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本质论文,道路论文,成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奠基意义和纲领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社会主义本质究竟是什么, 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以来的100多年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看法乃至歧义。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之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产生的偏颇、误解、犹疑和困惑,主要表现在:(1) 游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人们往往只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把生产力排除在外,认为生产力没有阶级性和制度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因而,只有它们才是区别社会制度本质的根本标志和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2) 照搬“本本”机械地界定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他们那个时代出发设计的某些模式误作为现阶段即可以实现的原则加以固守;甚至把某些脱离实际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成了不可动摇的社会主义原则。(3)绝对化地理解社会主义。 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形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把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以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来划分。从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和批判。
上述种种认识上的倾向,实质上是究竟用那一种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要不要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事求是地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就必须彻底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改变生硬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某些原则的教条主义态度,赋予社会主义本质以科学的含义。这是在现时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历史使命。邓小平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懈探索,贯穿于他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早在1980年,他就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他特别强调:“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出发,邓小平先后揭示了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目标作用等本质性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逐步清晰、丰富、完善,到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新的实践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根本观点,并且从社会主义首要本质的高度对这一根本观点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一种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将被打破,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判断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合理,归根到底也必须看它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依据,而且也是认识社会主义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早就指出的:“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3〕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归根到底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要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4〕邓小平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正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也就防止了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真理和正义,以道德标准来谈论和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把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坚实基础之上。
在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有这样一种误解: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共同属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妥当?这种疑问,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1) 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阶级和政治力量,才会产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自觉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和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本质上具有这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自觉要求。正是在这样一种本质意义上,我们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历史上一切代表落后生产力的社会阶级和政治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绝不可能有改变陈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某些统治阶级和剥削制度,尽管在它们建立初期和一定历史阶段起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长远上看,它们终究要束缚生产力发展,最终成为新生产力的革命对象。(2 )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而剥削制度下生产力某种程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发财致富服务的。在现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生产力仍然处于发展的态势,由此在客观上改善或提高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它并不具有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自觉目的,因而不能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3 )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社会都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性质、具体目标及其与生产关系结合的具体形式,却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制度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本质区别,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获得了最有力的逻辑证明。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注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等社会发展基本要素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现实任务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据和最终决定力量。但不是唯一的力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力,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性质和状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生动过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表现为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目的性是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显著特点。由此可见,社会活动的本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构成的;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也必须全面地研究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创造和逐步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文明社会。邓小平正是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来具体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不仅全面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任务和价值目标有机统一的基本规律。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性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立体型地蕴含着三个层次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体系,并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他一贯坚持从生产力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早在建国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50年代又提出必须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民富裕起来的有用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是,把生产力发展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加以深入考虑和系统阐明,则是在深入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之后。他在纠正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错误观念的过程中,从1978年到1992年这14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强调生产力问题。他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谈话,都是围绕着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从这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关于生产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而且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从而赋予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更加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把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邓小平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
邓小平在这方面的主要观点包括:(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使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社会主义要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特点。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而消灭贫穷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3)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4) 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判断一切方针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抓住第一生产力,迎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这些主要观点,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社会主义与生产力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机械的捏合;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社会主义对于生产力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内在的规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
(二)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自我完善的社会。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不仅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突出地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新型生产关系的实现看成是社会主义自身不断改革的过程。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尽管都明确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改革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究竟如何辩证地发展?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这些重大问题很长时间来并没有成功地解决,甚至在若干根本问题上有些认识还不是完全清晰,主要表现在:(1) 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凝固化,把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当成已经真正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成了一种静止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割裂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2) 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本质上蕴含的优越性当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产关系必然具有的优越性。由此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种认识,也是一种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静止化的倾向。它一方面否定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产关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排除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标准。(3) 把依靠政治力量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规律引伸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来,忽视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社会发展是一种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基础和根本依据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导致国家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高度控制,甚至完全按建立政治秩序的办法来建立经济秩序;同时导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短暂的发展过程的认识,认为只要加快生产关系“大过渡”,就可以很快地建成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所蕴含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就是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期的全面的改革达到完善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之前冠以“解放”和“发展”,这绝不是一般的语辞修饰,而是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表明,邓小平不仅是从生产力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从相对静止的社会形态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看成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论断,揭示了这样一些基本规律:(1)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但是这种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一种逐步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离不开逐步创造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其方向和条件: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根本目的也是要逐步创造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生产关系)除了具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功能外,还面临着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某些体制和制度(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和制度(新型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性任务。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完全,还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通过自我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3) 生产力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也在发展。因此单单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作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在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驱使下实现的,因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生产力在发展,但社会基本矛盾却很难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仍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义则是通过自身的自觉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从而达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可以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具有的优越性。
(三)社会主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既以人为主轴,又以人为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多次作过这样的概括: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里,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提并论,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加上封建主义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因素的影响,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种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但这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方向。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逐步创造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力极高度的发展。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指明的那样:“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至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至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5〕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决定作用。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民主、平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阶级首先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剥削和两极分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占有他人的劳动,是阶级存在的基础。因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本质要求。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如果不能达到共同富裕,甚至导致两极分化,那当然就不是社会主义了。以上三个方面,也就是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所蕴含的三个层次的意义说明,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应当全面地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可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时常被提起的问题。
其实,全面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上述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第一,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回答,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层次,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而这两个层次不是并列的,第一层次决定第二层次,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第二,邓小平一贯把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等社会主义特征看作为一种逐步实现的过程,摒弃了那种把公有制、按劳分配静止化的观点。这一点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以上两点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和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一贯论述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实现的形式和实现的程度,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也就是说,只能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实际要求来决定。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特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为科学地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特征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究竟什么是公有制?如何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如果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公有制搞得越大越纯,就越脱离实际,也就越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最后必然导致贫穷的虚假的公有制。一定时期公有制规模的大小,程度的高低,归根到底必须依据两条:一条是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一条是能否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事求是地确立公有制的特征和拓展完善公有制的途径。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也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按劳分配究竟如何从一般原则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机制,使之真正发挥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一个尖锐问题。影响按劳分配原则具体贯彻执行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不是导致平均主义,就是导致分配不均甚至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长期发展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就形成这样一种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抓住时机利用条件先发展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样一种思路,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
其他如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其发展方向和实现和程度,也无不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只有坚持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从有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发展出发,寻求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有效形式和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坚如磐石,才能依靠全体人民的觉悟和素质建构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步入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3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4〕《列宁全集》第3卷,第30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16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解放生产力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