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龙 甘国华 蒋友翠
(昭通市威信县中医医院;云南昭通657900)
【摘要】:目的:观察主要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脾胃病患者,例数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1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脾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脾胃病患者),分别实施半夏泻心汤治疗以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显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炎症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脾胃病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治疗后,能纠正患者各个脏腑运化失调情况,改善全身炎症状态,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脾胃病;临床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281-01
近年来脾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脾胃病具有多种,例如食管反流病、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淡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症、胃下垂等,该疾病易导致患者发生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而对于患者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不仅需要对患者各个脏腑关系进行调节,还需要改善患者失衡运化状态[1]。因此,我院对主要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为脾胃病患者,例数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1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脾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脾胃病患者)。
观察组50例:年龄在20岁直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5.15±1.15)岁,脾胃病患者性别:25例为女性、25例为男性。
对照组50例:年龄在21岁直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6.17±1.26)岁,脾胃病患者性别:24例为女性、26例为男性。
2组脾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采用P>0.05代表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0例均使用常规治疗。
对患者实施西药治疗,给予患者采用阿莫西林胶囊(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118)、每日三次、每次0.5g,同时对患者实施制酸保护胃粘膜,改善胃肠动力,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等常规措施。
观察组50例均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太子参16g、半夏10g、大枣3枚、黄芩5g、黄连、干姜和灸甘草各3g,若患者伴有痰湿中阻、则加用制半夏、茯苓、白术各10g、苍术6g、陈皮6g以及厚朴6g,若患者伴有肝胃不合症状、则加用白术、川芎、荷叶和12g、苍术5g、神曲5g,若患者伴有脾胃虚弱情况、则加用黄芪10g、柴胡10g、陈皮5g、当归5g、黄芪10g,所有组方均使用水煎服、每日一剂[2]。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脾胃病患者的总有效率、炎症细胞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SPSS25.0软件,本次研究总有效率、炎症细胞水平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2.1对比总有效率
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显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所示。
2.2对比炎症细胞水平
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炎症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活动均需要能量和物质,要获取能量和物质,离不开人体脾胃功能,因此,人体脾胃病发生和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不良心理情绪、不规则饮食习惯等,易导致人体脾胃发生不良影响,使肝郁乘脾情况发生[3]。人体发生的内湿情况主要是由于脾脏不良运化状态而导致的,而肝郁气滞和长期湿邪环境密切相关,从而引起脾胃病发生[4]。
脾胃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患者均伴有食欲下降、腹泻、恶心呕吐导尿管情况,对于脾胃病,一般实施西药治疗,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阿莫西林胶囊治疗效果不显著[5]。在中医学中,人体不可分隔、人体中一个脏器发生问题,易累及其他脏器,因此对于脾胃病治疗应改善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情况。半夏泻心汤为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以及消痞散结之功效。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法代表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在明.吴昆“医方考”中: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补脾之虚,后人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其中包含太子参、半夏、大枣、黄芩、黄连、干姜、灸甘草等多种中药,诸药合用具有止痛、理气和中等功效,对脾胃病患者具有直接作用,利于患者早期康复[6]。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总有效率96.00%(显效患者4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炎症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脾胃病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治疗后,能纠正患者各个脏腑运化失调情况,改善全身炎症状态,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翠菱, 石桥, 周丽娟, 等.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2):347-349.
[2]彭海平, 保继琼, 赵敏, 等.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32例[J]. 西部中医药, 2015, 28(2):94-96.
[3]张永奎, 井小会, 王四兵, 等.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J]. 河南中医, 2013, 33(12):2069-2070.
[4]李艳平.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14):1507-1509.
[5]曹卫跃.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3):155-156.
[6]吴中山.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4):81-82.
论文作者:杨永龙 甘国华 蒋友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脾胃论文; 泻心汤论文; 半夏论文; 患者论文; 病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炎症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