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41(2003)03-0032-04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中,艰苦奋斗精神是发源最早、流传最广的民族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它依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号召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他说:“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所特有的支撑作用的具体阐述,它对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
纵观世界历史,许多民族都把艰苦奋斗精神当作一种优良的传统来看待,特别是在劳动群众中,艰苦奋斗从来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伟大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因此,古今学者对艰苦奋斗内涵的理解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致性。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位学者把艰苦奋斗概括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他认为,从精神层面讲,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指人们在改变现状和开拓未来的过程中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艰苦奋斗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物质层面上讲,艰苦奋斗是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产和生活作风。它要求社会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产上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生活上要克勤克俭,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珍惜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概括了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一个合理的概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艰苦奋斗还可以分为艰苦和奋斗两个层次,或者说,在艰苦奋斗这个概念中,艰苦和奋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艰苦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艰难情况,是对现实情况的静态描述;奋斗指的是勤奋进取,奋勇拼搏的实际行动,它是对现实情况的动态反聩,体现了人们对艰难境况的态度。艰苦是奋斗的起点,不畏艰苦是为了更好地奋斗;奋斗是艰苦奋斗的落脚点,奋斗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改变艰苦的现状,实现美好的未来。当然,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是指让人们故意自讨苦吃,节衣缩食,少休息,多干事,更不是要求人们当苦行僧,我们所倡导和弘扬的艰苦奋斗,不仅包含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内容,它更体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励精图治、不畏艰险、知难而进、拼搏实干、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正如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所指出的:“我们讲的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既不畏艰难困苦,又要勇往直前、奋勇拼搏是艰苦奋斗的全部内涵。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用勤劳勇敢写成的一部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沃壤之中,其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分析这些概念,可以发现,虽然艰苦奋斗的内涵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但其所具有的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艰苦奋斗主张的是消费的合理性。在本世纪初,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及各方面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地得到提高和改善,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水平还比较低。虽然多年来,我国的GDP总量一直呈现出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年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总产量超过1万亿美元的大国,但一般来说,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是以人均为指标的。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是849美元,而美国人均是2万美元,我们的邻国韩国人均近9000美元,与之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属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盘子的增大,今后增长的难度将会增大。在消费上水平方面,我国还处于偏重基本消费和生存消费的发展阶段,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在人们消费中还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它们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贫富差距方面,在农村我们尚有3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在城镇还有1930.8万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所以,我们需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生活的改善速度应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致,鼓励合理消费,反对超前消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挥霍无度。
其次,艰苦奋斗体现的是工作的开拓性。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艰苦奋斗的落脚点是在奋斗上,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让人们去过苦日子,而是要求人们要通过艰苦奋斗,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一些。当然,艰苦奋斗还需要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勤劳加上智慧才等于致富。只有艰苦奋斗与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等新的时代内容成功地结合起来,艰苦奋斗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最后,艰苦奋斗指引的是奋斗的理想性。奋斗的过程是艰苦的,它需要理想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历史与事实都表明,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是和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的,没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艰苦奋斗精神,而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会真正树立起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作的牺牲;到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胜利与成功总是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千百年来,依靠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也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基本解决了十一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更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首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前提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永远永远离不开人们艰苦奋斗的刻苦精神。改革开放20几年来,经过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在相对的时间内,从积贫积弱发展到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稳的小康,国家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达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因此,我们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创造新的辉煌,艰苦奋斗是我们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其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培养社会公民健康消费观念的有效途径
健康的消费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事关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工程。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人抛弃了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社会和家庭中出现了过高消费、超前消费和畸形消费等情况,盲目攀比、挥霍浪费现象突出,尤其在广大学生中,这种倾向比较明显。青年的方向就是国家的方向,青年的发展前途就是民族的发展前途。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所以,适度消费、艰苦奋斗和勤俭精神的教育在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艰苦的磨练可以升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品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类似“俭朴家风子孙贤,娇惯之家无孝子”、“生来命运穷,艰难赋内秀”的至理名言。在日本和新加坡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克己勤俭是全民族推崇的品格,在这两个国家中,发达的市场经济、富裕的生活条件与国民的普遍的克己勤俭之风并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克己勤俭的国民素质对国家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光明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提及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据说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这意味着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最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保持党的性质和政治本色、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保证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立足点与政治优势。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在某种意义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我们密切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民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我们党坚持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是我们队伍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典范,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是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格化。它深刻地把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蔓延之势,不少领导干部淡忘了甚至丢掉了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好传统,有人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甚至走上了腐化堕落和违法犯罪的道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都是人们从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他们一直把对领导干部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7年他告诫全国人民:“要使全国青年懂得,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面对新世纪,江泽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说:“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把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他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这些关于坚持艰苦奋斗的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在过去革命的年代,它支撑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自觉地、始终不渝地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对端正党风、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06-18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艰苦奋斗精神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