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教育”与“教育”--浅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修订_数学论文

继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教育”与“教育”--浅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修订_数学论文

继承与创新并举,“育学”与“育教”兼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修订情况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苏教版论文,教材内容论文,情况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于2001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目前在江苏全省和河南、安徽、山西、广西、贵州等十多个省份的部分地区使用.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教材也顺利通过审查并在今年全部投入使用.教材不仅把继承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放在重要地位,努力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组织的层次性,基础知识理解到位,基本技能训练扎实,而且更加重视体现“课标2011年版”的新理念,创新知识呈现方式,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和实施能力,“育学”与“育教”兼顾——在“育学”过程中“育教”,以“育教”影响和促进“育学”.

      一、教材修订背景和指导思想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荣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得到许多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一位全国教材审查委员认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实、新、活、细”的特色,并充分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优势.人无我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唯苏教版教材独创;人有我强,体系结构严谨有序,重点突出,难点细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四基”落到实处;人强我优,学习方式不仅十分重视自主探索,还兼顾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促使学生数学素质全面提高.

      教材也受到实验地区的普遍认同.青海省湟中县是教材6个国家级实验区之一,该县教师认为,教材选择的学习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密切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给出问题情境—引导尝试探索—有坡度多角度地进行巩固练习”顺序编排的学习活动凸显了数学知识方法的产生、发展与应用过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内容;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始终保持“一线教师的在场感”,引领和启发教师组织开放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课标2011年版”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四基”的课程目标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些新的理念不仅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也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抓手.同时,“课标2011年版”在更为清晰地描述数学课程内容核心的基础上,对“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课程内容也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与此同时,我国数学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也风生水起.其中,关于数学教育传统的思辨,数学“双基”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等,对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吸收我国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益经验提供了诸多启示.更需指出的是,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感受、意见和建议自然成为最真实、最有说服力,也最应当倾听的声音.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按照“课标2011年版”的理念,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以改善不同地区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数学的逻辑顺序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等关系,在保持教材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材质量.

      二、教材修订主要内容

      在保持教材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修订时进行局部调整以优化教材体系结构,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丰盈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构新知,逐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1.优化教材体系结构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结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科书的核心问题.教材修订时,针对实验区教师提出的适当减少教学单元,增强学生学习连贯性的建议,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前提下,适当整合关联程度密切的单元,将实验教材中的132个教学单元整合为102个.单元教材的展开体例,实验教材是按照低、中、高年级三段设计的,修订后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设计调整为两段.第一学段按每一课时的数学活动集中编排,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一气呵成;第二学段以教学内容的结构为主线编排,在例题、试一试之后,及时安排练一练巩固和消化,并且完成练习中的相应习题,突出教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系统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内容 为了更为系统地呈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将实验教材自四年级开始安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提前至三年级,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册呈现.三年级上册侧重教学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是顺向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反推相关的已知条件,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故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但这两种策略并非互相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四年级上册教学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发和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这两个策略的融通,并在后面的列表、画图整理信息和列举、转化、假设等常用策略的学习中不断运用、充实和熟练,使之一直贯穿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过程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运用不断加深体会,提高策略运用的水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此,一方面,注意结合其他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意识地引导运用策略;另一方面,在教学某一策略的过程中,注意不同策略的组合运用,并在四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安排“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策略”的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策略的灵活性.另外,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及运用过程中,注意以鲜明的板块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注意突出和展开其中的重点步骤,逐步丰富数学内涵,引领学生有序地组织和实施解题过程.在练习中注意降低习题的难度,加强对方法、策略的认识和体会.

      改造和新编“综合与实践” 每册2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都注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时结合教学实验反馈建议,保留并改造了实验教材中部分学生参与性强、活动体验丰富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同时精心设计更为丰富的活动题材.有的活动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趣味,容易操作;有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等方式加以实践;有的活动数学内涵丰富,体现数学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或者数学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些活动(如“蒜叶的生长”等)还设计成“长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裕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改进和充实“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改变传统教学“重演绎、轻归纳”“重解题、轻探索”的倾向,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凸显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重视探索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教材改进和充实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和编排:一是结合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探索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二是结合计算器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大数目计算过程中的规律;三是不再单独设置单元教学“探索规律”,以合理地降低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要求,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编排一个“探索规律”专题活动,展开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并发现规律、反思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将思考题、“你知道吗”延伸至一年级 思考题不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一般都与它所在单元的数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从一年级开始安排思考题,适当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发展数学思维.从一年级开始编排“你知道吗”,注意与相关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可读性,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数学背景知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凸显数学课程内容核心

      数学课程内容核心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教材必须在整体反映数学课程内容背景的基础上凸显内容核心,有利于教师把握具体内容的实质和价值,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统计与概率”内容突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教材修订在整体把握小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以现实问题激发统计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感受数据分析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体验统计过程中的随机思想.

      “数与运算”教学突出数感和运算能力的培养 在认数时,注意通过数数感知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增加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丰富对数的意义的直观认识.注意通过联系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估算,增强估算意识,体会并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加强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对于小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材一方面重视“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判断、推理等几何活动,另一方面突出几何直观在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借助实物、简约符号、图形和替代物等直观形式把握数的意义和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理解算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逐步建立初步的几何直观.

      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材修订注意结合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信息之间的其他联系,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同时,重视在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认知困惑或思维阻滞处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操作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活动体验和对活动结果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知识类比迁移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并提出问题,等等.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自一年级开始,教材设置“动手做”栏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指向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本质和“经验”属性,“动手做”强调边做边思考,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和探究问题方法的理解,组织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同时,“动手做”还精心选择了具有数学文化底蕴的素材作为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

      小学数学教材既要尊重数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规律.教材修订时注意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丰盈数学教学过程.

      在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中,教材注意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体会和运用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脉络,教材采用由现象出发逐步揭示本质、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由简单规律迁移探索复杂规律等展开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索规律的活动.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完整地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教材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的线索设计具体的任务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注意为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和必需的材料.

      加强数学活动、数学学习的回顾与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目标之一,反思质疑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学习习惯.教材除了继续重视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安排“回顾与整理”“整理与反思”外,还在新知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回顾与反思”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回顾与反思”中,不只是停留于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而且引导学生判断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在“探索规律”的“回顾与反思”中,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再认探索规律或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析出数学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提炼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标签:;  ;  ;  ;  ;  

继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教育”与“教育”--浅谈苏教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修订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