到严重制约。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逐步对企业增加国家资本金的比重。一方面,对“拨改贷”部分,可考虑转为国有企业资本金;另一方面,对效益好的或有发展前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允许从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充国家资本金。对新建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投资企业,一定要打足资本金;对于资本金不足或无资本金的,不予立项,严格把住新建项目关。在解决企业历史债务问题上,对已成为呆帐、坏帐的,经严格审核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可考虑用银行呆帐准备金冲销;对企业之间由于投资借款形成的债务,经企业之间协商后可将债权转为股权。

(二)按照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调整税收政策

国民待遇是关贸总协定的重要原则。我国实施的国民待遇原则,主要指消除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差别待遇,调整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条件,实行内、外资统一的经济政策。具体到外资企业,既要解决比内资企业优惠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也要解决某些方面不及内资企业的低国民待遇问题。这样做,既是振兴国家财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从国际经验看,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无论其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很少用明显优于内资经济发展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国际资本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主要是基于各国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政策优惠已被逐步淡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仍然是吸引外资最有利的因素。“九五”时期,我们完全有可能按照国际惯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统一内外资经济政策,统一开放市场,对外资经济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优惠转向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使利用外资取得更大的实效。与此同时,也要相应调整和取消对内资经济实行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统一内资经济政策,否则就会形成对外资的歧视。对于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当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从总体上看也应朝着统一经济政策的方向发展。总之,今后采取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上;涉及到内外资经济和不同的地区,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

(三)在巩固完善税制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

1994年,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税制。“九五”时期,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当开征一些新税种,但重点是在巩固和完善新税制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二是一个完善的税收体系必须以强有力的征管手段为前提,税收征管不力,再好的税制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据了解,大多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偷、逃、骗税行为,都视同犯罪,一经查出,处罚都很严厉。涉及到政府高级官员,还要引咎辞职,由此养成了国民良好的纳税习惯。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

“九五”时期,在进一步完善税制、强化征管方面,需要我们着力做好的工作有三个方面:(1 )进一步完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流转税在我国税收构成中所占比重很大,完善税制、加强征管的主要税种是流转税。要认真清理各种减免政策,改进出口退税办法。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重点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继续规范增值税制度。(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征管,提高所得税收入比重。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已成为第一大税种。个人所得税的累进征收,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间的贫富差距;累进税率越高,对贫富差距调节的力度就越大;同时还可以用来调节经济运行周期。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个人所得税所占比重很低,但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潜力是很大的。因此,要着手建立覆盖个人全部收入的、源泉代缴与自行申报、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选择时机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开征所得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调节富裕阶层过高的人。与此同时,在企业所得税改革方面,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并统一税率。(3)加强税收征管。一是强化税法教育,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坚持依法征税,对违反税法行为者严加惩处;二是针对纳税、退税等重要环节,普遍实行电脑联网监管;三是通过培训、轮训等方式,提高税务人员素质,发展各类税务中介机构,健全税务稽查制度。作为目标,最终建立起“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相配合的税收征管新体制,以巩固新税制的成果。

(四)结合整顿分配秩序强化财政职能

近年来,我国财政的分配职能被严重肢解。一些非财政部门、地方机构直接参与财政分配的现象日趋严重,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的各种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越来越多。这种现象是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原则相悖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公共财政的原则,各级政府的收入必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由政府征收的基金、收费等,在本质上属于财政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为政府是行政管理机构,不能搞经营,政府使用和支配的资金,应主要来源于财政,而不能在国家财政资金之外擅自侵蚀税基。

因此,规范分配秩序,健全财政职能,应当作为“九五”时期振兴财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凡体现政府职能的收支活动,都应通过国家预算反映。“九五”时期不再开政府基金、收费的口子。对于原来按规定权限经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批准建立的基金、收费,要逐项进行审核、清理。有的转化为税收,有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的上交财政专户管理,有的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治理“三乱”,取消各种未经批准的基金、收费。

(五)逐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1994年我国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改革是在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未完全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仍保留着旧体制的一些痕迹,分税制还不够规范。“九五”时期,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分税制,逐步解决原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第一,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要求合理划分事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事权是由它们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以及受益范围大小所决定的。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事权划分的关键是合理确定经济管理权限。中央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协调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主要是完成中央宏观调控下达的任务和协调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相联系,宏观经济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不能分解和动摇;但可适当赋予省级地方政府一定的经济协调权力,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第二,按照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合理划分各自的支出和财权。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交叉,直接影响到支出范围的合理界定,出现了事权与支出负担不协调现象。因此,要在合理划分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科学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将属于中央政府事权范围但由地方财政承担的支出,上划给中央财政;将属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但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出,下划给地方财政。在财政收入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可考虑适当扩大共享税范围,使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

第三,建立比较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财政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16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运行,但由于东部地区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和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政府来调节。“九五”时期,要合理改进现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及专项拨款等形式的转移支付法,逐步建立健全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首先从增量上逐年增加中央财政对部分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并由增量分配办法逐步扩大到适当调整存量的分配。与此同时,也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支出政策

合理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振兴财政的重要方面。过去财政困难加剧、赤字和债务不断扩大,除了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政支出增长过快、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和存在支出浪费现象。“九五”时期,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切实在控制财政支出上抓出成效。

1.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坚决抑制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率居高不下,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大。“九五”期间,我们必须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从财政政策讲,主要应做到:(1 )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要做到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外资金,合理控制,认真审核。(2 )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对社会集团消费支出要严加监管,工资性支出增长要合理控制,特别是对企业工资增长要完善管理,使其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实现利税的增长,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3)切实加强对财政信用的管理。 通过制定统一规章制度和立法监督,引导财政信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坚决实行财政支出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紧缩型支出政策,实现逐年压缩乃至最终消灭财政赤字的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大都采用必要的行政、立法手段控制财政支出,使支出增长明显低于收入增长,取得了在较短期内消灭财政赤字的良好效果。这样做虽然有可能产生一些负作用,但从长远看,是利大于弊。“九五”期间,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适度地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正使我国中长期计划提出的消灭财政赤字目标落到实处。

3.分别轻重缓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支出政策,并不是全面紧缩支出,而是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增长的前提下,对原来一些非正常支出进行合理调整。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新要求,在投资领域,财政要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项目,压缩一般性投资项目,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部门以及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科技、国防、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国家财政资金供应的范围,主要应限定在国家机关、体现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非盈利性部门,除此以外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走向市场,同时继续增加对科技、教育、政法、环保等重点社会发展事业的财政支出。

注释:

〔1〕~〔5〕见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84页,85页,91页,110页。

〔6〕转引自姜维壮主编:《当代财政学主要观点》, 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7 〕见弗里德曼:《危机中的自由经济》, 《世界经济译从》1981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美国赤字财政政策变化对我国财政振兴的启示_凯恩斯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