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转变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_国内宏观论文

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判断

H·钱纳里通过动态多国模型分析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贡献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相应的关系图形(见图1):以1970年美元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小于2100美元时,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呈直线上升趋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100—3360美元时,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没有变化,并达最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3360美元后,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开始呈下降趋势。钱纳里认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00美元左右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在经济总增长6.21%中达3.11%,占总增长的50%。

图1 各要素对增长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社会劳动生产率,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在工业化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等于或大于50%时的经济发展方式为集约型,否则为粗放型。据此可以判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时期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100美元(1970年美元)左右的时期,美国达到此水平大致是1947年,英国是1970年,前西德与法国是1962年,日本是1971年。

二、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1.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三大产业结构特征(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小于10%。五个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很小,最大的法国1960年也只有9.0%,最小的英国1970年仅为2.0%,平均为5.6%。这与钱纳里等人研究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在2100美元时第一产业占GDP比重6%的结果几乎一样。另外,通过对1950年到2006年三大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察后还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仍在继续,多数国家最低可到1—2%左右,但下降的幅度比发展方式转变前的时期明显要小。

(2)产业结构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占最大比重向第三产业占最大比重的完成或转变时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揭示,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工业,特别是因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将会达到最大,并继续上升。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50%左右时为上限值(个别国家可达55%左右),之后,因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使得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相对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将逐渐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三大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表1中的5个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前西德最大,为53.0%,英国最小,为38.0%,平均水平为44.6%。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美、英、日三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比居第二位的第二产业明显要大,说明美、英、日三国已经完成了由第二产业占最大比重向第三产业占最大比重的转变。而前西德、法国在这一年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三大产业中仍然居最大,且接近或超过50%,达到或接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极限,表明第二产业开始或即将开始由第二产业占最大比重向第三产业占最大比重转变。

(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一半左右。表1显示,五个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40%,多数国家超过50%,平均达49.4%。从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上升幅度在发展方式转变后呈加快趋势,最高可达70%以上。

2.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工业及其制造业结构特征(见表2)。

表2显示出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工业及其制造业结构有如下几个特征:

(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0%多到40%多之间。5个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中,最低的英国为32.0%,最高的前西德为45.0%,平均为38.2%。通过对半个多世纪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最高限界大约为40—45%。达到这一最高限界的时期,美国大约为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英、法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前西德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初。可见,5个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工业的发展势头开始减弱,其地位已逐步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

(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0%多。表2显示,5个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的是前西德达40.0%,最低的是英国为28.0%。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末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一般为36%(个别可达40%左右),之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长期考察发现,5个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界限出现的时期,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最高限界时期同步。这是因为,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制造业已经成为工业的主体,工业的演变反映了制造业的演变,制造业的演变也反映了工业的演变。

表2还显示,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般都高达90%左右,最低的是英国,为88.3%,最高的是日本,为95.3%。另外还可以发现,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越低。这意味着,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而进入到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与整个工业一样:发展速度放缓,地位下降,逐步让位于发展迅速的第三产业。

(3)从5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看,轻型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般为30%多,最低的是日本,为27.3%,最高的是美国,为37.4%,平均水平为35.1%。重型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一般为60%多,最低的是法国,为62.5%,最高的是日本,为72.7%,平均水平为64.9%。工业的重型化趋势和制造业的重型化趋势都是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这表明,到发展方式转变时期,重型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远超过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甚至整个工业中起支配作用。

(4)从重型制造业结构看,5个发达国家的加工组装业增加值占重型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一般为40%多,最低的是前西德为43.2%,最高的是英国,为50.3%,平均水平是46.7%。有关研究表明,加工组装业超过原材料制造业,并最终在重型制造业中占支配地位,也是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到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加工组装业在重型制造业中的比重已接近5成,即将取代原材料制造业而在重型制造业中起支配作用。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虽然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需求结构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路径与转变速度有所不同,各国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工业化各阶段及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仍然具有一定规律性。一般说来,大类结构如三大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轻重制造业结构,在各国尤其是大国所表现出来的演变趋势,具有相似性。

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提供了参照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有启示意义。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离工业化末期,即离发展方式真正转变尚有一段距离。为加快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应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见表3),确定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1.当前发展的重点不是第三产业,而是工业及其制造业。

对比表1与表3,在GDP的构成中,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所以中国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然而,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的降低,不是靠限制与压缩农业的发展来实现。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中国国家大、人口多等特殊的国情所决定,中国农业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农业比重的降低只能由第二、三产业的更快发展来得以实现。

表2显示,5个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分别为38.2%、33.6%。2007年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0%、37.7%,比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平均水平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比重的最高限值。另外,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多到40%多的高位徘徊,直到上世纪末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演变规律性。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比重开始出现稳步提高的趋势。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加之长期的工业化政策可能导致工业及其制造业占GDP比重的最高限值高于发达国家。从近几年工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尚未到达最高值而正在向最高值前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工业及其制造业的发展还不够,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还很不够,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还只有8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90%多的水平。因此,加快工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中制造业的发展,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

表1中的5个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第三产业比重接近50%,而中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在40%左右,离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提高其比重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服务业中的“两个主要份额商业和公私服务合起来的份额却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以不变价格计算,服务业的份额几乎不变”①。根据钱纳里的研究,以1970年美元计算,在人均收入560-2100美元间,即工业化中期到末期的初始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只有到了工业化末期,由于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加才导致了对服务业需求的大幅增加,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使其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我国的情况也基本类似。1991-2007年,我国人均GDP从1893元增加到18665元,工业化也由初期进入到中期。尽管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比重由1991年的33.7%上升到2007年39.1%。但在这期间,我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27%,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为10.27%,就是说,按1991年不变价格计算,200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1991年相比完全一样。如果按2003年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计算,该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1.2%,与钱纳里研究的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的结果基本相同。可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正常情况。

因而,必须纠正那种认为我国当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而应立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错误认识。就是说,在整个工业化中期阶段,对第三产业,应采取稳定发展的策略,使其发展速度大体相当或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为工业化末期到来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做好准备。在这个期间,重在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适度控制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以加工组装业的大发展来促进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制造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轻型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重型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在制造业中占绝对比重;原材料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加工组装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占主导地位。这个过程就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国制造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符合制造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表3显示,中国重型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2001年为69.0%,2007年达70.0%,比几个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67.5%的平均水平要高。加工组装业产值占重型制造业产值的比重,2001年为50.2%,2007年为51.0%,与几个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46.7%的平均水平也要高。根据郭克莎等人的研究,“在制造业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更多的是表现在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上,而在重型制造业比重方面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②中国现阶段的重型制造业的比重比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这并不意外,也没有什么不正常。尽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后起国家一方面受世界产业结构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来加快技术进步,加速重化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后起国家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产业政策去影响重化工业化进程,从而使重型制造业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因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以前处于相同工业化阶段或更高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及其制造业出现重型化是非常正常的事。

2007年,中国加工组装制造业增加值占重型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0%,比5个发达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平均水平要高,但与中国工业及其制造业的重型化趋势一样,中国加工组装制造业占重型制造业的比重应高于发达国家相同工业化时期的水平;况且,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加工组装制造业增加值占重型制造业增加值比重60%多③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距离。由此看来,中国加工组装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结构升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重型制造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3.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协调发展来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受当时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所限,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进行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当然要顺应产业结构演变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提高产业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中的地位快速提高。2003年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5681.29亿美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30%,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世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8.9%。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为1.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7.8%,总规模不到美国的1/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当前中国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传统工业的基础还不坚实,对传统工业产品还有较大需求,而且传统工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所以,继续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应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以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传统工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对能耗高、污染重、需求小的产业、产品,应进行限制;对需求大,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产品进行技术升级。

注释:

①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与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2页。

②郭克莎著:《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③郭克莎著:《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标签:;  ;  ;  ;  ;  ;  ;  ;  

从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转变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