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日常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3.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05-01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育的和谐发展。
一、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潜移默化、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恶丑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情感,是导之以行的基础。让受教育者获得真挚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都是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一块块情感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不断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只有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决心为之而奋斗。
2.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白杨》一文,语言就充满感情色彩。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真正使学生震撼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了学生的激情和理想,使学生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3.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景兴趣。小学生正处在好奇爱发问的阶段,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景兴趣,使其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渗透。如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在哪里?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他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正是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这就使学生从思考探究中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研究教材,处理好二者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的性质与地位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毕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因此,我们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更不能“贴膏药”,走过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观点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又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地讲析。正确的做法是:抓住关键之处,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大家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正确分析学生,深化德育的效果
品德素质陶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我们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德育渗透工作才能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深得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习惯了养尊处优,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奉献与感恩的品质,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他们知识面广,叛逆,容易与教师唱反调,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学生,进而区别对待,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感。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求知、成长的动力。
论文作者:刘,兰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正确论文; 文章论文; 高尚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